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游」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怕誤了一早的行程,陳潔失眠了,“一晚上沒怎麼睡”。

關注港珠澳大橋好幾年,她記得很清楚,10月24日上午9時大橋通車運營。幾個姨媽很想看大橋,可惜有的在湖南老家,有的工作沒空,陳潔先來探路。

10月24日早上6時30分,在廣東中山市區居住的陳潔起床,去中山北站趕8時21分前往珠海的城軌。8時54分,陳潔到達珠海城軌站,並於9時整上了前往珠海公路口岸的專線車。9時02分,她忍不住發了一條朋友圈:“#港珠澳大橋#首批乘客。”

未到前,陳潔心想,自己來得這麼早,估計是當天通關的前幾名,至少也在前一百名以內。

9時18分,當她抵達口岸,被現場的熱鬧熙攘氣氛驚到了,“沒想到已經擠滿了人,估計得排前一千名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現場看到,和陳潔一樣,24日一早,很多人來到珠海公路口岸,排隊等待過關,期待一覽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風采。拍照留念時,有遊客特意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橫幅,上面寫著——“歷史性一刻”。

“大橋遊”火熱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運營前一晚,十餘公里之外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辦公樓不少房間都亮著燈。餘烈是該局的副局長,他也在加班。

當晚21時許,有人打電話來,諮詢次日私家車上大橋的情況。餘烈事先了解到,很多旅遊社推出了“大橋首日體驗遊”,賣了很多票,便跟對方說:“大橋通行能力沒有問題,但可能首日口岸人流比較大,建議私家車錯開出行。”

“明天(24日)應該沒什麼壓力,究竟有多少人,現在還不知道。”餘烈笑說。

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位於修建的人工島上,距離珠海拱北口岸不遠。根據安排,大橋於10月24日上午9時通車。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10月24日8時許,通關尚未開始,珠海公路口岸外的廣場已擠滿人,多數是來體驗大橋的遊客。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24日早上6時許,澎湃新聞抵達珠海公路口岸,現場已有工作人員在做準備工作。8時08分左右,第一輛遊客大巴抵達,口岸外圍的廣場很快熱鬧起來,不久便排起長隊。

絕大多數人都是為親身體驗港珠澳大橋而來,多數是報團的遊客,少數自由行。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張兵利和父親第一次來廣東,在珠海生活的親戚幫他們報上了大橋的“首發團”。

47歲的張兵利是河南洛陽人,她是一名教師,休假和家人於10月21日來珠海遊玩。張兵利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廣東,同行共5人,3人沒有港澳通行證,她和父親有港澳通行證,於是她和父親昨日去了澳門,今日來體驗大橋,順道去香港看看。

張兵利的父親張世璞77歲了,馬上要踏上港珠澳大橋,他很期待,說“首發只有一次”。

父女倆報的是廣東省拱北口岸中國旅行社的“港珠澳大橋首發團”,體驗完大橋後,他們將前往香港昂坪,那裡可參觀寶蓮寺,也可坐纜車。

張兵利表示,他們在珠海有親戚,是親戚幫忙報的團,“首日的團很難訂,沒有太多選擇,能去就行”。

廣東省拱北口岸中國旅行社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港珠澳大橋首發團”很火爆,今日有250多人報名參加,團費200-600元不等,賣點主要是體驗大橋,再是去香港昂坪或者迪士尼逛逛。

該工作人員還介紹,港珠澳大橋未通車前,他們帶團去香港都得坐船。通車後將帶來全新體驗,只是前期人工島不能下車遊覽,有點遺憾。

中山國旅的線路負責人吳雪芬表示,“大橋遊”很受歡迎。她所在的旅行社首發100人,後面的團已經排到了12月,每天都有。

“很多遊客都去過香港,報名遊客主要是看大橋。”吳雪芬說。

在成群的體驗者中,也夾雜著少數自由行的遊客。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因有長輩在香港生活,83歲的中山人胡振華每兩週去一次香港,過去他要麼坐船去,要麼走深圳去香港。這次,他打算體驗大橋去香港,回程時再體驗前陣子剛開通的廣深港高鐵。

今年83歲胡振華生活在中山,因為有長輩住在香港需要探望,他每隔兩週就要去一次香港。過去,胡振華要麼坐船去,約一個半小時;要麼坐大巴去,途經深圳再進香港,不堵車也要3個小時。

