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注水」何以成了 「文藝現象」

熱播劇“注水”何以成了 “文藝現象”

現如今的網絡文學,動輒上百萬字的長篇大作蔚然成風,越寫越長,這種日益嚴重的“兌水”網絡寫作,被讀者和批評者稱為“注水肉”……而讓人未想到的是,時下播放的一些電視劇“注水”現象,也越發嚴重。

近日,古裝神話劇《香蜜沉沉燼如霜》(以下簡稱《香蜜》)播出,隨著劇集推進,微博上關於《香蜜》的吐槽,主要集中在男女主角戲份變少,大概是從30集前後開始,《香蜜》過度刻畫男二號,部分集數男一號的戲份竟然只剩下2分鐘不到,指責配角“加戲”、劇集“注水”。《香蜜》的執筆編劇承認劇集“注水”,但否認這是其團隊的責任,並且指出製片方責編和策劃署名在自己之前,製片人則被冠上了“總編劇”之名。2016年8月,接到原著小說的改編委託,合同簽署為36集劇本,在完成分集大綱後,得知委託方準備將成片拍成50集,但由於擔心36集拉長到50集“可能不太合適”,於是提交了43集的劇本。但《香蜜》播出後,成片卻達到了63集的長度……但在網友曬出與另一名製作方人士的對話中,製作方卻表示執筆編劇團隊43集劇本給男二號“戲更多”“主角人設不正常”,……但無論怎樣爭執,一個確定的事實是:《香蜜》“注水”了。

《香蜜》“注水”,不過是現在影視文藝作品大面積“注水”的一種集中反映。現如今,文娛圈劇集生產越來越長,增加集數已成慣常操作。縱觀熒屏上播出的熱劇,20集、30集很罕見,40集、50集是起步,60集、70集甚至80集的“長篇鉅製”是常態。像剛完結的《延禧攻略》70集,在播的《如懿傳》則有87集……

另據《全球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2004年-2008年,國內播出的電視劇平均每部控制在30集之內;2009年-2012年,延長到30集至35集;2014年-2015年,國產劇平均每部集數突破40集;2015年平均每部42集。廣電總局關於2017年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顯示,平均每部達到43集。但實際上,現在幾乎沒有劇集能夠做到報備的集數與播出的集數保持一致,增加集數是慣常操作。

熱播劇緣何熱衷“注水”?製作者成本高企,按照集數售賣,多剪一集就能多賣一集,明星片酬等方面增加的成本就能輕鬆化解;而播出平臺,購劇成本不斷攀升,播出平臺便會重新剪輯再一次“注水”,拉長劇集,以提高收益、稀釋成本,劇集越長,越有利於熱度發酵和廣告招商,植入廣告的空間也就越多。

“要麼看戲,要麼看錢”,這是圈內人對影視劇製作的最直白洞察。所以,影視文藝製作“注水”,基本上就是這個“錢”、資本力量、市場邏輯造成的結果。應該說,影視文藝製作,本身都是有其內在規律乃至規則的,但在商業利益面前,它們便都不再是規律、規則,市場的邏輯取代了一切,成為文化的決定力量,而當文化的力量、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屬性被消解之後,就只剩下赤裸裸的商業文化的特性。明乎此,也就知道電視劇越拍越長,注水嚴重,不是什麼怪現象了。

寫作此文,恰巧看到中國網文化頻道“尤小剛:當下是電視劇產業冷靜自省的時刻”的文化報道,這位電視文藝工作者談到當下電視劇產業的亂象時說,這其實都是資本介入了影視行業,因為資本是趨利的,資本在趨利的過程中,把我們在經濟發展中的一切非規範的潛規則都發揮到影視製作這個行業裡,他們形成的非規範的產業鏈,這裡面當然就會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潛規則,這些潛規則都是見不得光的,所以它爆發起來必然引起廣大觀眾的不滿,讓行業感覺到不堪其重負。

是的,影視文藝作品不斷“注水”,是行業的“潛規則”,也是讓這個本是文藝創作行業如今卻是變成了赤裸裸的商業產品的行業,不堪重負的。這種影視文藝“注水肉”,不僅質量低劣,讓人厭棄,浪費觀眾時間,浪費文化藝術資源,而且害人,長此以往,最終是丟掉觀眾,丟掉市場。

如今,整個大的文化環境,人們浮躁心態嚴重,文化理念錯位,文化市場無限放大了娛樂至死的需要,以及文化價值評價機制體制失範,導致文化產品“注水”嚴重,精品缺失,而糊弄觀眾的所謂“熱劇”,卻能刷流量,帶來話題,短視逐利,惡意競爭……這種價值、文化理念的失範,如不及時加以扭轉,不僅會使製作播出的電視劇文藝作品沒有絲毫生命力,也會是對文化工業的毀滅性打擊。(許民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