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滅掉日本,爲何劉伯溫極力阻攔?

李立軍V5


這事不一定是劉伯溫阻止的吧!朱元璋前後有兩次“想滅”日本的念頭,而且這兩次都是有明確的時間記載:第一次洪武二年、第二次洪武十四年,而劉伯溫作為開國元勳,其死亡時間並不難掌握――洪武八年。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第二次的時候劉伯溫去世已經五年有餘,是不可能再從墓裡鑽出來,與朱元璋商量國家大事的。雖然有些文本把劉伯溫勸說朱元璋放棄“滅日”的場景還原的活靈活現,還是能夠想象劉伯溫從墓裡爬出來與朱元璋聊天是有多瘮人!

不過劉伯溫的確勸阻朱元璋放棄“滅日本”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以劉伯溫的見識,日本就是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同時明初倭寇雖然屢犯東南沿海,但只是肌膚之痛,並不能危機生命。

明初的真正威脅來自於元朝餘毒――北元,也就是說海洋上的威脅遠沒有陸地為大,朱元璋幾乎將明朝精銳盡數佈置在從甘肅嘉峪關到渤海灣沿線的九個軍鎮,要說抽出兵力收拾日本,還真有點心有餘力不足。


日本敢駁朱元璋的面子殺死使節五人,扣留兩人,也是看到了朱元璋鞭長莫及的短處,由於朱元璋的恫嚇手段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東南沿海的倭患反而甚於以往,這就為戚繼光抗倭埋下了伏筆。

因此,朱元璋放棄滅日本的想法,絕對是有自己的想法,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先處理來自海上的威脅還是陸地上的威脅,自然有所權衡。

其實在朱元璋看來,日本地瘠人狹,加之元朝兩徵日本都遭到龍捲風的自然災害歷歷在目,朱元璋基本上也就放棄了滅日本的想法。

再就是重視“疆防”是中國曆代以來的傳統,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屏障,亡國滅種的危險自古以來都是來自北方,朱元璋從與元朝的爭鋒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精銳盡數駐守北境的原因所在。


歷史三日談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鑑於東南沿海多有海盜滋擾,劫掠人口、毀壞田地城池,派出行人楊載、吳文華等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方面制止海盜滋擾行為,歸還被劫去的人口。但是明使五人被後醍醐天皇之子、南朝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斬殺。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出萊州府同知出使日本,依然遭到日本方面的冷遇。

雙方的嘴仗一直對罵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盛怒之下意圖征服日本(實際上當時日本國內依然處於南朝與室町幕府對峙的狀態下),但是最終撤銷了這一打算,具體是誰勸住的尚不清楚,劉伯溫歿於明洪武八年,享年六十四歲,肯定沒有這個機會去勸住朱元璋向日本用兵了。

至於為何朱元璋最後打消了對日本用兵的打算,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明朝國家初立,百廢待興,應當以休養生息為主,此時貿然發動大規模的跨海遠征,對於尚孱弱的國力肯定是極大的損傷;另一方面元朝敗回哈拉和林後並未消停,而是依然常年和明軍交戰,帝國最精銳的邊防軍全部集中在長城邊境,實在難以抽調用於跨海徵日;第三方面元朝兩度遠征日本卻都遭遇颱風而失敗的教訓猶在耳邊,不可能對朱元璋沒有觸動。總而言之,日本作為當時中原農耕民族的權力遠端,遠隔大海,能夠保持一定的宗主朝貢已經是超常發揮,就不要指望跨海征討了。至於朱元璋後來單方面把日本列為“永不征討之國”,那就是天朝上國情結作祟,自己又開始犯傻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是真的,但劉伯溫極力阻攔,也是真的。

朱元璋想滅掉日本的原因: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覺得日本是一個小國,想讓其歸順到大明朝。於是派了一名使者出使日本,但人家日本根本不買賬,還將使者殺了。

日本有非常好的地域優勢,四面環海。覺得“我即使不強大,但你也奈何不了我”,還想來管我,讓我歸順,門都沒有?我把你使者殺了,你又能把我怎樣?縱然你強大,你能飛過來嗎?

