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不會有意識!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人們一直很擔心,就是人工智能會不會發展出意識。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在《生命3.0》這本書裡討論了這個問題。泰格馬克不僅是平行宇宙理論研究的專家,也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人物。

關於“意識”是什麼,一直有爭論。泰格馬克在這本書裡,把意識定義為“自我體驗”。並且,這種自我體驗不需要和行動聯繫在一起。比如,一個癱瘓的人,雖然不能動,但他可以有感覺,所以這個人仍然是有意識的。

那怎麼從科學角度來解釋意識呢?泰格馬克借用了神經學家朱利奧·託諾尼提出的“整合信息論”。根據這個理論,一個物理系統如果要有意識,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這個系統必須有豐富的信息,二是這個系統必須有高度的整合特徵。舉個例子,雖然人的大腦和電腦的硬盤,都可以存儲十分豐富的信息,但大腦每次接受信息的時候,都會生成數十億的交叉連接,所以有很高的整合性。比如人們看了一段動畫之後,看到的是一段完整的情節,而不是把這段動畫分解成一幅幅畫面,或者一個個像素。而硬盤就沒有整合性這個特點。從這一點上來說,大腦是有意識的,硬盤沒有。

如果我們認同“整合信息論”,就至少可以從理論上知道,意識不一定是人類特有的,人工智能也可能發展出意識。當然,這種意識的形式可能和人們理解的不一樣。並且根據相關的物理特性,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出了意識,它的範圍可能比人類的更廣。

雖然這個結論否定了人類的獨特性,但泰格馬克則認為,認識到人類的意識並不是唯一的,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我們可以用這個機會來學會謙卑,學會去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