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讀的經典,論語中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名句

一生必讀的經典,論語中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名句

文中“錢注”指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版本的註解。

1、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篇)

錢注: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學而篇)

——為國以德以法,時至於今,似不足道也。縱生其時,惟恐亦然。齊用管仲而霸諸侯,秦用商鞅一天下,法家有以力之。孔子居魯不用,厄於陳蔡,遑遑若喪家之犬,二者相去宵壤。蓋法家以力助之,而儒家以風化之,不可同日而語。然免而無恥,誠今人之謂也。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篇)

錢注:知天命:雖對事理不復有惑,而志行仍會有困。志愈進,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進則須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道義職責似不難知,然有守道盡職而仍窮困不可通者。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學。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為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真極堅,若已躋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

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義與此章相發。自志學而立而不惑,皆下學。自此以往,則上達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順故不尤人。此心直上達天德,故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順,固非學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則為學者所當勉。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於足下,學者就所能為而勉為之,亦無患聖學之難窺矣。

——孔子四十而不惑,我很好奇他所不惑的事物究竟是什麼?或許是人生之價值?我們這個年紀最容易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惑。我們現在想著拼搏,想著成功,卻不知道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前幾天聽一個講座,一個知名的教授說,人生的價值並不能用成功或者是金錢來衡量。也許這是他在擁有成功以後才悟出來的吧?也許待我近四十之齡也自然不會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擾了。

一生必讀的經典,論語中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名句

4、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篇)

錢注:孔子雖極重祭禮,然尤所重者,在致祭者臨祭時之心情。故言苟非親自臨祭,縱攝祭者亦能極其誠敬,而於我心終是闕然,故云祭如不祭。蓋我心思慕敬畏之誠,既不能親切表達,則雖有牲牢酒醴,香花管樂,與乎攝祭之人,而終是失卻祭之真意。

——禪宗所謂的“即心即佛”。

5、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錢注: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否則生而為人,不知為人之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死即不為枉活。因道亙古今,千萬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萬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則一日之生,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

——人不聞道,雖生亦死;得而聞之,雖死無憾。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篇)

錢注:喜者,喜其壽。懼者,懼其來日之無多。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之大者,有過此哉?

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

——快樂是一種態度,與物質無關。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求仁而得仁,當不復怨。餘愛孔子之道,自是而始。

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篇)

錢注:知者明道達義,故能不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憫人,其心渾然與物同體,常能先天下之憂而憂,然其為憂,惻怛廣大,無私慮私憂;勇者見義勇為,志道直前。

——勇者不懼,蘇軾所謂“古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無不怒”,故淮陰能出人胯下,非懼也,勇也。然不惑非知,不憂非仁,不懼非勇,應區別之。又,勇非不懼,乃懼而不退。不懼之勇,乃客觀之勇;懼而勇,則心勇。

10、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

錢注:死生本屬一體,蚩蚩而生,必昧昧而死。生而茫然,則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無愧,死則浩然天壤。苟能知生人之理,推以及於死後之鬼神,則由於死生人鬼之一體,而可推見天人之一體矣。

——史鐵生說,人生來都是要死的,所以死是不用著急的。應先清楚活著的事。

11、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

錢注:以德報怨,若為忠厚,然教人以偽,又導人於忍,否則將使人流於浮薄。既以德報所怨,則人之有德於我者,又將何以為報?豈怨親平等,我心一無分別於其間。此非大偽,即是至忍,否則是浮薄無性情之真。直者直道,公平無私。我雖於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報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君子無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為於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

——如果這種“以德報怨”是種理解一切以後的超然呢,用同情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

1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

錢注:求能終身行之,則必當下可行者始是。若仁學固當終身行之,但不能當下即是。子曰:“吾欲仁,斯仁至”,此以心言,不以行言。仁之為道,非咄嗟可冀。只一恕字當下便可完成。

——又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字,如心而已。人能恕之,則以直報怨不難。

一生必讀的經典,論語中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名句

孔子見南子

1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篇)

——孔子有三畏,而王安石有三不足,謂“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餘謂孔子有仁,荊公有志。

14、鄉愿,德之賊也。(陽貨篇)

錢注:一鄉皆稱其謹願,故曰鄉愿。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惡於不善,然後為賢。

15、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為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篇)

錢注:子生未滿三歲,常在父母懷抱中,故親喪特以三年為斷。欲報之恩,昊天罔極,非謂三年即可脫於悲哀。此亦即人之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