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在物资奇缺的抗战年代是否合理?

a398181531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时候,确实是武器弹药奇缺的,一个战斗班只有三五条枪。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到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时,已经组建了兵工厂七座。有4个步枪制造所和3个弹药厂。太行山区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


与制造步枪、子弹和炮弹不同,因为这些需要精密的机械设备。制造手榴弹大体就简单的多。大家土法上马翻砂炼铁铸造手榴弹壳,采用中国的古老办法炒制黑色火药,再制造简单的引发装置,终于可以成批制造土手榴弹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八路军战士等鬼子靠的很近的时候,突然投出了大批手榴弹,然后乘着爆炸后的硝烟冲出战壕和鬼子拼杀的镜头。


但是当时手榴弹的技术也特别不成熟,有的手榴弹还没有投向敌人就在手中爆炸。虽然后来逐步改进,但是因为是铸造的弹壳,爆炸后碎片很少,大部分只能一炸两半,达不到用碎片杀伤敌人的目的。相比日本鬼子的手雷,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倒是给我军造成了大量的杀伤。

1940年4月,八路军总部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单位调来一批曾留学德国、日本等国的技术人员,与一批专业技术熟练的工人相结合,成为太行兵工专业技术上的生力军。他们成功制造出了硫酸,研制出多种烈性火药、炸药,用它们装填的枪弹、炮弹和手榴弹、炸药包,在战场上威力很大。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时候的军工生产还属于粗制滥造,但毕竟能够自己生产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武器。

那个时候的手榴弹,可以说是我军当时可以大量获得补给的武器之一,到后来我们的手榴弹可以爆炸后产生很多的碎片杀伤敌人。所以说独立团用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想象,当3600颗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的时候,会给敌人造成怎样的心理恐惧。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榴弹的实战效能,弥补我军重火力的严重不足,除了射击训练外,就是狠抓手榴弹的投弹训练。后来我军涌现出了许多的神弹手,在战场上不但投的远而且投的准,甚至可以将手榴弹投进鬼子炮楼的抢眼里,真正实现中心开花的效果。还利用铁轨制造出著名的八一步枪。同样采取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中国的军工已经发展出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独立军工体系。


李三万的三万里


李云龙独立团歼灭“山崎大队”的战史原型关家垴战斗发生在1940年,这个时候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已经在太行山区建立了七个兵工厂,其中四个步枪制造所和三个弹药厂,所有工作从1938年即已开展,别的武器未必满足需求,手榴弹还是基本能够足量供給八路军主力部队的。

太行山物产丰富,生铁和煤炭较为充足,八路军又邀请了一批旅德和北平的高材生参与手榴弹的研制,使一二九师(晋冀鲁豫军区)的手榴弹生产进入半流水线的水平,在百团大战发起前,创造了连续数月手榴弹产量接近20万枚的奇迹,所以作为主攻部队,独立团完全有可能分配到超额的手榴弹。



另外,李云龙因为苍云岭战斗抗命突围,下放到军区被服厂担任厂长,也许大家忘记一个细节,当他接到调任独立团团长的命令时,从军区后勤部长张万和手里,又额外勒索了20箱“边区造”手榴弹,这样的战术储备正是关键时刻动用的。

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关系较铁,之前主动多拨发了10箱手榴弹给独立团,李云龙仍然不满意,骂骂咧咧挤兑张部长:“我早听说后勤部长张万和不是咱大别山人,是从山西逃荒过去的,以前不信,现在我信啦,真他娘地抠!你要不给,今天老子就不走了,你还得管饭!”



面对这个无赖的老乡,张万和是一脸的无奈,骂李云龙是个黑心商人,但是最后,这200箱手榴弹李云龙还是讨了去。

所以算下来,独立团作为“李家坡”战斗的压轴主攻部队,每个战士补足四枚手榴弹是没有问题的(注意看八路军战士的手榴弹袋),那么,当李云龙集中全团1000多号人的备弹全部交给张大彪的一营时,3600颗手榴弹是禁得住推敲的。


度度狼gg


我想看过亮剑的人对这3600颗手榴弹都会记忆犹新,当时山崎大队据险死守在一个山头,并且构筑了环形的坑道工事。在八路军部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李云龙所部临危受命,兵出奇招,先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推进到了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之内,然后集合了3600颗边区造手榴弹将日军炸了个人仰马翻,最后一举将山崎大队团灭!可谓是大快人心!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情节有抗日神剧的嫌疑,认为在当时的抗日时期,八路军物资奇缺,人手一只步枪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一个独立团集合如此多的手榴弹进行狂轰滥炸。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对当时敌后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该会打消这样的疑问,因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实现的可能性的。

