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這幾日,雖然《香蜜沉沉燼如霜》中錦覓與旭鳳的相愛相殺看得觀眾直喊虐,但明顯前幾日“劇本注水”一事更能引起吃瓜群眾的關注。

8月28日,引起網友高度關注的“《香蜜沉沉燼如霜》編劇承認劇本注水”一事再度有了新的發展。編劇張鳶盎針對前一晚《香蜜沉沉燼如霜》總編劇馬佳發出的微博進行了回覆:“馬製片,你不懂愛。”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在此之前,張鳶盎先後兩次發佈了長圖微博,質疑劇本被注水、編劇署名權被侵犯,以及對完美世界劉總髮出的雲盤劇本進行反駁。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目前,“《香蜜沉沉燼如霜》劇本注水”一事暫時落下帷幕,誰是誰非還要看後續之事。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注水問題,又一部明明可以既叫好又叫座的劇集受到了一定詬病。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25集變60集,甚至突破80集,“注水”或成國產劇常態

為了證明戲份注水的存在,不少網友細心統計出在《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男主與男二每集的出場時長,對比之後發現男主戲份明顯比男二少了許多。也有網友指出配角“鎏英”和“暮辭”之間的戲份也增加了不少,僅鎏英尋找暮辭的追逐鏡頭就重複出現了好幾次。

甚至有網友特意去翻看了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電視劇電子政務平臺,發現在《2017年12月全國電視劇月報備案通報》中,《香蜜沉沉燼如霜》由開始的50集變更為60集。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除了這個《香蜜沉沉燼如霜》劇集增加的實錘,《首席娛樂官》還發現了一組更為驚人的數字:《三生三世枕上書》25集變更為60集,《大漠驃騎——霍去病》70集變更為92集。

通過翻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電視劇電子政務平臺,小官發現除了《香蜜沉沉燼如霜》,不少暑期檔熱播的劇集變更過集數篇幅。像是已經更新結束的《扶搖》從最開始的40集增加到60集,又增加到了66集;《延禧攻略》在上線之前從50集變更為70集;正在熱播的《如懿傳》先是從80集變更到99集,又在播出前從99集縮減到87集。

總結來看,都市劇基本在50集以上,古裝劇基本在60集以上,長達8、90集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已然成為了國產劇市場的標配。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根據《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這幾年來,電視劇的平均單部集數從2011年、2012年的30-35集,發展至2013年已突破35集,到了2015年便已突破了40集。顯然,電視劇集數一路高歌猛進,但電視劇的質量並未如同集數迅猛增長一樣繼續給觀眾帶來驚喜和享受。

縱觀當下國產劇市場,近幾年出現的電視劇中“注水”現象數不勝數。不少電視劇從播出前以市場和觀眾的預期來看,從卡司陣容到製作團隊,都極有可能成為當時的爆款劇集。但隨著播出的劇情展開,這些電視劇漸漸因為節奏拖沓、劇情注水等問題,口碑和收視開始出現高開低走現象。

可見,在電視劇集數拉長的同時,備受觀眾吐槽和詬病的“注水”問題也開始不斷髮展,從最初毫不掩飾地在片頭大量重複上一集內容,發展成配角主體化、劇情放緩拉長等隱蔽方式,“注水”漸漸成為了當下少有國產劇能夠躲過的時代病。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若要追究“注水”的責任,很多人矛頭直指編劇。製片人亦昆表示,很多情況下,劇情注水是由製片人、監製、導演等其他人來完成的,“不應該全由編劇自己背鍋”。

編劇在峰也向小官吐槽,電視劇出現劇情注水、改編不當等問題,無論嚴重與否,第一個備受責難的一定是編劇,“在影視行業,編劇是個比較被動的職業,完成的劇本經常會遭到其他部門的二次創作,甚至維權都難,地位實在不高”。

而一位投資人透露,目前一些資本都不願再進入影視市場,“投資方賺錢的目的很明確,那麼水的劇不吸引觀眾,怎麼可能會進行投資?”

顯然,“注水”問題愈發常見,對整個影視行業也產生了些許影響。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從平均30集漲到突破90集,電視劇都做了哪些“注水”?

如今,國內電視劇注水似乎早就成了常態,動輒七八十集的劇集已是家常便飯。

編劇汪海林解釋道,早在2001、2002年,國內大多數電視劇還在20集左右。到了2004、2005年,因為廣告商的需求,電視臺開始要求電視劇增加到30集以上。再加上好劇有長尾效應,收視率曲線一般在30集之後比較穩定,國內電視劇便漸漸增加集數。

此外,平臺工作人員表示,比起集數少的短劇,優質的長劇更受廣告商的青睞和看好。基於這個緣由,劇長也出現了主導性增加。

僅僅是電視劇集數增加這一個點,還不足以說明製作不精良,“注水”已成行業潛規則。前幾年熱播的《甄嬛傳》長達76集,劇情張弛有度,觀眾絲毫不感到冗長,至今仍是宮鬥劇範本。但目前,大多數電視劇的劇情與體量無法相互匹配,多是不尊重藝術性的拉長篇幅和劇情注水。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那麼,從平均30集漲到動輒7、80集,再到單部突破90集,國內電視劇都注了那些水?

