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作为韩剧《请回答1988》的死忠粉,自从听闻中国版《请回答1988》要开拍了,我就陷入了无限恐慌,不是说不怀念属于我们中国青年特有的青春期,或者说不想念左邻右舍关系好到比七大姑八大姨更赞的时代。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回忆太美好,才会害怕拍出来的不是印象中美好的样子。一如新版的《流星花园》只能用痛心来形容。

不过当我第一次看到《我们的青春期》的剧照确实高度雷同《请回答1988》,虽然造型有点雷人,太过于“超前”,但剧里行间确实也透露着那些年的回忆。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虽然看完了18集,我还是没有办法容忍,女主们的大平眉、卷刘海,以及跨时空出现的韩式咬唇妆,还有那眉眼酷似汤唯的女一,略显浮夸的的演技,一点都不如“双门洞的德善”。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当然,这肯定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毕竟《请回答1988》每一集我至少看了两遍不止,太经典了,难免不由自主就会将两者进行比较。

《我们的青春期》最好就像当初中国版《深夜食堂》一样,一开播就被黑到体无完肤,不管是微博还是弹幕,吐槽、互撕的言论满屏幕都装不下……

有网友说,这部剧要不是顶着“中国版1988”的名头出道,怕是连个水花都蹦跶不出来。

没错,我是极度赞同这个说法的。《我们的青春期》打着80、90年代怀旧风,以“黑”达到了“未播先火”的目的,但是自带无数黑粉,虽说豆瓣目前评分不到5分,但也好过新版的《流星花园》和鹿晗关晓彤的《甜蜜暴击》,芒果观看人数达到4.5亿次。

我原本是抱着吐槽的心情来的,但看了开播的十八集,突然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甚至还有点好奇,《我们的青春期》的人物该怎样对应到《请回答1988》,他们之间的故事又该是怎样的走向,或者说,他们的人设又是集结了善宇、娃娃鱼、狗焕几个人的。

《我们的青春期》它不像以往国产青春剧,没有堕胎没有姐妹互撕,而是记录着一个大杂院里、一个胡同里的故事。包括女主弟弟去义乌倒腾小玩意,父亲下岗、舅舅下海创业等剧情,也均体现出了国内90年代“义乌”商品小市场的兴起、还有“下岗潮”、“下海潮”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虽说节目创意借鉴的过于明显,但是整个看下来《我们的青春期》与《请回答1988》的剧情走向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但毕竟没有购买版权,还一直和《请回答1988》捆绑宣传,这一点确实让人有点反感。

01 感动的不是年代,而是陪你度过那些年代的人

说实话,第一集被喷得体无完肤也可以理解,不说抄袭吧,借鉴的成分确实过于明显:

故事的剧情都是从一台电视机开展的,都播放着那个年代最潮最火电影和音乐,还有人物出场的性格介绍也是借用《1988》里的旁白和卡通形象背景来阐述。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还有最后的那句旁白,《请回答1988》是“没有网络,也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而《我们的青春期》则是“那个年代没有防盗门、监控器。”

怎么说呢,毕竟“情怀”和“回忆”这两个词是最不用担心没有市场的。旁白一出来,脑袋里蹦出的是洪尘的《从前慢》,字里行间想起的也都是那个年代。

但同样是情怀,相比较来说韩国的《请回答》系列就做得出色许多。特意做旧的色调,富有年代感的衣服,还有直击人心感同身受的故事和台词,仿佛真的让观众重回80年代。

现在打着“回忆”、“青春”的年代剧太多了。我能明白大家都想表现出当年的美好与纯真,但其实真正打动观众的年代剧往往不是那个年代,而是那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情感,那些不计较得失全心付出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观众为一部韩国的年代剧而感动,分数高居不下,还一直一直被“重刷”。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请回答1988》确实太优秀了,豆瓣9.6分,被无数国内外观众评为是心目中最好的韩剧,我不是一昧的捧韩剧,而是作为大国,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去承认别人比我们做的好,并虚心地向别人求教而不是一昧的引进抄袭,不管是综艺还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请回答1988》能让如此多的大陆观众共鸣,不仅是因为中韩两国生活有很多的相似,而是因为感动这种情绪,从来没有年代、肤色、民族或者国家的界限。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这部剧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不堪,它是属于越看越好看的那种,当然,也并没有优秀到值得特别被称赞的地步。