木柄手榴弹构造简单,生产加工难度低,小作坊即可生产

抗战时八路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是根据德国24式手榴弹仿造而来,通过缩短长度和减少弹体重量来适应中国人的体型,这种手榴弹构造简单,杀伤力也不错,很适合没有重武器的中国军队使用,因此在抗战中被中国军队广泛推广。

正因为这种手榴弹的构造简单,只需要采取土法炼铁和制造黑火药就可以完全满足制造要求,因此生产起来比枪支火炮也简单的多(枪支火炮对钢材强度要求高,敌后兵工厂一般使用的都是沦陷区的铁轨钢,所以产量有限),在边区很多的手工作坊也能生产,

曾在抗战时担任八路军手榴弹技师的石成玉回忆说,他曾经和妻子、弟弟三个人建立了一个土作坊就能做到日产边区造手榴弹40多枚。当然这种手榴弹比原版肯定是要山寨很多,李云龙也说很多时候爆炸只有两半,这也是当时的简陋的生产工艺所限制,但是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在当时武器急缺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武器。

边区造手榴弹在敌后兵工厂产量巨大

大家都知道有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但是很可惜这个兵工厂主要以生产枪支火炮为主,手榴弹并不是主要产品。根据《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记载,在敌后兵工厂当中,手榴弹产量最大的当属山东根据地的兵工厂和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以及晋中大官亭修械所。其中的山东鲁南根据地兵工厂在1943年手榴弹月产量已经可以达到7,000余枚, 爆炸率达90%以上,但是这个兵工厂与李云龙驻地山西河北一带太远,所以不能计算在内。

(边区造手榴弹)

那我们看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和晋中大官亭修械所,根据史料记载: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兵工厂1940年平均月生产武器数量为捷克式马步枪400枝,

手榴弹10万枚,迫击炮弹2,000枚。大官亭修械所主要以修理军械为主,但是也兼造枪支弹药,每月可以生产新枪50枝、手榴弹3至5万颗、迫击炮弹1500发及刺刀、 大刀各900把。

(八路军小战士携带9枚边区造木柄手榴弹)

手工作坊加上兵工厂的产量要一次性供应3600枚并不是难事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晋察冀和晋中两个根据地的兵工厂在每个月手榴弹产量加起来就能达到13万枚

,这两个兵工厂离独立团的晋中驻地都非常的近,因此供给3600枚手榴弹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在加上当时散布在各个根据地的无数武器生产小作坊,在抗战中上演这样的手榴弹轰炸情节也并不都是虚构!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手榴弹之中也能看出当时的革命先烈在如此简陋的装备下是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才换取了抗战的胜利,这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

我是扒一扒趣史,欢迎点赞评论,感谢大家的阅读!


军史吐槽君


谢谢,《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军武次位面


其实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抗战中像八路军这样的部队虽然武器弹药十分缺乏,但是像手榴弹等这样的爆炸类武器,实际上是很多的,补给十分充足,有时要比子弹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子弹是当时八路军等中国军队最为缺乏的,因为这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车床等等设备支持,但是这些都是中国比较缺乏的。所以八路军当时经常捡起弹壳,然后再次做成子弹,虽然精度和威力不如新品,但是好歹有子弹用了。

而手榴弹,主要是爆炸杀伤,主要需要火药等。火药的制造方式很多,而且爆炸类武器的制造难度也比较低,因此片中如此之多的手榴弹在现实中是可行的。而像地雷,制造起来也很方便,经典电影《地雷战》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幕,当时根据地虽然枪械弹药制造不好,但是爆炸类武器还是很好制造的。

此外,像新四军,当时也是这样的做法,大量编有掷弹筒等爆炸类武器,炮兵编制要比步兵多,就是因为轻武器难以生产,但是爆炸类武器很容易出补充制造,因此反而用这种反常的做法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一号机密