話說朱元璋得知使者被殺的消息,真的那個氣呀!兩國交鋒,還不斬來使呢?何況我沒有開戰,只是來說服?朱元璋一怒之下,就要討伐日本。當時實力確實很強的,如果真的去討伐日本,絕對有完勝的可能。可惜,錯失良機呀!

面對朱元璋的衝動,劉伯溫冷靜幫其分析了利弊。

一、日本屬於島國,四面臨海,其地勢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易攻難。

二、日本人屬於強悍型的,並不是善茬,是可不聽打招呼的主兒,即使攻下了也不好管理。他們海上作戰的能力又比我方強。

三、當時設備不夠先進,沒有遠程大炮,而沒有海上作戰能力與經驗,有的只是失敗的教訓。

隋朝時遠征高麗,高麗國家雖小,但作戰太遠,不熟悉地形,戰敗。

最不可思議的事兒是:元朝時,多次進攻過日本,但每次最後都是元軍慘敗,其原因不在作戰水平與能力,而在天助日本。

最奇葩的是有一次馬上要宣告勝利之際,一陣颱風,讓元軍全軍覆沒。天意不可為,奈若何?

四、遠征談何容易,費時費力又是區區小地方,根本不值得大動干戈。

五、那時明朝也才建立不久,百廢待舉,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實在沒有必要為小日本傷神兒。

六、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發生戰爭,最無辜損失最大的還是兩地老百姓。

劉伯溫說得頭頭是道,朱元璋當然點頭稱是,最後採納了劉伯溫的意見,由著他小日本折騰好了,為了民生,我們不值得。對於因到日本而遇難的死者,保其家屬生活無憂,子女發達。

朱元璋是平民苦孩子出身,深切感受到戰爭對老百姓帶來的傷害。所以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疾苦,涉及到老百姓利益的事他是不會做的,改變主意也順理成章。

為了天下蒼生,他還叮囑兒子及子孫後代,不可逞強,不可殃及無辜。

以致到死都念念不忘,並立下遺詔:“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認為日本就一個彈丸之地,讓其“偏安一隅”也好,量他也囂張不起來,因此將其列為十五個不徵的國家之列。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第一,大明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而且明之前的的歷代想征討日本都沒擋在海上,比如之前的隋煬帝,日本雖然小,但是卻隔海相望,以當時的經濟條件和實力很難渡海作戰。

第二,打仗是需要後勤補給的,如果沒有強大後勤補給,打仗很難進行下去,比如跨過海,到了日本,打仗要吃飯,後面在海上補給部隊跟不上怎麼辦?

第三,如果跟日本作戰,北元勢力就說不定就會趁虛而入,趁機攻打偷襲明朝,甚至會聯合日本來個裡應外合。

第四,攻下了日本,管理也不方便,就算把日本打贏了怎麼控制管理日本,日本那時候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很難後期有效的統治。

第五,再說比如打輸了的情況,損兵折將不說,本來就元氣大傷的中國大地,經不起折騰了。而且朱元璋的大明威信,名聲也不好。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沒必要做。

第六,朱元璋如果攻打日本,那麼國內的淮西功臣集團就會隨著打仗越來越難以控制,功臣打到日本就會利用日本的地理優勢,跟朱元璋幹也說不定。

總之來說劉伯溫極力勸阻是對的,剛剛建立的大明各方面都還沒徹底的穩定下來,沒必要打一個可有可無對大明沒什麼影響的日本。現在的朱元璋主要任務是安定民心,休養生息,平定北元的威脅還有南方,沒必要為了面子打日本。死要面子活受罪。