胡振華說,通車當日,他早上5點多就起床了,一個人特意來體驗大橋,最想知道走大橋會不會節省時間。

胡振華早已計劃好,返程時,他就坐前不久剛開通廣深港高鐵,一次赴港之旅,體驗兩種最新的出行方式。

排隊等待邊檢時,一名70歲的老人拿出DV拍攝。據該老人介紹,他和老伴是四川人,之前去過一次香港,得知大橋要開通,特意趕過來。

兩人選擇的是自由行,主要想看看大橋。遺憾的是,十多分鐘等待後,兩位老人被告知,他們通行證簽註時間已過期,今日無法過關了。

在邊檢口附近徘徊了一陣,得知確實無法通關後,兩位老人無奈轉身離開。

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10月24日8時50分左右,等待通關的隊伍開始緩緩向前挪動。跟隨人流,約30分鐘後,記者成功通關。

通關後即可乘車進入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顯示,大橋可通行“五類車”,即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在粵港私家車方面,在大橋開通前發出的香港兩地牌私家車及內地私家車配額分別為約10000個和約1000個。此外,粵港政府也會在稍後適當時間宣佈允許目前持有配額使用其他口岸的粵港兩地牌私家車,免手續試用大橋的細節安排。私家車通行一次收費150元。

對於多數人來說,穿梭巴士或直通大巴是最方便的選擇。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經過40多分鐘的行駛,穿梭巴士抵達珠港澳大橋香港口岸。

其中,穿梭巴士是港珠澳大橋粵港及港澳口岸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頻密接駁服務。穿梭巴士的港珠線、港澳線均24小時運行,兩條線路將投放140輛穿梭巴士。乘坐穿梭巴士從珠海公路口岸至香港口岸約40分鐘,繁忙時間為每5分鐘一班。

票價方面,穿梭巴士的港珠線與港澳線同價,日間票價58元,夜間票價63元,兒童、老人、傷健人士等5折優惠。

上午9時56分,記者乘坐的穿梭巴士啟動,前往香港。

穿梭巴士行駛在雙向6車道、限速100km/h的大橋上,乘客們忍不住探頭張望,眺望遠處的伶仃洋,對著窗外的大橋拍照留念。

有人想看中華白海豚,但一睹“水上大熊貓”需要運氣。前一日,廣東海事局海巡船就在東人工島附近發現了5只白海豚,當時它們正向大橋方向列隊游去。有人想登上人工島,下車看看整個大橋風貌,獲知人工島暫時不能停車,接連感嘆“太遺憾”。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在廣東中山生活的陳潔去過香港十餘次,她一早起床,特意前來體驗大橋,順便去香港看畫展。

1989年出生的陳潔是美術生,在北京讀大學,後在上海工作。因家人在廣東,陳潔來到廣東中山,選擇在創意設計方向創業,自稱是“搞藝術的”。

陳潔說,她做創意設計,需要靈感,喜歡嘗試新鮮的東西,這次她主要為看港珠澳大橋而來,順道去香港看畫展,“畫展有一段時間都可看,但首日通車只有今天。”

陳潔對港珠澳大橋的“中國結”情有獨鍾。成功拍到一張“中國結”後,她很快將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這是她當天發的第三條關於大橋的朋友圈,惹得“平時不出來的朋友都出來了”。

“中國結”,源自於橋塔的一處造型設計。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橋、七座橋塔,其中包括九洲航道橋的“風帆”雙塔、青州航道橋“中國結”橋塔、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海豚”塔。

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塔橋的設計包含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這座大橋的各種文化元素”,從最開始的設計理念到最後的呈現,結合了美感、文化、氣候和水文條件,並進行了無數次修改。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穿梭巴士進入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時,多位乘客歡呼鼓掌。

上午10時18分左右,穿梭巴士進入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車上多位乘客不自覺地發出了驚呼,接著有人鼓掌。約10分鐘後,穿梭巴士穿越了6.7公里長的隧道,即將進入香港境內,車上又響起驚呼聲和掌聲。

眺望、拍照、討論......體驗大橋的乘客在驚歎的同時,也對大橋的“牛氣”如數家珍: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總投資約1200億元;設計使用壽命120年,防16級颱風、8級地震;6年籌備,9年建設,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等至今已超過15年.....

