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欹正,欹,即歪,侧;正,即端正。所以欹正是一对矛盾。在行书作品中,欹正是指结字的形态,结字的形态没有绝对的欹,也没有绝对的正,欹相对于正而言的,反之亦然。只有端正才有正大气象,但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又显得太过严谨,既然是艺术作品,就不能一成不变。再好吃的食材也不能缺少佐料,欹,就是行书作品中的佐料。既然是佐料,就不能超过主料,不能喧宾夺主,过度使用欹侧手段,作品就会活泼有余,大气不足。我时常拿戏剧中的小丑作比喻,戏剧中的小丑幽默诙谐,是戏剧的润滑剂,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行书中欹侧的结字就和小丑一样,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多。

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宋代·米芾《清和帖》

如米芾的《清和帖》,明显有欹侧之姿的如第一行的“仰”,第四行的 “得”“惟”,第五行的“珍”“斛”“将”,第六行的“輕”“餘”“惟”等,占全篇47个字(加爱重字不算,顿首算一个字)的百分之二十不到。对于欹侧字的量,不能绝对化,对于何谓欹侧也不能绝对化,既然欹侧是相对于正而言的,整体向一侧倾斜叫欹侧,那开合(包括上开下合、上合下开)的结构也应该属于欹侧范畴,如米芾《清和帖》第六行的“惟”等。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所谓正,绝对不是像美术字一样,或者像楷书一样,只是它的结构形态比较端正,它其中也会有粗细、疏密等的变化,如《清和帖》第六行的“意”字,第二个横倾斜度很大,最后心的笔画又比较粗重,但整体又比较端正,端正中也有变化。

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曹元伟作品

行书中的矛盾谈之三:欹正

曹元伟:1960年腊月生,字始平、叔羲,斋号圆梦都、敏行堂,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系列教材《行书》的编写。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2015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基层书法家(全国35人)。中国书法兰亭奖及首届江苏书法奖获得者,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50余次,论文及文章散见《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