毒讀歷史


朱元璋之所以欲徵日本,其實和元朝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日本斬殺來使。斬殺來使這個舉動,其背後意味著對大明的不臣服,尤其是來使代表的是朱元璋,如此日本便是打了朱元璋的臉。

洪武二年,朱元璋首次遣使赴日本,意在使日本臣服,其次就是關於海盜的問題。

這次出使使得朱元璋憤怒不已,因為明史還沒到京都就被斬殺了。朱元璋便有了徵日的想法,要教訓一下日本。但是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朱元璋自己給否認了,因為當時元朝勢力還沒有根除,北方的北元才是心頭大患。

而到了洪武十四年,差不多北元已經收拾的差不多了,並且國家也已經稍微穩定了,這時候朱元璋又有了徵日的想法。但是這個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所以也沒有人勸朱元璋,最後為何不了了之,其實還是朱元璋的深思熟慮。

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地,原因和朝鮮大不相同。

朱元璋將日本和朝鮮都列為不徵之地,原因卻大不相同。朝鮮是因為一直臣服大明,一直臣服中原王朝,所以朱元璋下令不可征伐而使得失去朝鮮這樣的鐵桿盟友。而日本不徵則是害怕動搖國本。

朱元璋認為征討日本空耗國力,當年元朝兩次徵日皆不能成功,日本這樣的海島國家,征伐起來難度也十分大,所以要避免徵日耗費國力,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再度侵入中原。並且朱元璋還說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算日本強大起來了,也不能做到征服中原。

朱元璋在此事上還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如果當時真的一味徵日,那麼一旦北方胡虜捲土重來,那麼大明的命運可就很難說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劉伯溫作為明朝建國的主要謀劃者之一,作出極力阻攔朱元璋用兵日本列島的舉動,應當是深思熟慮綜合分析了明初的國內外形勢。


在歷史層面,中原大陸政權曾經有過兩次針對日本列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日本的史料記載中,它們分別是契丹人的“刀伊入侵”和忽必烈的“文永•弘安之役”。尤其是忽必烈前後兩次用兵日本的軍事行動,被後世普遍認為是動搖元朝國本的敗筆之舉。

在明初地緣政治軍事層面,起自於元朝的東南沿海“倭寇襲擾”,雖然讓朱元璋很是惱火,但畢竟還是疥癬之疾,倭寇們也只是以搶劫財物為主,並不以攻城略地、建立政權為目標。但同時期的明朝漠北草原、青海甘肅戈壁荒漠,全身而退的蒙元政權在戰略上對新生明朝的威脅猶在。如果此時消耗大量國力到前途未卜的對日軍事行動上,極有可能使明朝陷入蒙古、日本兩線作戰的危局,帶來亡國的禍患。


在跨海作戰的技術層面,以古代的生產技術水平,橫跨波濤洶湧的日本海峽登島作戰將存在許多難以跨越的難度。雖然根據永樂朝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我們可以推測明朝有能夠登陸日本列島的海軍實力,但作戰過程中的後勤供應會成為對明朝國力的巨大挑戰。忽必烈匆忙地將第一梯隊的作戰部隊送上列島,可很快就暴露出後續後勤保障能力的短板,以至於喪師辱國、功敗垂成。
在後續治理層面,明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一統政權模式,能否移植於日本列島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由於狹長的列島多受深山幽谷的地理阻隔,形成了日本政治結構碎片化的權力特點,幕府將軍統治下的各地武士大名集團也擁有較強的獨立性,與明朝的國情差異很大,因此必然會導致列島本土的強烈反抗。且列島土地貧瘠、物產不足,佔領該地後需要大陸物資接濟供應,經濟總帳算起來也十分得不划算,得不償失。


竹山清溪澗


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了,特別是中後期當皇帝都跟在辦家家酒一樣。但是在明朝初期,他們的軍事力量還是比較強大的,當時的各路義軍也是相當給力,遠征漠北穩定北疆;保衛中國沿海地區,一直打到朝鮮境內抵抗倭寇。但是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當時的明朝沒有直接打到日本去,把這個國家給端了呢?

