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欹正,欹,即歪,側;正,即端正。所以欹正是一對矛盾。在行書作品中,欹正是指結字的形態,結字的形態沒有絕對的欹,也沒有絕對的正,欹相對於正而言的,反之亦然。只有端正才有正大氣象,但個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又顯得太過嚴謹,既然是藝術作品,就不能一成不變。再好吃的食材也不能缺少佐料,欹,就是行書作品中的佐料。既然是佐料,就不能超過主料,不能喧賓奪主,過度使用欹側手段,作品就會活潑有餘,大氣不足。我時常拿戲劇中的小丑作比喻,戲劇中的小丑幽默詼諧,是戲劇的潤滑劑,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行書中欹側的結字就和小丑一樣,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多。

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宋代·米芾《清和帖》

如米芾的《清和帖》,明顯有欹側之姿的如第一行的“仰”,第四行的 “得”“惟”,第五行的“珍”“斛”“將”,第六行的“輕”“餘”“惟”等,佔全篇47個字(加愛重字不算,頓首算一個字)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對於欹側字的量,不能絕對化,對於何謂欹側也不能絕對化,既然欹側是相對於正而言的,整體向一側傾斜叫欹側,那開合(包括上開下合、上合下開)的結構也應該屬於欹側範疇,如米芾《清和帖》第六行的“惟”等。這裡我們需要明確的所謂正,絕對不是像美術字一樣,或者像楷書一樣,只是它的結構形態比較端正,它其中也會有粗細、疏密等的變化,如《清和帖》第六行的“意”字,第二個橫傾斜度很大,最後心的筆畫又比較粗重,但整體又比較端正,端正中也有變化。

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曹元偉作品

行書中的矛盾談之三:欹正

曹元偉:1960年臘月生,字始平、叔羲,齋號圓夢都、敏行堂,畢業於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翰墨薪傳工程”專家組成員,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翰墨薪傳工程”系列教材《行書》的編寫。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2015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優秀基層書法家(全國35人)。中國書法蘭亭獎及首屆江蘇書法獎獲得者,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50餘次,論文及文章散見《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