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10月25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服務業名城的若干意見(送審稿)》。根據這一意見,到2020年,武漢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左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60%。

現代服務名城,將是大武漢著力衝刺的又一新目標。 武漢市市長周先旺表示,要處理好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服務名城與服務經濟、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之間的關係,力爭到2025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65%,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級服務業產業集群,助力武漢成為綜合服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

一、形成“新雁陣”,服務業成武漢拉動經濟主引擎

近年來,武漢市堅持工業、服務業“雙驅動”,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戰略舉措,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增速連續3年快於經濟增速和工業經濟增速。另外,武漢加快建設服務業集聚區,30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區域性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武漢,形成“第二總部”現象,服務業逐漸成為拉動武漢經濟主引擎。

業態升級 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通過推動傳統業態迭代,促進服務業技術、模式、產品創新,產業不斷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在商貿物流領域,武商集團聚焦主業,打造綜合性購物中心和線上線下一體化;中百集團全面佈局社區零售、生鮮零售。去年,兩大企業利潤總額分別增長24.05%、128.78%,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傳統商業集團主動適應消費個性化、多樣化、定製化新需求,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成效明顯。

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武漢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和工程設計,入選2017年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目前,我國五成以上通車高鐵、七成以上長江大橋均出自武漢企業之手;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工業設計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武漢還主動搶佔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風口,大力發展新零售、泛娛樂、共享經濟、智慧物流、在線金融等新業態,數字經濟企業數量連續5年保持30%以上增速,居中國數字經濟百強城市前列。

品牌崛起 形成服務業“新雁陣”

近年來,武漢市品牌意識明顯增強,聚焦商貿、金融、物流、設計、會展等重點領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本土服務業品牌。目前,卓爾控股、九州通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品牌號召力不斷增強;鬥魚直播、卷皮網、斑馬快跑、良品鋪子等新品牌加速崛起;琴臺音樂節、知音號、國際時裝週等影響力日益擴大。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通過建立領軍企業培育庫,開展定向扶持培育,武漢市湧現出18家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12個服務業“中國馳名商標”,4家服務業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初步形成了武漢服務業發展“新雁陣”。

此外,武漢市全力推進世界設計之都、國家物流樞紐、中部金融中心、中國軟件名城、國家級會展名城、中國旅遊休閒示範城市建設,推動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通過創建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去年超過1800億元,增長超過17%。

總部扎堆 發揮服務業集聚效應

隨著央企中國醫藥集團醫藥工程總部、動物保健總部、國藥器械總部、中船重工中國應急總部等相繼遷入,30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區域性總部和研發中心落戶,武漢“中部總部經濟之都”雛形初現。據介紹,武漢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尤其注重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區域總部、功能總部,目前,在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已達到256家。

有了豐富的企業資源作為支撐,武漢加快優化服務業空間佈局,推動優質要素資源集中,建設服務業集聚區。去年,該市服務業集聚區營業收入2680億元,其中千億級服務業集聚區1個,即江漢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區;百億級集聚區2個,即江岸區沿江商務區、武漢開發區總部經濟集聚區。

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娛樂、休閒旅遊、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服務產品成為消費熱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意義重大。武漢市服務業發展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但與同類城市相比,增速、佔比、結構等方面並不突出。從服務業佔GDP比重來看,廣州、杭州、西安、南京等城市均高於武漢。

近日,武漢市提出,將聚焦服務業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促進服務業技術、模式、業態、產品創新;堅持融合發展,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雙向融合,推動“武漢製造”向“武漢創造”升級;堅持集聚發展,促進高端服務要素集聚和服務業企業集群發展;堅持開放發展,有序推進投融資、行業准入、市場監管等領域改革,最大限度激發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二、由“重”變“輕”,武漢“服務類”首超“製造類”

8月2日,2018武漢民營企業100強、武漢民營製造企業50強在漢發佈。服務業表現強勁,成為2018武漢民營企業100強榜單值得關注的亮點——上榜企業中,服務類企業數量首次超過製造業,且營收、淨利潤、資產總額3個指標的增長率,均領跑製造業和建築業。