然而,多數乘客不太清楚的是,港珠澳大橋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

上世紀80年代,香港實業家胡應湘最早提出了在珠海、香港之間修建跨海大橋的構想。胡應湘本是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當時畫出了大橋草圖。

據新華社10月23日報道,回憶35年前提出的大膽設想,83歲的胡應湘這樣說,“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跨海大橋,可以打開珠江西岸製造業的出海口,也能讓香港繁榮的商業輻射到這裡。”

餘烈說,早前,珠海市也曾提出修建“伶仃洋大橋”,但因當時香港、澳門均未迴歸,此構想未能付諸實踐。

據央視新聞報道,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為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為有必要儘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並於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

最終,該建議被採納。

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三地政府開展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並於當月29日在廣州召開了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

就這樣,港珠澳大橋成為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之後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大橋的亮相除了驚到遊客,也轟動了世界,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確實太難了,但最後做成了”

“60後”餘烈是這一“奇蹟”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他大學讀的是橋樑專業,後進入廣東省交通廳工作。2003年10月,作為省交通廳的公務員,餘烈第一次接觸到港珠澳大橋項目,參與到該項目的材料準備、審核等工作。

2004年3月,13人的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餘烈是其中之一,任主任助理。餘烈表示,當時人員很少,都來自不同單位,其中技術人員8人。此外,香港、澳門各有一人擔任副主任,屬於兼職。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開工建設。半年後,由香港、廣東、澳門三地政府共同舉辦的事業單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正式成立,該機構主要承擔大橋主體部分的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的組織實施等工作。

6年籌備,9年建設,餘烈說,“確實太難了,但最後做成了。”

在餘烈看來,這份“難”,首先體現在建設環境條件。

港珠澳大橋穿越伶仃洋,這片水域航運繁忙,颱風多發。僅施工水域每天有超過4000艘各類船舶航行,每年臺風、大霧、強對流天氣致使有效作業時間只有200天左右。

餘烈說,珠江口每年會遭遇4-6個颱風,9年建設期僅防禦颱風就有40次,其中6次一級應急響應,應對強颱風、超強颱風3次。

總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口岸和接線,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里,概算投資480.68億元,採用橋島隧組合方案,22.9公里為橋樑,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約6.7公里為島隧組合。

餘烈負責大橋的工程、環保、安全等方面工作,他直言壓力很大。

談起大橋的建設難度,他這樣闡釋:除了要建橋,還要離岸建設2個隧道人工島、6.7公里的世界最長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同時要考慮珠江出海口的繁忙航運、港澳機場的航空限高、中華白海豚保護等。

如今,港珠澳大橋的路線經過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達到10萬噸級通航等級,遠期30萬噸油輪可以通行。

餘烈表示,珠江出海口有繁忙的航運,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預留未來航運發展空間,若建橋必然是跨徑大、淨空高、橋塔聳立的懸索橋樑,但此處臨近香港機場,對建築物高度有要求,故最後採取了修建沉管隧道的方案,這比建橋更難。

另一個難點,是大橋涉及到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據餘烈介紹,粵港澳三地不僅在法律、經濟、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制度方面也具有多樣性,任何一項決策都得符合三方的要求,這大大增加了工作難度。他舉例說,僅投資融資方案就前前後後做了十多種。

此外,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在《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情況彙報》這樣寫道: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推進的過程遠非一帆風順,內地與港澳地區在政策法規、管理體制、辦事程序、技術標準、思維習慣等多方面存在差異,三地政府都有自己的訴求,構圖協調的事項涉及方方面面,每一項問題都需經過反覆論證、反覆協商,達成共識。在2003-2009年六年的前期研究工作期間,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專題論證,共完成了專題研究報告51項。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協調解決了大橋登陸點、橋位方案、橋隧工程方案比較、口岸查驗模式論證、投融資方案、通航標準及錨地影響、環境影響評價等關鍵性問題。

值得驕傲的是,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並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不搬家”的目標。

對於大橋通車,餘烈的最大感慨是,能參與這麼大的項目,他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個人是渺小的,但在大時代裡把握住機會,全程參與超級工程論證和建設,努力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澎湃新聞注意到,通車首日凌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參建單位寄語》。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經理林鳴說,“港珠澳大橋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智慧,展示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代表了國際領先水平。島隧工程作為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十二年磨一劍,建成了東西人工島兩座“最美地標”和一條“最美隧道”,圓滿完成國家交付的歷史使命。中國工程師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新知識與新樣本,在世界沉管隧道建設史上做出了充滿中國智慧的巨大貢獻。再好的大戲總有落幕之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工程結束了,我們留下了一座大橋。”

助推大灣區互聯互通

10月24日10點40分左右,穿梭大巴抵達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該口岸位於大嶼山北側。多位香港居民告訴澎湃新聞,從市區到該口岸,交通網絡發達,一般約半小時即可到達。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位於香港大嶼山,多位香港居民表示,從市區來該口岸,有很多交通工具接駁,交通方便。

從香港返回珠海的路上,記者遇到了多位香港居民,他們也均特意前來體驗港珠澳大橋,最看重走大橋是否節省時間。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提前2天,香港居民王女士和姐姐等3人想報香港前往中山途徑大橋的首班直通車,沒有報上,最後報上10時許的直通車。她說主要為體驗大橋而來,想知道走大橋是否能節省時間。