當時的日本政府將日本幾個小諸侯統一了之後,覺得自己有點了不起了,國力非常強大,就瞄上了我國的沿海地區。那段時間沿海地區人民深受其擾,而且還滋生除了江浙一帶的海盜混在這些倭寇之中乘機掠奪百姓財產。倭患斷斷續續騷擾了大明朝百姓數百年,大明朝也花了很多心力去對付他們。

朱元璋時期的倭患尤其嚴重,朱元璋又是一個惹不起的人,一怒之下他也曾想過直接將日本國給滅了。但據說當時是因為劉伯溫的獻計才讓朱元璋打消了這個想法,劉伯溫不支持消滅日本原因如下。

一.日本資源匱乏,打了也沒什麼好處

日本資源極端匱乏,可能花了大筆錢去滅了國,搜刮回來的錢財還不夠補貼軍隊的。再者日本國內的鐵資源缺乏,沒辦法自產大量的武器,所以當時大明朝的官員們都是極其看不起這個小國家的,覺得他們只能像個老鼠一樣偷偷摸摸得騷擾邊境,沒有動搖大明根基的可能。

二.日本人難以教化

除非將日本人趕盡殺絕,否則即使佔領了這片彈丸之地也不好治理。

三.遠征日本得不償失

劉伯溫舉了當年忽必烈遠征日本的例子,每每將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遇到颱風,讓他的軍隊損失慘重。明軍海上作戰經驗匱乏,看起來是大國對小國的戰鬥,但是誰也不知道後果會變成什麼樣。

四.明軍需要休養,不得勞民傷財

明軍剛剛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之中漸漸恢復,軍民急需要和平時期休養生息,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勞民傷財必會激化階級矛盾。劉伯溫還提醒朱元璋當時的西北也存在不安定的因素,相比於這個貧瘠的小國,國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

朱元璋最終放棄了滅掉日本的計劃,並且還寫在了老朱家的祖訓之中,將日本列為大明朝15個不徵的鄰國之中。不僅僅是因為劉伯溫的的告誡,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根本看不上日本這塊地皮,看不起日本人。


木劍溫不勝


明朝初年,雖然日本海盜倭寇時常滋擾沿海地區,但明朝政府一直希望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朱元璋也沒有滅掉日本的決心或是能力,更何談劉伯溫的阻攔呢。



雖然明朝政府有出征日本的由頭,但是從大局觀來看,出征日本遠比征服日本所獲得的人力、物力、財力多的多,而且得到那塊彈丸之地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明朝的對外國策一直是不主張滅國吞併,而是以德服人讓鄰國進入對華的一種朝貢體系狀態。



在明朝之前,很多朝代都有過海上遠征的案例,大多損失慘重而敗北。比如隋朝時隋煬帝率三十多萬兵馬進攻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大敗而歸、元朝大敗日本之例等。除了敵軍以逸待勞外,海上距離、大風大浪也是一個不可避免敗因,所以說滅掉這些海上小國家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的。退一步講,即便打得下又得到了些什麼呢?彈丸之地沒什麼可用資源,還要提供源源不斷的外部供給,得不償失。


納蘭談史


這件事是這樣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於公元1368年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朝,劉伯溫為軍師。我們都知道,日本是我國的近鄰,隔海相望、一衣帶水。可是從古至今這是個惡鄰。日本地理位置狹長,這就造成了從古至今日本人的狹隘思想,見不得中國比他強大,在明朝時也如此。



Δ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後,幅員遼闊,天寶物華,人民休養生息,小日子過的還不錯,日本海盜窺視中國的富足,時不時的過來搶劫沿海地區。沿海官府上書朱元璋,說日本海盜時時犯邊,該管管他們了。