據介紹,榜單在尊重自主申報和各區、商會推薦的基礎上,以2017年企業營業收入為依據,武漢市工商聯排出榜單。

上榜數量,服務業首超製造業

武漢服務業企業步入高速發展通道。

數字顯示,2018武漢民營企業100強中,服務業企業37家、製造業企業35家、建築業企業28家。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據介紹,武漢服務業以商貿流通類企業為主,如恆信汽車、武漢工貿、良品鋪子等,此外還包括合眾人壽等金融服務業,以及以鬥魚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鬥魚營收從去年的9.7億元增至今年的18.59億元,排名從去年的99位躍升至62位。”武漢市工商聯經聯部部長孫天華介紹。

除了數量上佔得優勢,服務類企業表現出極強的“吸金”能力。

上榜企業中,僅以營收為例,服務業以24.49%的增長率,領先於製造業2.63%和建築業17.48%的增長率;在淨利潤方面,服務業同比淨利潤增長64.59%,遠高於製造業34.56%和建築業0.51%的增長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軍偉教授認為,企業從“重”走向“輕”,體現了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服務業佔比超過製造業企業將會是趨勢。

創新的企業,跑得快

創新成為企業的生存和壯大之道。

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創新力度持續增強。2018年武漢民營企業100強中,提供研發費用數據的58家企業,2017年研發經費總額42.76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研發經費0.73億元,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最高的企業是高德紅外,佔比達24.39%,相當於每收入4元,就會拿出1元用於研發。

投入必有產出,2018武漢民企100強中的14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1528項專利,制定或參與制定標準總數654項,獲得科技進步獎11個。

在創新驅動下,一批民營創新型企業成為新經濟的引領者,湧現出鬥魚、卷皮網、斑馬快跑等獨角獸企業。以鬥魚為例,目前共獲投資70億元,正通過“直播+”模式向上下游不斷擴張裂變。

此外,2018年武漢民營企業100強,還呈現出“製造業扎堆開發區和新城區,服務業集中在中心城區”的產業特點,百強擁有量排名前三的區域,依次為東湖高新區17家、新洲區17家、武漢開發區13家;2018武漢民企製造業50強區域分佈則顯示,民營製造業主要集中在東湖高新區、武漢開發區、臨空港經開區。

龍頭不強,千億企業“待破零”

企業規模不大,成為武漢民企發展短板。

據介紹,2017中國民企500強營業收入戶均為387.23億元,其中過1000億元的企業有27家,而2018武漢民企100強營業收入戶均為70.40億元,且至今還沒有千億級企業;從資產規模上看,2018武漢民企100強企業資產總額之和,僅為恆大集團13508.68億元的46.4%。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強者恆強,武漢民營企業呼喚千億級的領頭羊。石軍偉教授認為,除了培育龍頭企業,還應改善營商環境,讓更多本地企業成長,讓外地企業願意落戶,形成大、小產業集群,將會對武漢經濟拉動起到更大作用。

除了個頭不大,武漢民營企業還存在外向度不高的困境。據介紹,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有314家企業參與了海外投資,2018武漢民企100強有海外業務和海外收入的企業僅22家。

武漢市工商聯負責人表示,工商聯將加快推動民企創新發展,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創造力,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武漢打的這張牌,新華社、《瞭望》週刊都在贊

10月19日、22日,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先後關注武漢優化營商環境系列舉措,報道稱“武漢正著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營商軟環境,讓企業感受到審批快了,門檻低了,服務好了,吸引更多企業投資武漢”。

如今,武漢在發揮地理位置和人才優勢的同時,正著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營商軟環境,吸引了更多企業投資武漢。

簡政放權: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今年6月,武漢一家企業辦事員小陳到武漢市民之家工商窗口,辦理公司股東的股權出質登記。當天中午12時前必須完成股權質押的工商登記,否則將直接影響首筆款項的發放。武漢市工商局駐市民之家窗口首席代表黃燕幫他申請了“容缺受理”服務,當場辦好了該公司的股權出質登記。