王女士是香港人,住在旺角,為了第一時間體驗大橋,她和姐姐等3人原打算報香港至中山的第一班途徑大橋直通車。誰知,“大橋遊”在香港也火熱,王女士等人沒有報上第一班,只報上了當天上午10時許的直通車。

根據安排,經港珠澳大橋進入珠海後,王女士等人將前往中山,在中山喝茶吃飯,並於當日下午4時許返程。王女士說,行程很緊,純粹是來看大橋的,看走大橋是否更節省時間。

年過五旬的湯先生是首日體驗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居民之一。他一個人選擇乘坐穿梭巴士,先去珠海,再去澳門。

湯先生說,香港人也很關注大橋,都想體驗下,他的朋友沒空來,讓他先過來摸情況,過幾天他可能會跟朋友再次體驗。

湯先生在澳門有朋友,經常前往澳門。他說,上世紀70年代,從香港去澳門要一個晚上,現在粵港澳三地的交通越來越方便。

此前,湯先生曾乘船看過港珠澳大橋全貌,看後他的感慨是“國家很厲害”。第一次坐在行駛在大橋上的穿梭巴士上,湯先生仍不時望著窗外,仔細看著另一視角下的大橋。

在香港口岸乘坐巴士,約40分鐘後,陳潔到了香港中環。她計算了從中山到香港這一路費用明細:中山至珠海的輕軌30元,珠海輕軌站前往珠海公路口岸的巴士2.5元(原價5元,打了半折),穿梭巴士58元,香港口岸去市香港中環的巴士40港幣(約36元),共計約126.5元,耗時3個多小時。

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日:“大橋遊”火熱,觀橋時乘客歡呼鼓掌

大橋的三地口岸均24小時通關。

儘管沒有預想中的那樣省錢、省時間,陳潔仍對走港珠澳大橋這條線路抱有好感,稱下次還會體驗。在她看來,走大橋去港澳還有一個優勢,即可24小時通關。

在從香港回珠海的穿梭巴士上,車上的乘客多是香港居民,他們也是第一次體驗大橋。途中,不少乘客站起走動,從車窗找好的角度拍大橋。見有記者採訪拍攝,也有乘客發出陣陣歡呼聲。

相比過去,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使三地間的車程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

同時,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120年,防16級颱風、8級颱風。餘烈向澎湃新聞表示,大橋標準很高,這是中國工業製造業進步的體現,也是中國邁向“橋樑強國”的標杆。

在餘烈看來,港珠澳大橋不僅僅是一座橋,而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部分,“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橋樑,將助推大灣區的經濟騰飛,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也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未來會為區域內經濟產生數萬億經濟效益。

作為國家級戰略來規劃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共同組成。

公開信息顯示,粵港澳大灣區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800萬,去年GDP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

在專家、學者眼裡,港珠澳大橋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廣東省法學會港澳基本法研究會會長、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鄒平學認為,港珠澳大橋這一跨境大型基建項目,極大完善了粵港澳地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格局,從全局角度來看,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建了更加通聯的道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港澳與整個內地的互聯互通等方面,都有很明顯的積極意義,更直接來看,可以極大減少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多方面的交往的成本。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後的重大利好,它會為灣區帶來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助力。”鄒平學認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為今後香港金融貿易航運等行業和澳門國際休閒娛樂中心、經濟多元化,在與珠三角、廣東以及整個內地的溝通聯繫方面都提供了巨大空間。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廣東珠海橫琴自貿區專家委員會委員肖耿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及此前廣深港高鐵的開通運營,使灣區搭建起了一小時生活圈,“灣區未來的競爭,除了制度競爭,就是人才競爭。這也是世界級的人才競爭。他們將有很多選擇,工作條件、居住環境、自由度等。”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餘烈最關注的還是營運安全問題,如遇颱風、大霧、暴雨等惡劣氣候,或一旦發生隧道火災、交通事故、橋區水上安全等意外事故,都需要立即反應和現場處置。

餘烈表示,大橋跨海連接粵港澳三地,上橋意味著要進入口岸管制區,有邊檢方面的管理要求,因而在人工島駐有營運管理和應急人員,需要做好日常營運管理工作及應對突發事件。假如遇到重大事故,則需按預案及程序報告,甚至需要三地聯動。

“有10多個預案,各種情況都考慮了,開展了演練。”餘烈說。

他還表示,港珠澳大橋進入運營後,預估會有一些反饋意見,將評估後進一步細化日常管理要求,“在保證運營安全的情況下,要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儘量讓用戶有便捷、舒適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