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道歉效果如何?我们用两套舆情软件检验,结果竟是这样!

哲学和学术向来具有淆乱人心之功。本来简单清楚的事,经它们一研究,情势立马就变得复杂异常。我在南大读博的时候,一位学术大咖就告诫说:如果没有科学的量化数据,就不要轻易做定性结论。可我总是面带谦逊地软抵抗,不间断炮制定性之作。一个人、一件事,扫两眼就足以开笔立论。虽然至今没翻船,但朋友圈也一直没敢开放给那位大咖。


不过当我想评价一下北京大学林校长“鸿浩志”事件的时候,忽然觉得老路走不通了。因为近几日的相关文章已经汗牛充栋,朋友圈刷了屏,而其中99%都是洋洋洒洒的定性之作,也就是进行人文历史等视角的评论,我再跟进一篇,不过是制造垃圾,那不如换个视角,进行定量的研究。

何不用眼下的大数据舆情监测软件,对于林校长道歉前后的舆情走势进行对比,来看看其道歉信是否达到了效果?舆情是否消退,乃至实现了反转?

为了尽可能地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我使用了两套业内知名的软件,分别是清华大学的清博舆情监测软件,和沃德社会气象台舆情软件。两套软件分别针对林校长道歉前后的网民情感属性进行测定。如果正面增多,负面减少,那自然表明道歉信发挥了作用;如果相反,则可以断定道歉信没有达到效果,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

如果两者监测的结果总体上相差不大,呈现数据和趋势上的正向趋同,则结果可以采信;如果两者大相径庭,则两个软件或者都不行,或者其中一个不行,等两位老总来信询问的时候,我回复“呵呵”即可。

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在监测方案里为“林建华”建立专门项目,然后软件自动抓取微博、微信、各大网站、媒体和各类KOL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分别截取道歉前后的数据,就可以自动生成报告和各种图表,一目了然。为了追求更翔实的数据和更为准确的结果,我在上午设定之后,等软件抓取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下午5点多才最终截取结果。

从两个软件抓取的数据和最终给出的结果来看,基本令人满意。由于各自抓取的数据数量、数据来源都不一样,两个软件在网民情绪的正面、负面、中性的比例数字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所好的是,在各自的监测结果中,网民情绪的正面、负面和中性的比例大体相当,数据和趋势趋同,因此可以基本断定,关于北大林校长网络上的主流情感情绪就是这样的图景。

我将两个软件给出的结果,制作成了如下这个图表:

北大校长道歉效果如何?我们用两套舆情软件检验,结果竟是这样!

横向看,上面两个饼图为清博软件监测的结果,下面两个饼图为沃德社会气象台监测的结果。

清博软件的监测结果是:道歉前的网民正面评价比例为42.29%,负面评价比例为9,71%;道歉后的正面评价是30%,负面大幅上升为31.17%。

沃德的监测结果是:道歉前的正面评价为29.44%,负面评价为19.37%;道歉后的正面评价为24.88%,负面评价同样大幅上升为40.51%。

不说正面和中性的评价比例各自都有所下降,单就负面评价比例来说,两个软件的结果都是大幅上升了20个百分点。

按照本文上述的监测设定的前提,则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北大林校长的道歉信发表后,并未能起到消除或者中和负面舆情的效果。相反,道歉信起到了更为消极的效果,使得负面舆情变得更加明显。

简而言之,网民并未被道歉信所感动。或者说,网民就像心怀不满的怨妇,虽然男人进行了道歉,但是妇人一想到此前的各种不满,怨愤之心变得更为浓郁。

此时我的惯于定性分析的毛病又发作了。对于上述结果,我简要评述如下:

一、危机应对的发言宜短不宜长。

根据朋友圈各种文章看,林校长道歉信看起来情深意切,以面向校内学子为情感倾诉对象,拉拉杂杂写了很多,但是言多有失,引发网友的揣测和不满。如将自己读错字归咎于文革影响了学习;很不明智地强调“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这个观点,这恰恰和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的历史传统是相悖的,这就又被网民抓住了把柄,引发次生舆情。

二、舆情针对的不仅仅是林校长一个人,而是近年来舆论场里声名狼藉的北大。

事实上,公众人物念错字并非是不可宽容之事,很多人对此也是报之一笑。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感念他和林校长同年进入北大学习,自曝以前也曾将“迥然相异”念成“回然相异”,算是声援。

北大校长道歉效果如何?我们用两套舆情软件检验,结果竟是这样!

北京大学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林校长念错字,应该从三个维度来看待和评价。从个人来说,读错字无可厚非,无损道德品质;从北大120周年仪式如此重要场合的角度来说,出错肯定就是一个丑闻;从作为北大校长这个文化意味浓厚的角色来说,读错字那就是玷污了这个身份,殃及北大声名,肯定会引发重大舆情。

第三个维度同样是和近年来北京大学在舆论场里逐渐变得声名狼藉息息相关的。人们对于北大的最本元的文化记忆,是“五四”运动流传下来的青春热血传统,和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铸就的学术自由形象,但是近年来,北大和政治走得愈来愈近,两个文化标签逐渐褪色,引发了人们的不满。网民对于政治家自然保持尊重,但是对于北大本身,是不惮于进行大胆的讽刺的。

再加上,北大在各个领域的管理不善,飞出了不少幺蛾子,也严重破坏了北大形象,如重度左派人物孔教授,已在舆论场里被塑造为一个让人不能直视的不雅典型;除了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沈阳性侵案,自邹恒甫“爆料”北大丑闻后,舆论场里的北大教授似乎有性骚扰女生或者服务员的传统,北大在道德上早已跌下神坛,等等。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北大校长,正处于网民挑剔目光的瞄准镜之中,稍有失误,就会成为国民发泄不满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