武漢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介紹,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開展營商環境試評價的城市,武漢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改革,放權於市場和社會,讓利於群眾和企業,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去年3月以來,武漢按照“減多、減繁、減時、減負”的要求,大膽探索“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基本做到“進一個門、跑一個窗、上一個網”能辦所有的事,力爭打造全國審批事項最少、流程最簡、時限最短、服務最優的城市。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武漢,光谷崛起生物城,環境優美若園林

武漢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瑞峰今年7月向社會表示,武漢打通企業和群眾辦事“最後一公里”,57%的事項實現“馬上辦”,52%的事項實現“網上辦”,83%的事項實現“一次辦”。

武漢還著力深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治理,建立全市統一開放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機構名錄庫和網上服務平臺,打造審批“中介超市”,並在18個重點領域開展“紅頂中介”專項檢查,實行中介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價。同時,改革建築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方式,圖審報告不再作為行政審批受理條件,圖審服務費用改由審批部門支付,每年為企業直接減負1.6億元。

小米確立在武漢建第二總部時,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從短短4個月、140天的簽約歷程來看,武漢與其他城市相比,是在執行力、投資環境方面最出色的城市。”

基層嚴巡:為高質量發展“護航”

地處武漢東西湖區的京港澳高速備用道,其中有500米長的路面坑窪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為附近企業頭疼難題。

今年4月,相關企業的呼聲引起武漢市委營商環境專項巡查組注意。經過現場核查,發現問題屬實。但這條路段屬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轄範圍,所在的街道辦事處無權施工。

6月初,經過專項巡查組、東西湖區交通局等部門協調,這一破損路段進行了臨時維修,暫時解決了問題。隨後,巡查組通過東西湖區交通局與京港澳高速公路管轄部門協調同意施工後,在原有路基上重新修建水泥路。

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孕育出了周黑鴨、良品鋪子等一批行業“龍頭”,還有可口可樂、百事食品、法國達能、華潤雪花等170餘家食品企業在這裡紮根。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邂馨介紹,他們根據每個企業不同特點,安排專職人員對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以企業和投資者訴求為風向標。哪裡問題突出,巡查‘尖兵’就劍指哪裡。”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張曙說。

今年3月底,武漢再抽調108名黨員幹部,組成16個營商環境專項巡查組深入各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嚴巡實查。

初步統計,各巡查組已接待和走訪企業、群眾14692批次,共督辦解決企業問題2202個。同時,巡查組緊盯營商環境背後存在的作風及微腐敗問題,發現並移交問題線索372件,查處313人,其中黨政紀處分28人。在巡查工作的“護航”下,全市招商引資項目開工763個,開工率達到60.7%。

留住人才:“量身定做”助力創業

擁有84所大學、130萬在校大學生,讓武漢引以驕傲。“城市合夥人”計劃;引進諾貝爾獎得主、院士級全球戰略科學家、產業科學家、商界領袖;創新實施“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紮實推進“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武漢工匠”計劃……武漢使出“百般武藝”留住、吸引人才。

2017年以來,武漢共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6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8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92人,吸引30.1萬名大學畢業生留漢創業就業,人才總量達到240萬人,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庫。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為了讓“大武漢”成為創業天堂,武漢著力為企業創造發展空間,埋頭為企業“量身定做”服務新政。

今年4月8日,武漢首張“證照分離”備案事項辦結,留漢創業大學生、“煎餅王子”餐飲連鎖店創立者於恩棟成為首個受益者。

“過去建一家新店,辦理營業執照、獲頒經營許可證大約需要20個工作日。”於恩棟說,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後,小餐飲由審批改為備案,當天即可領證,“早一天開業,意味著直接節省了一天的運營成本”。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長8.2%,增速創近3年來季度最高。