老朱對這個問題也很頭疼,日本海盜神出鬼沒,搶了就跑,當官兵趕到時,又紛紛駕船跑到了深海,日本海盜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迫於無奈,於是老朱就給日本天皇寫了一封信,也就是外交辭令的信,派人送達了日本國。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引自《明史》

意思就是:你想稱臣就趕緊派人修好,不稱臣就管好自己的人,別讓海盜總是騷擾。如果再來騷擾,我就派人滅了你。



然而,當時的日本天皇很牛氣,不買老朱的帳,並且一氣之下殺了五個大明派去的信使,同時回了一封信,(留下了一個信使)讓這個人帶信給老朱,要死磕老子奉陪。

老朱接到了一封信,一看勃然大怒,心想小日本彈丸之地,分分鐘滅了你。於是詔來了文武大臣,武將李文忠聽罷氣的哇哇大叫,表示馬上帶兵教訓小日本,李文忠說:小日本不就是依仗日本海做天然屏障嗎?想當年陳友諒的先進艦隊都被咱們的小船幹翻了,大不了再來次“日本海戰”,咱們再來一次“火燒赤壁”李文忠信心滿滿的說道。

朱元璋受到了感染,一拍龍椅道:“幹他丫的日本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和大明叫板,不想活了!”此時劉伯溫出班奏道:“皇上不可,衝動是魔鬼”老朱有點納悶,老劉怎會拽新詞?

但聽老劉說道:“發動戰爭很容易,但結果皇上想過嗎?”假如戰勝了日本,(這是肯定的)這麼遠的一個國家咱們如何管理?

其二日本是個蠻夷之地,人們不開化,物資奇缺,咱們得不到好處,不值得討伐。收拾了他還得撥款養著他,這是賠錢的買賣。”

劉伯溫見老朱側耳細聽,於是繼續說道:咱們當務之急是防止大元的殘餘力量死灰復燃,而不是打擊一個不能成為對手的敵人。安定好國內才是關鍵。老朱心中暗挑大拇指,還是軍師看的遠。



Δ日本倭寇

朱元璋對劉伯溫心服口服外帶佩服,於洪武二十年將日本列為“不庭之國”,永遠禁止日本來中國貿易,並寫入了祖訓。祖訓中,朱元璋還告誡子孫後代,永不攻打日本。 不是害怕日本,而是日本不過是一個潑皮無賴,不足以構成威脅,滅了他也沒有什麼價值。


秉燭讀春秋


洪武年間,常常有日本倭寇襲擾沿海百姓,並且他們手段殘忍,燒殺搶掠是他們一直做的事,加上他們都是一些不怕死的浪人,讓當地官府也頗為頭疼。事情久了,當地官府又處置不了只能上報朝廷,朱元璋知道此事後頗為生氣,要知道日本只是彈丸小國卻屢屢襲擾我大明王朝,這說出去豈不可笑?

於是朱元璋便派出使者前往日本,目的是讓日本官府能夠制止這種行為,也有說是希望日本臣服,不管是因為何種目的,最後結果就是使臣統統被殺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兩國還沒有交戰,他們就殺了使臣,這就說明了日本人究竟有多麼不懂禮法。



朱元璋知道此事後,立馬召集群臣準備進攻日本的事,朱元璋認為日本只不過是區區彈丸小國,便敢殺了大明的使臣,若不征討日本,豈不是說明大明是個軟骨頭,可以隨意欺負?滿朝文武只有劉伯溫敢出來反對朱元璋遠征日本,在他的一番說辭之下,朱元璋放棄了遠征日本的計劃,並且最後還將日本列為大明永不征討的國家。


當時明朝建議不久,百廢待興,需要維持國家穩定來發展經濟,努力讓百姓生活有所好轉。這個時候實在不宜發動戰爭,讓百姓流離失所。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他深知讓百姓安居樂業究竟多麼重要。再者元朝在強盛時曾經兩次遠征日本,都是大敗而歸,說白了就是日本與大明隔著大海,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很難完成跨海作戰,只要悄悄起點颱風就會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