亮剑中独立团用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单纯这个物资剧情其实是合理的。

八路军在抗战中期确实物资很匮乏,弹药不足。并不是随便一个部队都能做到每人10颗手榴弹。但在《亮剑》中,这个剧情则是合理的。

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一个主力团,是陈赓的王牌部队。此次担任的任务,又是歼灭孤军深入的川崎大队。历史上的原型战例中,为了消灭冈崎大队,彭德怀调集了八个团近两万人,并且号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吃掉冈崎大队。而在《亮剑》中,为了掩护李云龙的独立团,陈赓把压箱底的炮弹都拿出来了。连炮弹都敢砸出来,那么区区3600颗手榴弹还是可以保证供应的。

其次,剧中李云龙在打川崎大队之前,还敲诈了后勤部门,弄了一大堆手榴弹来。

以上剧情,说明在亮剑中李云龙团获得3600颗手榴弹,并不是很夸张的。

当然,这里单说3600颗手榴弹这个数字没问题。具体的战术还是很有问题的。毕竟要在鬼子的炮火下挖掘地道到近处投手榴弹,这个太理想化了,难道鬼子不会居高临下投过来?所以历史上的关家垴之战最后也没有这种神剧情出现。


巴山夜雨涮锅


承蒙邀请,刀君尽力。

这里要说一下,刀君是尊重《亮剑》这部电视剧的,也很喜欢看。但是看看就好,不要这样顽皮的去较真啊。



我给大家列几个较真的剧情bug说说啊,不喜勿喷,可以讨论。

  • 山琦大队被困李家坡,作为一名优秀的帝国军校毕业生。我相信他构筑的阵地工事绝对不会允许敌方“土工”作业到手榴弹投掷距离的。刀君提醒大家,二战时期的阵地防御可不是一条直线的战壕就叫阵地了(剧中也说了是环形工事,但是。。。大家看图)。交叉火力点的分布和小队间的互补,还有机枪点的防御工事等等。简单说一下,山琦大队所在制高点时会采用环形阵地,山地的通路会有阵地地雷和两到三门迫击炮进行炮击保护(日本一个大队里会有一个炮兵中队或小队)机枪班会在整个阵地后方构筑工事进行压制射击,不会在战壕里与三八大盖一起射击的。这是阵地问题。


刀君想说:这是土匪的阵地,帝国军校这样的毕业生会被枪毙的。


  • 假设独立团真的掘进到手榴弹投掷距离了,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你是仰攻,向上扔手榴弹,距离多少可以扔?20米?30米?那么对于防守的山琦大队来说,人家不会先投掷“小香瓜”吗?傻等你来扔啊,常识问题高处扔东西远。。。。。势能转化动能大。。。你在挖土时人家曲射的迫击炮会干嘛?阵地上的大头兵会干嘛?指挥官会愣神吗?这是攻击手段问题。

刀君这样说是个娘们儿。。。



  • 李家坡不知道土地构造如何,能够“迅速掘进”(剧中原话如此)一个半米深和攻击路线的距离(一般两军阵地间隔是300米)还要在敌方阵地前展开的深沟,大家想过要挖多少土方么?掘进的时间是多少?这期间日军不会进行一次反冲锋吗?这是土工时间和安全问题。

看着整齐划一的战壕,说半米都少了。

  • 全团一起掘进,在假设挖到地方,攻击就位了。张大彪一声令下,每名战士投掷七枚手榴弹。等等,我们的战士在躲过攻击,挖了一天的土方没吃饭,还要一直背着手榴弹的这些事后,极速掷弹七枚!体力!体力!体力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忘了一会掷弹完毕还要拼刺刀。。。。。这是士兵体力耐力问题。



综上,刀君认为合理的方式是这样的(3600枚手榴弹想静静):李云龙作为第三批次的后备力量投入战场后,发起一个营建制的冲锋吸引敌军注意力。在战场的突破口处(将军的敏锐观察,别问为什么,因为他活下来讲了这个战斗)布置了两个连的掷弹兵跟随冲锋。一轮密集掷弹打开了阵地突破口,李云龙率领预备队立即全团猛攻,近距离格斗战(预备队轻装,奔袭速度快,不会形成空裆)。最后旅长下令全军突击,拿下山琦大队。两个连的手榴弹集中八路军还是有可能的。战争很残酷,电视剧只是突出夸大了其中致胜的关键点而已。