四、武漢傳統制造業如何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以時尚產業為例

為了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在《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中國經濟發展要實現由生產型製造向轉變。作為武漢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時尚產業,是跨越高附加值與產業界限的多產業集群組合,主要通過各種技藝、創意、傳播、消費的因素,對各類傳統產業資源要素進行整合、提升、組合後,形成的一種較為獨特的產品、商品,這種運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實現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

武漢發展時尚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時尚產業促進武漢經濟快速轉型

隨著經濟日益繁榮,時尚的概念已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日益成為驅動居民消費的重大商業元素,推動消費觀念更新和消費結構升級,從而促進整個社會投資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2016年,武漢GDP為11912.61億元,人均GDP約為16859.12美元。根據國際經驗,當城市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消費結構會迅速升級,享受型、娛樂型高端消費隨之而生,時尚消費逐漸萌動,成為大眾消費中最具生命力的消費形式。因此,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有助於轉變武漢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形成產業結構協同帶動科技、人才等主要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時尚產業促進武漢現代服務業水平提升

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時尚產業不僅保留著製造經濟的大部分實體內容,同時整合了創意設計、文化傳播、品牌營銷等重要環節,實現二、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日益具有現代服務業特性。因此,時尚產業通過整合資本要素和智力資源,拓展現代服務業,拉動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三)時尚產業催生武漢新的產業業態

從產業鏈延伸來看,時尚產業通過對各類傳統產業資源要素進行整合與提升後形成一種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是多產業集群的組合。從功能拓展來看,時尚產業創造著越來越多的生態、文化、旅遊功能。因此,大力發展時尚產業,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有助於武漢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武漢發展時尚產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不僅是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眾多河流的交匯處,目前有6大港區:沌口港區、左嶺港區、楊泗港區、漢口港區、青山港區、陽邏港區。此外,武漢也是交通運輸的中轉站,建有漢口火車站、武漢高鐵站、武昌火車站、漢陽火車站、天河機場,已具備完善的海陸空交通運輸系統。因此,武漢可充分運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整合北上廣深等時尚都市的特色資源,結合本市現有資源和經濟發展現狀,大力發展時尚產業,打造兼具漢文化特色的時尚之都。

(二)良好的時尚產業發展基礎

武漢是最早一批經歷洋務運動和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城市,是我國近代工業發展的起源地。1949年後,國家提出東部沿海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藉此契機,武漢大力發展武鋼、武船、武重等一批重工業和紡織工業。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目前,武漢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資源儲備。以服裝市場為例,漢派服裝銷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其中女裝的銷售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在品牌數量方面,漢派服裝在全國女裝品牌60強中佔15%,包括Gowani、I'd、TAHAN、HONRN、Zuoermei等一批知名品牌。此外,武漢服裝產業還擁有17箇中國馳名商標、9箇中國品牌。在珠寶業方面,武漢依託光谷資源優勢傾力打造珠寶千億產業——“寶谷”,旨在打造國內珠寶原創設計聚集地,通過整合世界各地相關珠寶行業資源,為珠寶經銷商、設計師、消費者三者之間搭建起一架橋樑。

(三)集聚了強大的科教力量

武漢作為典型的大學城,是全國高校集聚程度較高的都市之一。武漢市教育局數據顯示,有“211”“985”高校7所、普通高校89所,普通高校本專科、研究生在校生達106.95萬人,在校生規模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此外,有科研機構96所,數量居全國第一。強大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投入到時尚產業的發展中,勢必為武漢提供強大的人才儲備。

(四)具備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條件

隨著漢派服裝加速集群化發展,武漢逐漸成為時尚產業的創意設計、品牌推廣、時尚活動的“發源地”。2012年中國超模精英賽、華創會,2012年華中車展、東湖櫻花節,2015年武漢國際時裝週,2017年8月首屆“武漢時尚男裝產業發展論壇暨秋冬產品展示會”等,都是展示武漢時尚元素的國際名片,也是與國際時尚潮流接軌的平臺。此外,武漢通過發揮自媒體的傳導作用,及時向廣大消費者發佈時尚資訊,樹立武漢市民的時尚消費理念。