02 那个年代的邻里和兄弟姐妹情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个极具特色的南方小镇上。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沙龙,也没有tony老师,只有挑着担儿随地摆摊的剃头大爷;街坊邻居的大门也从来不上锁,露天的小院子、烧柴火的土灶、颠不动的大铁锅和一毛二的电话……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其实特别喜欢邻里乡亲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大人们在饭桌上把酒言欢,小孩子拿着碗夹点菜,搬着小马扎坐在一旁叽叽喳喳,那气氛比现在过年的气氛更浓烈、热闹。

《我们的青春期》也记录了这些情节,一个长镜头就拉到厨房,高小敏爸爸钓了条甲鱼做了一桌子菜,让小敏去请几位亲戚邻居来家里吃饭。

小敏一路上还收到大人们的好吃的:路边奶奶的炸串、桃酥、大白兔奶糖还有橘子,这个情节也是《请回答1988》里的经典镜头,现在改编得算是很接地气很本土化了。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记忆中的小时候也这样,饭点出去“晃一圈”就会吃到很多很多好吃的,什么自己做的糯米糖、有黑芝麻的,也有是苞米的,还有红薯炸出来的红薯片(薯果),虽然不是什么稀奇贵重,但也确实是记忆中的味道。

是啊,这些才是我们记忆里的样子。

但是,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我们的青春期》的观众仍然无法对这部作品产生情感上太多共鸣,其实并不是因为看过《请回答1988》导致“粉丝滤镜”太厚重,而是《我们的青春期》的小演员们,让人看上去就像是穿着以前年代的衣服在演戏,而不是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到那个年代里。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在还原出当年的人物、场景上却实下了一番功夫。

虽然《我们的青春期》所谓的怀旧老物件看着比较新,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经费去寻找真的老物件,但道具设置以及环境特色呈现还是值得嘉奖的。

比如片头的那些老物件,俄罗斯方块和贪吃蛇的游戏机、以及灌开水的熨斗和上发条的青蛙、墙上邓丽君的海报和录影机里小虎队的歌曲,剧中的还有老版的纸币,浓浓的怀旧风,这些东西真的太久太久没看到了。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人嘛,总是不要戾气太重,最起码《我的青春期》并没有走上完全翻拍尴尬的老套路,没有强行模仿别人的剧情、套路、服装、布景与台词。

虽说新的小演员们偶尔还是有点浮夸,但点滴之间却是是属于我们青春期。

所以作为《请回答1988》的死忠粉的我,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不是李惠利的“德善”,虽说长得不算漂亮、成绩不算优秀,从小被穷养,还有个人怂话还多又不爱干活的弟弟。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毕竟作为高台门街道的一姐,小敏没有刁蛮姐姐的庇护、没有四大黑骑士的护法、没有青梅竹马的国宝级围棋手阿泽,甚至有点小虚荣、别扭的小自尊心,但是嘴里吐槽着弟弟却还是把好吃的留给弟弟、帮弟弟打抱不平,即使害怕,也要护住姐妹。

这姐弟俩的相处模式,让很多家里有兄弟姐妹的观众感同身受。

突然就想起一句话“所谓的两口子就是:有时候很爱他,有时候想一枪崩了他。大多时候是在买枪的路上遇到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记了买枪,回家过几天想想还得买枪。”

这句话其实不只是适用两口子,也适合“相爱相杀”的兄弟姐妹,最近还出了超火的网剧《快把我哥带走》,也是讲的哥哥和妹妹之间的“纠葛恩怨”。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当小敏以为买鞋的钱被弟弟偷了时,对弟弟一顿穷追猛打,还抢走了弟弟攒的12块私房钱。弟弟怼姐姐是“青春期综合征”,但后来,妈妈洗衣服意外找到了并上缴丢掉的钱,弟弟不仅赞助姐姐,还安慰姐姐。