有業內人士向小官透露, “注水”大致就分為幾類:一是劇情不夠回憶來湊,二是配角、支線添加劇情,三是放慢鏡頭重複臺詞。

去年大火的《人民的名義》也沒有逃脫“劇情注水”的命運,其中鄭勝利與女友的一頓飯居然吃了足足半集時間,遭受了不少網友的吐槽。這便是給配角添加了不少無關緊要的劇情,讓人忍不住拖快進度條。

最常見的注水劇情就是反覆出現的閃回以及冗長的前情回顧。《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男二潤玉的兒時記憶便多次出現;而之前大火的《楚喬傳》便是在後播出的一集開頭重複一下上一集的結尾。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之前,還有演員隨口吐槽過,拍戲時“同樣的臺詞不斷重複”,即網友戲稱的“復讀機場面”。熱播網劇《老九門》有一幕戲,八爺與一位老頭一直在嚷嚷著勸張啟山和副官不要下去倒鬥:“佛爺!佛爺!不能進去啊不能進去!”、“佛爺!佛爺!不能往前走了啊,不能往前走了!”……

除了這些“注水”的慣用套路,小官瞭解到還有一套針對觀眾心理而創造出來的固定“注水”節奏——懸念衝突放兩頭,注水篇幅塞中間。

一位製片人向小官解釋,大量的懸念和戲劇衝突放在開頭,劇情節奏緊湊,能很快吸引住觀眾的眼球。注水內容放到中間,被吊起好奇心的觀眾儘管不耐煩,也不至於棄劇。如果同檔期沒有其他優質劇同時段競爭的話,觀眾就更不會棄劇。

顯然,影視行業近幾年以來一直崇尚內容為王,卻因為商業原因不斷在內容上動手腳,導致精品不精、水劇更水。

對此,編劇宋方金吐槽道:“劇作水準需要編劇來負責,而其他原因的注水、粗製濫造應該由整個行業來負責。”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副作用強烈、市場不健康,“注水”亟需被改善

如果說國產劇最初拉長集數是因為廣告商和平臺方對利益的需求,那麼近年來電視劇篇幅劇增的根本原因中,由於演員片酬高速增長等急劇變化導致的電視劇製作成本直線飆升便是重要因素。

站在製片方的角度,製片人亦昆表示,自從2013年演員片酬連年瘋漲,大投資的電視劇回收成本的風險開始變大。“製片方也有苦衷,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為了多賣錢,

首要考慮的是成本回收和盈利的問題。”

電視劇大多是以集數來定價格出售的,因此製片方就通過設法拉長電視劇篇幅,來保證成本能夠回收,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

而依靠廣告收回成本的平臺方也很鍾情長劇集:一是劇集越長,植入廣告的空間就越多,廣告費也就賺取得越多;二是頭部劇集具有長尾效應,拉長劇集可以保證相應的收視率或播放量。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總之,“注水”是電視劇品質、播出效益、招商、製作成本以及盈利等多方綜合博弈下產生的。而從根本上追溯起電視劇“注水”的原因,不可否認,資本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有位業內人士毫不留情地吐槽,整個社會的商業化已經武裝到牙齒了,影視市場需要大量資本的扶持,自然就出現了國產劇注水的現象。

在利益的驅使下,如今“注水”頻繁的電視劇市場出現了很多副作用。在編劇宋方金看來,注水的背後,首當其衝的就是編劇行業。“本來就艱難的編劇行業將面臨更多困難,會導致編劇難以創作出經典作品。”

編劇汪海林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資本要求加戲,有的編劇加了,這就嚴重違背了編劇創作的原則和規律;而有的編劇沒加,甲方就自己去找人加戲,這又嚴重侵犯了編劇對作品的權力。”

幾位編劇也強調應當加強對編劇權利的保護,提高編劇的行業地位。“尤其是保障編劇的著作權,現在很多時候編劇都只有署名權。”

“注水”≠爛劇,但動輒六七十集的影視劇真有那麼多故事講嗎?

而從電視劇內容發展角度來看,製片人亦昆認為,縱觀美日韓劇集市場,多是低成本長劇和高成本短劇,“我們現在又是高成本,又是集數長,這些大投資長劇使整個市場很不健康,越來越像資本化的國足”。

“不僅收視率、播放量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觀眾已經不再接受‘注水’了。”顯然,“注水”帶來的惡性循環已刻不容緩,亟需改善。

目前,廣電總局已經對“注水”進行調控,劇集過長無法通過審批,並調整全年古裝劇配額政策。衛視也配合廣電總局政策減少黃金檔排片集數,試圖消除電視劇注水產生的負面效應。

除了幾位編劇和製片人提到的“改革購銷和盈利模式”這種措施,知名文化科技投資人曹海濤還建議“應當針對劇情注水設置懲罰機制,並藉助數據來判斷”,當某一集的收視率或播放量急劇下跌,且幅度超過合理範圍,則可認為是劇情注水,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這樣可以倒逼著製片方、平臺方反思‘注水’問題,也能提醒編劇哪些情節有‘注水’。”

如今,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士發現市場的“注水”問題。相信未來市場能夠及時迴歸理性,為觀眾帶來更多不注水、認真負責的良心劇。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