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文|攻主(珞思影视研究组)

因为陈翔的归来,26日晚放送的第三期《亲爱的·客栈2》,弹幕里好多人都在感叹,“这才有点客栈的感觉了。”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陈翔一来就展示出了“大管家”风范


怀旧的情绪似乎始终萦绕在观众心头——毕竟,10月12日第二季播出首期时,“看亲爱的客栈就想阚清子和纪凌尘”的关键词,还一度登上了热搜。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想起阚清子纪凌尘在第一期首播时成为微博热搜


谈不上“失去才珍贵”,但这些感叹多多少少也在证明第一季《亲爱的·客栈》在人物关系上着墨的成功。

王珂刘涛的甜蜜夫妻档,“清尘cp”互怼的小情侣模式与陈翔“单身狗”的设置太过深入人心,以致于当这一季用三名“单身汉”取代过往,观众会觉得关注点一时失焦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王珂戏称新一季为“亲爱的少林寺”


疑问随之而来——如果说去年《亲爱的·客栈》是用三组人物关系来阐释人们处于“爱”中的三个阶段,最终直抵“慢下来去生活”的主题。那今年节目第二季选用三个单身汉,目的是什么?

其实啊,还是“生活”。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潜藏于“武艺的窘迫”中的代际思考

“三年一代沟”戳中观众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势必会发现,跟电影、电视剧导演一样,综艺导演同样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个人气质和自我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以《亲爱的·客栈》和《我家那小子》为代表作的陈歆宇,显然对人物关系和代际沟通极感兴趣。这种个人特色,目前在《亲爱的·客栈2》里,就主要是通过武艺、马思超和王鹤棣这三名新员工来展现的。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三名90后、95后展示了“新人类”的代际特征


因为第二季节目主题的变化(创造美好生活),今年的“客栈”谋求的是“从无到有”。一路跟过来的观众会发现,直到第三期客栈的主体结构(厨房、餐厅)才得以成形,而这个客观条件决定,武艺、马思超、王鹤棣在前三期身为“客栈员工”的功能性展现较少,但恰恰是这个“短板”,无意间激发了三人天性的释放。

没了“情侣档”,我们还能看什么?捕娱记(ID:ibuyuji)认为,首先可以看也很好看的,就是武艺的“窘迫”。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身高、年龄、身材……窘迫到“椅子都弃他而去”的武艺


这种窘迫,早在节目播出第一期时就上过热搜,因为“技能不行”,“身高不行”,“沟通乏力”,“快被武艺笑死”的关键词曾大肆刷屏。

外在条件被“秒杀”,一开始的相处就更显“尴尬”。

然而就像观众曾经能从阚清子、纪凌尘的爱情相处模式中看出爱情哲理,又能在《我家那小子》的不同嘉宾身上找到自我投射一样。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无数个观众在这一段看到了“不善社交的自己”


迷失在两个“95后”说唱青年的世界、想要融入但却无法融入,想要聊天却偏偏屡屡陷入沉默的武艺,让许多观众感叹看到了“不善社交的自己”。

而在前三期,通过武艺与王鹤棣、马思超的相处模式,以及陈翔到来后武艺心理上的放松与共鸣,《亲爱的客栈》点出了“代际”的话题——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中秋聚会上的开唱

活画出70后、80后、90后乃至95后的区别


大家都是90后(武艺1990年出生,王鹤棣、马思超1998年出生),但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三年一代沟”,即便是90后和95后,他们关注、喜爱的东西和看待世界的模式,都是不同的。

这种“代沟”的展示和嘉宾间沟通的尝试,最终也指向了观众:在爱情之外,生活中的情感与相处模式可谓包罗万象,生活中的你,又是如何与周遭的世界进行沟通的呢?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95后初入社会之写照

有点懵、有点猛、有点焦虑和忧愁

看武艺,我们看的是“窘迫”(对于沟通)、“焦虑”(对于客栈的贡献)和“憧憬”(对于爱情)。那对于王鹤棣和马思超,我们看到是少年的单纯、拼劲——这两个20岁的小伙子当下在客栈里的表现可能还有点“懵”,但导演陈歆宇就在此前一次采访中提到,这个状态,恰恰是“初入社会的样子”。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因为跟客人相谈甚欢

马思超和王鹤棣多次没接到王珂的电话


他们对于一项工作可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既不存在王珂那种相对全面的大局观,也不同于陈翔事事周到脑门转得极快。

但他们有着超强的干劲,用王鹤棣的话就是,来客栈干嘛了?搬东西、建房子、钉钉子、抡锤子;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当然他们也有忐忑,如果不忐忑,马思超也不用大半夜还在卧室练摊煎饼了;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他们脑洞很大,厨房没修好,洗碗直接上洗脸池和浴缸;他们精力超旺盛,网友说,不看《亲爱的·客栈》,还真不知道说唱原来在95后中间这么流行……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他们同样有烦恼和意难平,最新一期的节目让马思超因为“哭了”而上了热搜,观众们会感叹:原来少小离家少有亲情安慰的这种体验,还真是不分时代不管年龄的。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仔细想想,除了《真正的男子汉》里的刘昊然和《中餐厅2》里的王俊凯,之前还的确没有什么综艺能给“95后”艺人如此大的展现空间。

而现在,《亲爱的客栈2》能够让王鹤棣和马思超在“共享空间”的生活状态下探索自己,也能引发社会空间中,观众各自的反思。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创造”过程中必然有痛苦和纠结

但它最终指向美好未来

同样能吸引人目光的,还有“创造”的主题。

播出三期后,《亲爱的客栈》这一季与上一季最大的不同已然揭晓——“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从无到有”去“创造”,创造过程的艰辛、痛苦、纠结,本身就是一大看点。

第二期节目后半段“老王与老高的争吵”,在视频网站一度激发了大量弹幕,这是《亲爱的·客栈》里极为罕见的白热化争执。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这段与工期有关的争执在网络引发大量弹幕


是“不管工人多辛苦气候多恶劣一天催无数遍”的王珂惹人烦,还是“一直说快好了好了但总无限期推迟工期”的老高更过分?网友激烈的讨论背后,隐藏的恰恰就是“创造”这个词背后隐藏的痛苦:创造美好生活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白手起家,难度可着实不小。

正是因为这种难,才让随后厨房、客厅拔地而起的喜悦显得真实。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此外,王珂在争执完之后主动给老高送饭,两个大男人解开心结的一幕,一方面展示了王珂本人的情商,另外一方面也让网友感叹,王珂确实有当老板、搞经营的气质和能力。

而“创造”作为贯穿这一季《亲爱的·客栈》的命题,绝对不会止步于客栈建造完毕。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在“客栈”仍在修建不得不到村支书家“蹭吃喝”的过程里,王珂不止一次提到这一次他对于客栈的设想——如何利用“亲爱的·客栈”这个品牌的影响及辐射力,带动鹿村乃至白狼镇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没了“情侣档”的“客栈”,我们还能看什么?


客栈定价不能太贵

需要有示范性作用才能对当地有好处


而在这两期节目中,他从客栈的房间定价,到如何借力明星影响力,都已经有所考虑。捕娱记认为,在客栈主体搭建完成、正式营业后,“创造”依然会作为这档节目的隐藏线索继续讲述它的故事。毕竟,“美好生活”源于创造,而这也是《亲爱的·客栈2》所追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