(五)具有深厚的漢文化底蘊

時尚產業的發展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作為時尚產業發展的基礎,可為設計人才提供寶貴的靈感來源。武漢以“楚文化”聞名,擁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武漢不僅有古琴臺、黃鶴樓等名勝古蹟,也有湖北漁鼓、漢繡、武漢木雕和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黃陂區的楚劇和泥塑、漢陽區的高龍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設計師將獨具特色的荊楚文化融入時尚產業的精髓中,形成“武漢設計”“武漢品牌”效應,在全國城市中產生強大的競爭力。

武漢大力發展時尚產業的舉措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積極推動

在武漢市委、市政府指導下,成立時尚產業指導委員會,下設“武漢時尚產業發展促進辦公室”的常設辦事機構,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和相關時尚資源,設置從目標提出到政策措施及效果評價、從外部環境到內部服務等系統完善的工作機制。

建立國內外時尚理念交流合作的互助機制,加強與米蘭、巴黎、北京、杭州等國內外時尚城市的互訪,深化時尚產業各層次、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時尚產業全面發展。

(二)時尚企業的規劃發展和創新驅動

1.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企業應充分重視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要理性設計、科學決策,明確企業願景、總體發展思路和目標定位,設計清晰的階段性目標,實現企業上下思想統一、信念堅定,為企業長遠發展指明道路。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2.強化面向市場的創新設計力量。企業應通過國內外教育深造支助、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各種賽事和對外交流等形式,提升高端設計師的創新設計能力。企業應以項目為依託,與設計院、高校建立長效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學界與時尚產業界的良性互動合作,促進研究成果商業化,壯大企業的創新設計力量。

3.著力培育時尚品牌。企業應立足自身資源,制定實施品牌戰略的目標,大力實施品牌創新,著力推進時尚產品的個性化培育以及品牌升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佔有率的知名品牌。

企業應堅持設計師品牌和公司品牌共同發展,彰顯時尚品牌的特色和價值,提高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企業形象。

企業應挖掘符合自身發展的社會化媒體營銷模式,拓展知名品牌營銷渠道,通過各項活動營銷和展示企業品牌,提高產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4.創新商業模式。推進時尚設計模式創新。鼓勵時尚產業企業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設計理念過渡到“互聯網+”思維創新模式,根據消費者的在線體驗和時尚需求,加強消費者的個性化定製。

推動時尚產品營銷模式創新。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提高時尚企業營銷模式的創新能力,通過開展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個性化定製等方式,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三)時尚體系的大力構建和積極培育

1.建立時尚產業行業協會。政府主管部門牽頭,整合現有的各類時尚行業協會資源,按照武漢市時尚產業發展的實際要求,精簡機構,成立時尚產業協會,主要負責承接政府相關政策的實施、時尚信息諮詢等業務,包括提供時尚產業人力資源培訓、開展時尚活動與展會等,使行業協會在推進時尚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實質性作用,推動實現時尚產業協會高端化發展。

2.打造一流的時尚媒體。打造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依靠發佈內容的真實、準確、全面、深度、權威,吸引民眾注意。加強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實現時尚專業人員、編輯和攝影師等的協同辦公,迎合國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審美需求,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國內外流行趨勢,提高認可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其優劣勢,應以先進技術作為切入點、工具作為媒介,推動這兩類媒體在內容建設、平臺組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有機融合。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3.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時尚活動。做優做強現有品牌會展,並策劃和實施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會展項目。引進和培育一批綜合性、專業性、國際性大型會議。積極承辦國內外重大賽事和文化盛會。承辦國外重大賽事和文化盛會是武漢向全球彰顯漢派文化和武漢形象的重要途徑,包括舉辦琴臺音樂節、國際旅遊節等盛會,提高武漢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知名度。發揮國際園林博覽會影響力,努力打造一批本土高端會展品牌,著力引進一批國際知名會議展覽活動和高端專業學術會議落戶武漢。