不管是哥哥弟弟还是姐姐妹妹,吵归吵,但真正有外来矛盾,枪口也是一致对外的。

除了姐弟俩吵架生动形象,还原了大多数人的“姐弟兄妹”情深。更加形象的是大民夫妻吵架,邻里相亲都过来劝架。这对大妈大叔还是演得非常不错的,有那种小城夫妻吵嘴的接地气感。

这讲的确实是中国大多数80、90后经历过的故事,韩国没有。

只可惜,现在哪怕是门对门,楼道见面都不一定打招呼,更别提劝架招呼邻居小孩口粮了。

0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被不被疼爱的女主

电视剧还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重男轻女”现象,我也是和高小敏一样都是有弟弟妹妹的人,被小敏妈妈那种无意识表现出来的偏心瞬间戳中。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弟弟拿了第一名她也替弟弟开心,但妈妈是要主动奖励弟弟,而面对早就说好的奖励,却因为是并列第十,未达到老妈说的前十而被取消。

小敏大哭了一场,妈妈终于答应给20块,让自己去买鞋,但却是:这也是你今年的生日礼物。家里没有钱,下意识要牺牲的就是女儿的愿望,而作为老大也确实在各种“让”中度过。

说来也是奇怪,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家庭在偏爱儿子或者偏爱幼子这件事情上高度的统一。

小敏妈妈是老师,做事古板且有一套自己认得理。比如进步了不给奖励是因为对小敏要求高,为了让她考上好大学;让她多干家务活儿是因为弟弟干活让人不放心。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大多数偏爱男孩的父母,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偏爱儿子,穷养女儿就显得无比天经地义。

大人们就是这样子,重男轻女不仅是一种古老思想,更是根植在他们骨子里的习性,因为每一个父母都是这样过来的,要说他们不爱女儿肯定是假的,他们只是更爱儿子。

这就像你可以用理智告诉自己“不要以貌取人”,但你还是会面对长得好看的人更愉悦和好态度一样。

长大后,我终于理解了老一辈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以及潜意识的偏爱,虽然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但我知道偏爱这回事,并不是懂得道理就有用。

04有时间吐槽,还不如练练那半青的乡音

小敏姐妹四个,为了元旦晚会而排练小虎队的《爱》,音乐一响就很有年代感,毕竟现在的小虎队已经很多年没有合体了,那个年代的“偶像团队”现在也都成了大叔。

几个大人喝酒喝嗨了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是80年代的流行红歌,90年代是《走进新时代》,记忆里红歌虽然听的不多,但这两首肯定都听过甚至会唱。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如今80、90后几乎都已成家,有的扎根于大城市,老家早已被改造,后再来他乡即故乡,再不复故乡模样。然而这部剧总能从一个小细节、一个老物件中,引起我们这一代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印着九九乘法表的铁质笔盒、街头的桌球、二八杠的自行车和那句经典的“放学别走”;那些年,我们模仿发哥叼牙签、脖子上挂条围巾就觉得自己是许文强;把纱裙、被单套在头上演白娘子,这些都是我们在青春里张扬的样子。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但是,我们也会为了一双白色旅游鞋而拼命学习,我们的青春期总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不管多微小,就是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当然也会因为有着属于那个年纪的明媚忧伤。

而父母长辈他们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那些年,恰逢国企改革与下岗潮,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小敏的父亲被下岗后,却依然笑着给家里人做饭,却在发现咿呀学语的孩子突然长大了,而失声痛哭……

好在,困难都是短暂的,邻里乡亲互相帮衬、互相支撑什么大风大浪都能过去。

虽然说《我们的青春期》的套路、手法甚至创意可能很多都是别人的,但大白兔奶糖,和专属于中国80、90年代的剧情都是我们自己的。

煮海时间: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部剧,或者还有机会去重刷《请回答1988》,别只顾着怀旧、吐槽了,用那个时间去联系联系过去的老友,有条件的抽空回去老家看一看,儿时的街坊邻居还能认出几个,你那半青的乡音还能不能“识得”故人。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我们的青春期》:套路是抄的,但故事是真的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