锻刀炼心


对于当年影视剧中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的情节,仅仅从手榴弹本身来看3600枚显然是很容易凑齐的,因为手榴弹本身就不是什么高技术装备,土法上马的解放区就有各式各样的“边区造”和“游击区造”,并且当时我解放区的专业兵工厂生产手榴弹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曾经连续多个月每月手榴弹产量超过20万枚,并且手榴弹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一改早期一炸就分成两瓣的情况。而游击区一些小型的仅有3-4个人的作坊式手榴弹加工点一天竟能生产40枚手榴弹,可见生产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当时日军大队可谓装备精良,拥有火炮、掷弹筒之类的中远射程火力武器,对于野外战壕防御的军队来说,都不会使用一条防御战壕,往往是多个不同结构的战壕相互策应,辅之以火炮、轻重机枪、掷弹筒等中远程火力配备。影片中的战例原型是关家垴战斗,一万多八路(正规军)围了500多鬼子,就是没能打下来。

一营的掘土作业即使速度再快,要想达到手榴弹投掷射程,要挖上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此时即便手上有3万6千个手榴弹都没用,一个标准的日军大队有1000多人,仅掷弹筒班就有12个(36个掷弹筒)。如果以八路一个营360名战士一共挖掘72个坑道计算,每个日军投掷班(含3个投掷筒)只需要对准6个正在挖掘作业的八路坑道。考虑到日军掷弹筒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相当精准,甚至首发命中可能性都很大,由于挖掘作业时间过长,完全有可能一营的每个挖掘坑道都被日军“点名”。所以这种所谓3600枚手榴弹炸鬼子无非是神剧编辑的想象罢了。


霹雳火军事


“我李云龙是谁,吃亏的买卖咱不干!没有金刚钻,你当我敢面对面和坂田对着干?做梦吧你!”

3600颗手榴弹,小意思啦,你没看到各位首长看到我乐得跟屁一样,说明啥,说明咱李云龙有能耐。


别的不说,就说打山崎大队,最后旅长还是得让咱上?

当初狗日么山本偷袭总部我布防总部警卫就知道咱李云龙独立团不是一般的主力了。
咱是属于御林军,哎,主力中的主力!哪里是因为我装备厉害,而是因为在首长们眼里,咱李云龙部队是属于敌人见光死的类型。


山崎想中间开花,步入我军腹地太行山兵工厂?做梦当时我军在太行山有多个兵工厂,连续几个月就达到了月产几十万颗手榴弹的成绩。再加上咱李云龙能力本来就应该比别人多一点手榴弹。更不用说首长还惦念着咱。要不然,指望张部长支援?做梦吧!我李云龙能拿到那么多手榴弹是张部长自己掂量过的,一是我李云龙的能力与角色在那,二是总部特批默许。
现实是残酷的,不然真以为凭着关系和和我李云龙厚脸皮能拿到那么多?醒醒吧。



后旅长看前线部队攻打山崎失利,立下军令状让我李云龙上就可以看出我独立团在诸位首长眼里的角色了(看家本领,杀手锏,王牌)。


凭着山崎的嚣张与总部的决心,我李云龙在此战扮演的角色,所属部队的特质,兵工厂的产能与此战的重要性。别说3600颗手榴弹给我,就是36000颗给我都不过分,且不说我李云龙有那个资格可以拿到那么多,就是当时那一战的重要性,就是一个兵工厂的装备都给我都应该。
哎,总部暂时小家子气省了那点手榴弹,你再看后面日军的支援,搞不好真的被山崎拖到中心开花了呢。


不书公子


应该是合理的,首先我们从实际的战史来看:

即1940年8月由八路军发起的“百团大战”,此役八路军共投入了105个团,共消耗子弹70万发、手榴弹12.6万发。平均八路军每个团消耗了约1200梅手榴弹,而大部分的战斗属于交通破袭战,其激烈程度远不如《亮剑》中独立团对坚固设防的日军主力的攻坚战。

由于八路军的游击作战,根据地经常遭到日军的进攻和破坏,部队的驻地经常转换,而且并不能保证时刻与后方保持联系,所以不可能像正规部队那样固定的提供武器弹药补给,所以一般八路军的各团都会储备一定的物资弹药,以保持一定时间内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抗包围能力。而独立团的此次攻坚战很明显是把自己全部的家当都拿出来了,平均到作战部队人均不到4个,其实也不算多的。一般作战每名士兵都配备1到2枚的手榴弹,特殊的攻坚战给士兵多配发1至2枚手榴弹也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吧。



我觉得还是合理的,一个八路军的主力团怎么也能凑齐这三千多枚手榴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