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書店大變樣!一場關於書店的「軍備競賽」悄然興起!

漳州书店大变样!一场关于书店的“军备竞赛”悄然兴起!

在電商、電子書的衝擊下,不少實體書店經營舉步維艱。不過,近年來,一批“有創意”“高顏值”的複合型書店卻悄然興起。實體書店,這個城市文化公共空間漸漸重回人們的視野。

漳州书店大变样!一场关于书店的“军备竞赛”悄然兴起!

漳州實體書店也在探索、轉型、發展的路上。更好的閱讀環境、更豐富的圖書種類、更多元化的閱讀體驗、更具參與感的互動環節……這些複合型書店通過自身探索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書店+”的形式日益多樣。

咖啡香,從書店裡飄出

在市區延安北路,裝飾一新的曉風書屋吸引了不少市民。

順著咖啡香味走進860平方米的曉風書屋,燈光柔和、空間開闊,咖啡香伴隨著書香,在這個有著31年曆史的書店中碰撞出充滿人文藝術的氣息。一樓大廳,座無虛席。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廳、餐廳、文創生活館的城市文化空間。”漳州市曉風圖書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星告訴記者,曉風書屋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成為融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文化休閒場所。

“以前的書店滿滿都是書,讀者大多坐在地上。現在書店提供給讀者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店裡文化氛圍濃厚,是民眾的精神生活空間。”在曉風書屋看書的市民程琳告訴記者,“這裡除了書籍還有很多文化創意產品,我願意沉浸其中,當然也願意消費。”

漳州书店大变样!一场关于书店的“军备竞赛”悄然兴起!

市區縣前直街的絃歌書園同樣翻新不久。這裡一樓的書架上,社科類、輔導類圖書琳琅滿目、擺放整齊;在二樓書吧,舒適的沙發、靠窗吧檯上坐滿了讀者。

“每天都有幾十名讀者到二樓喝飲料、看書。”絃歌書園老闆林加幟介紹說,書店裝修前,樓上樓下都是書,會提供小板凳給讀者坐。裝修後,書店環境好了,客流量增大了,營業額也提升了。

“孩子在家看書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而在這裡閱讀有一種氛圍。”市民李江濱最近正趁著暑假帶孩子到海西博文書樂園“充充電”,他說:“這裡有卡通書架,有下沉式閱讀空間,還有隨處可見的舒適桌椅,孩子和家長一起讀書,享受親子時光。”

升級改造後的海西博文讓人眼前一亮。海西博文書樂園店長朱秀娟介紹道,為了擴大讀者閱讀空間,海西博文多開了一個門店,分為書樂園和品書館兩個區域。書樂園將兒童快樂閱讀與美育教育相結合,品書館則24小時不打烊。

堅守,源於一份情懷

“年少時,我與哥哥許志強愛好讀書,但很多喜歡的書卻難以購買,有時需要郵購或特意向出版社諮詢,十分不便。這使我們萌生了開一家書店的想法。”許星介紹道,1987年,他們兄弟倆創辦了漳州首家民營書店——曉風書屋。

許星迴憶,第一家曉風書屋面積約8平方米,哥哥負責組織貨源,他負責銷售,白天在書店賣書,晚上踩著三輪車到夜市賣書,每天忙到凌晨一兩點。經過五年的發展,曉風書屋的分店已經遍及漳州每個縣城,廈門、泉州、福州也相繼有了連鎖店。“在1993年至1998年,曉風書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全省19家曉風書屋連鎖店每年總營業額能達3000萬元。”許星說。

隨著電商興起、電子閱讀盛行、運營成本上漲等原因,實體書店到了“陣痛期”。許星感嘆,從新千年開始,書店就開始走下坡路,近幾年來基本都是虧本的,只能以批發業務來養活實體書店。不過,就算是虧本,他還是想堅守住曉風,因為書,也因為情懷和故事。

“陣痛期”迷茫的不止有許星,還有林加幟。1992年,林加幟利用自己對書籍和市場的瞭解,與妻子開了絃歌書園。因為資金有限,夫妻倆從一個11平方米的小店鋪,艱難起步。“網購圖書折扣價有時比實體店進貨價還便宜,這導致了圖書銷售量持續下滑,書店要生存下來是很困難的,更別提水電、人工、稅收等經營成本了。”

林加幟表示,在“陣痛期”,來書店看書的讀者其實並沒有減少多少,但許多讀者看到一本喜歡的,回頭就上網買了。十個進店裡看書的人,往往不足兩個人買書,實體書店更像免費的“圖書館”。

“在去年絃歌裝修時,許多親戚勸我別開書店了,改行做餐飲或者出租店面能有更多收益。”林加幟坦言,“我與妻子和書本打了一輩子交道,怎麼能放棄。只要能保本,就想繼續堅持下去。”

曉風書屋搬遷7次,從8平方米的店面到如今860平方米的“精神文化地標”;絃歌書園從11平方米的店鋪開始,在林加幟夫妻堅守下,成了300多平方米的“文化陶冶基地”。

這些實體書店通過自身努力轉型、探索發展,紛紛從谷底反彈,走出各自“書店+”模式,以全新面貌與讀者再相遇。

在書店,也可以談戀愛

“在以前物質貧乏的時代,人們往往靜坐書房,青燈黃卷,享受美好時光。”海西博文書店店長朱秀娟表示,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其是手機、微信普及後,純粹的閱讀變得更加難能可貴。書店的堅守,變得像是快餐城市中的一個特殊存在。實體書店要想在商業社會生存下去,僅靠圖書銷售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

儘管網絡書店衝擊很大,電子閱讀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市圖書館館長蔡宇飛認為,實體書店依然不可能被網絡取代,圖書館存在的意義是守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線,而實體書店則能加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與氣質。在書店挑書跟在網上買書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網購有網絡大數據的引導,方便讀者,但會使讀者閱讀面狹窄;而到實體書店,讀者可以在選書過程中與志同道合的人進行精神交流,是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蔡宇飛對實體書店信心滿滿,他表示,實體書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應當繼續堅持、不忘初心。在面對網購大潮中,要進行自身探索與發展,提供網絡書店沒有的服務,讓讀者有全新的體驗,才能把讀者重新拉回實體書店。除了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和飲品服務,開展不定期的講座等,還要讓讀者在書店裡進行精神交流,獲得更多的體驗。

“在書店裡,人們可以看書、交流、辦公,甚至談戀愛。”蔡宇飛說,只有在傳統書店積極走出去,和其他業態中找到結合點,跨界整合,製造出“久別重逢”的驚喜,才是“書店+”時代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