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諱疾忌醫的由來嗎?

長久以來,關於初中課文《扁鵲見蔡桓公》,很多參考書都註解說,“諱疾忌醫”這一成語出自“扁鵲見蔡桓公”,並分析說蔡桓公是因“諱疾忌醫”終致死亡。但是,

“諱疾忌醫”的出處真是“扁鵲見蔡桓公”嗎?

你知道諱疾忌醫的由來嗎?

蔡桓公真的“諱疾忌醫”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的出處: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欺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這一部分為課文內容)……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本文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由原文可以看出,韓非子引這個故事在於說明老子“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這個觀點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規勸統治者,要從扁鵲治病中得到啟示:治國理政應能見微知著,力求解決問題於萌芽狀態,僅此而已。這就很明顯,這則故事是站在醫生治病這一角度來說的:治病要在容易治療的時候治,故事並沒有要褒貶蔡桓公的意思。難道我們就可以根據故事中扁鵲一再說蔡桓公有病,而蔡桓公不肯接受醫治且譏言“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一點就武斷地說蔡桓公諱疾忌醫了嗎?

查成語“諱疾忌醫”的出處,據《辭海》、《辭源》和幾種成語辭典所引,都是《周子通書·過》中的一段話:“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後人在使用中將“護”字換成了“諱”字,這是常見的事。(參考註釋連成語出處都出錯,這實在有點兒匪夷所思。)

成語的意思很易理解,不過有一點可能會被忽略,那就是:不管是“護短”也好,“掩飾”也罷,都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短”,知道自己的“缺點”“錯誤”,才談得上“護”或者“諱”,自己都不知道,還“護”什麼,“諱”什麼呢?換句話說,“諱疾忌醫”都是指主觀意圖而言的。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回,“素娥道:‘婢子實不知道自己病原,怎肯諱疾忌醫?’”這也充分說明了諱疾忌醫是從個人主觀意圖出發的――“不知道”就算不得“諱疾忌醫”。

問題就出在這裡,蔡桓公真的是主觀上沒有醫治的意圖嗎?

讓我們再回到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中,如果說桓侯有“諱疾忌醫”的主觀意願,那麼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表明或暗示這一點的呢?沒有。除了“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這個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知道自己有病,其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覺察到自己有病,況且,蔡桓公一“體痛”即刻就“使人索扁鵲”,根本談不上“忌醫”!其一“索”字,更可知其求治之心之切。其實扁鵲第四次進見,“望桓侯而還走”,這個反常的舉動引起了蔡桓公的注意,“故使人問之”,透露出他疑慮自已可能果真有病,這一點也說明他是不“忌醫”的。(作者正是通過桓侯不發覺和不相信自己有病的情節描寫,有力地反襯出扁鵲醫術的精湛。)

再以常理度之,常人如果真不知道自己有病,身體無明顯“貴恙”,大抵也不會輕易相信醫生的勸告,並多會懷疑醫生的用意,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死於癌症(一旦察覺,多是晚期)。當然,扁鵲是神醫,蔡桓公應相信他,可他的地位使他養成的脾性加上他自己確實沒有察覺自己有病,發病前拒醫應該是在情理之中,如此,也只能說他是一個盲目自信、不進忠言的狂徒而已,實在算不上由“諱疾”而“忌醫”之人。再者,以其地位之尊,應該不會視自己的性命如兒戲,若真察覺到自己有病,即便再有難言之疾,也大可“秘使人治之”,大不了,自己刀下又多一冤魂耳,何必“忌醫”?何曾見過明知自己有病而拒醫喪命之君王?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諱疾忌醫”不是出自“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也不是“諱疾忌醫”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