「历史故事-权谋残卷」周亚夫避险平吴

「历史故事-权谋残卷」周亚夫避险平吴

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籍轻易示人这便是几千年权谋术盛行而此类著述却极少的秘密...此书所述之权谋案例,的确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权谋残卷-智察卷

  • 注意那些有智而无义的人,因为他们会变成妄人。
  • 上当之后不要责怪人心难测,而要检讨自己的不察。
  • 对手对你怒目而视,并不可怕;如果他对你微笑,或异常殷勤,那你可要小心了。
  • 像使用矛一样使用智慧吧,在不断的较量中才能提高智谋的锋利程度。
  • 听他怎么说,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看他的表情,然后把握他的内心。
  • 先辨出一个人的优劣真伪,再确立与他交往的尺度。
「历史故事-权谋残卷」周亚夫避险平吴

导语: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

对事物进行考察。是明智的;不进行考察,就会迷惑。对问题看得很清楚,进一步说可以保全国家。

「历史故事-权谋残卷」周亚夫避险平吴

人物

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的次子。

他做河内郡守时,有个叫许负的人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但再过九年就会俄死。

周亚夫笑着说:

“我的哥哥已代父为侯,他如果去世,他的儿子理应承袭爵位,我怎么能被封侯呢?再说,假如我显贵到如你所说的那样,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指着他的嘴说:

“你嘴边有条竖线,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之相。 ”

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绛侯周胜之犯了罪,文帝选周勃子孙中贤德的人为侯,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被封为条侯,继承了绛侯爵位。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大举入侵,长安告急,文帝任命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在长安西南)。

有一次文帝的车驾来到营门,竟然被军吏阻档,派使者持节去诏周亚夫,才进入营中。周亚夫以军礼拜见,文帝对从臣说,到其他将军的军营,车驾可径自出入,就像儿戏,而细柳营则不能,军纪如此严肃,敌人怎敢侵犯?周亚夫才是位真将军。不久就提升他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嗣位后,任他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以太尉统兵,不到三个月就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五年后升任垂相。后因谏废栗太子等事忤旨,梁孝王又屡次说他坏话,遭到了景帝的猜忌,被免去垂相职务。后因事受到牵连,廷尉逼他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终于呕血而死。


【事典】周亚夫避险平吴

吴、楚等国以清君侧为名,联合五国诸侯,发起叛乱,一时长驱直人,汉室危急。

汉景帝想起文帝在临终时对他说的话:“一旦事有缓急,周亚夫可以为将。 ”

于是下诏拜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前去平定。

周亚夫率军来到灞上,部将赵涉私下对他说:

“吴王一直在收罗死士。这次知道将军要去攻打他,一定会在崤山、渑池的险要之处设下伏兵。何况用兵贵在神不知鬼不觉,将军何不从这里向右,走蓝田,出武关,直抵雒阳间,这样充其量耽误一两天的时间,然后直入武库,鸣鼓击之,这样,诸侯听说,就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 ”

周亚夫听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军顺利到达了雒阳。

一到雒阳,周亚夫就兴奋地说:

“七国反叛,我平安地到了这里。占据了雒阳,雒阳以东就没有忧虑了。 ”

他派人去崤山、渑池之间搜查,果然发现那里设下了埋伏。

他说:

“赵涉细心明察,使我军避开了凶险。 ”

于是他加封赵涉为护军。

镜鉴

功高难守,富贵无常。

释评

周亚夫是大将之材。但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能够听取部下的意见至关重要。赵涉担心征讨吴国的路上必然有伏兵,有两点依据:

一是那里是险要之地;

二是吴王经过了长久的准备才起兵反叛的,他网罗了很多死命效力的人,如果有险要之地,又有敢于拼命的人,无论是谁,都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避实就虚,另一条路难走些,也远些,但安全,又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事实证明,赵涉的判断是正确的。赵涉的判断来自用兵的常识,也来自他对吴王的了解,这些细微之处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判断。

因此,在这个故事里就有了双重含意,一是部下的判断,二是你对部下判断的判断。后者也许更难。当领导的,往往过于主观,他们只相信自己,却很少能相信别人。但周亚夫毕竟高明,他从善如流,从部下的判断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些都是好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历史故事-权谋残卷」周亚夫避险平吴

喜欢看故事的朋友欢迎关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