4.加強時尚產業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形式,由企業和高校分別作為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雙方聯合開展時尚教育,重點培養一批兼具理論和實踐的時尚產業管理人才、研發設計人才、策劃營銷人才。積極與國內外各類著名教育培訓機構、互聯網平臺等加強合作,優化時尚產業課程體系,引進國內外時尚產業優秀教師,進行更高層次和水平的教育。支持各類時尚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創辦培訓機構,作為高校專業人才培育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名師培育計劃”進行企業導師一對多的培訓,並且對納入該計劃的相關企業和高校人才予以適當的財政補貼。

武漢大力發展時尚產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

建立武漢市時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明確產業發展責任主體,定期組織研究時尚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事項,加強各辦公室之間的溝通,完善時尚產業發展協調的聯動機制。加快制定時尚產業工作方案、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市級相關責任部門和各地區實行量化考核評分,配套實施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重視政府對產業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充分爭取並運用國家級和省級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通過設置專職機構、服裝科研稅收獎勵、金融支持、加強員工培訓、協助企業建立品牌經營模式等方面,不斷完善時尚產業發展的政府管理和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通過整合優化武漢市相關財政專項資金,為時尚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財政保障,尤其是省級、市級示範企業及其科研項目。

大型的時尚活動和時尚媒體是傳播時尚資訊的重要渠道,因此武漢應大力投資於時尚媒體和服務平臺的建設。

建立鼓勵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意團隊的扶持機制,在增加貸款和降低利率方面給予幫助。

(三)加強設計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根據武漢高校雄厚的人才、智力資源優勢,積極推動校企雙方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聯合培養專業高端的設計人才。

面向市場,根據企業需求培養營銷管理、創意設計、品牌電商等專業人才,加強雙方的研討和交流,形成多所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打造現代服務名城,武漢衝刺國際化大都市

對國內外大型的服裝珠寶設計獲獎者給予豐厚的獎勵,繼而吸引更多優秀的創意設計團隊參與各項含金量較重的設計比賽。

加強與國際知名服裝設計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定期組織相關專業研發人員進修和考察交流,不斷地吸取國際時尚之都的創意設計理念。

(四)加強時尚媒體的培育和媒體宣傳。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鼓勵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開闢設置時尚專欄,對武漢的時尚理念、時尚品牌、時尚活動進行全方面宣傳。其中,重點宣傳綠色低碳的時尚消費理念,提升時尚品牌知名度,擴大時尚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形成時尚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對鼓勵自主創新、加強創意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武漢應不斷加強創意設計、專利技術、商標品牌等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加強企業對自主設計品牌的維權意識,並鼓勵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登記;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戒力度,構建企業、行政、司法三方保護的完善體系。

延伸閱讀:

專家建言:武漢應奮力向產業鏈高端衝刺

近年來,武漢市服務業不斷髮展,服務業增加值達7140.8億元,形成商貿、物流、金融等三大千億產業板塊。但與部分先進城市相比,武漢仍存在差距,如服務業佔比偏低,服務業載體支撐不夠等。

為推動服務業新舊動能轉換,武漢制定《關於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服務業名城的若干意見》,全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形成服務業發展新亮點,打造“武漢服務”品牌。

按照重點集聚、產業互動、產城融合原則,中心城區重點推進高端服務業提升輻射能力,開發區推動主導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中心城區、開發區每年引進投資30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1個,新城區每年引進投資10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1個。

實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八大行動,包括建設中國軟件名城、世界設計之都、國家物流樞紐、中部金融中心、國家級會展中心、國家商貿中心、國家健康服務中心和國際濱水旅遊名城。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培育形成軟件信息、創意設計、生命健康等3大千億產業,力爭服務業增加值較2015年翻一番。

“武漢發展服務業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中南財經大學MBA學院院長鬍立君表示,服務業處於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任何一座現代化城市,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都在六成以上。

胡立君說,發展服務業有利於促進武漢產業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他建議說,相比旅遊、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武漢更應該發展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實現製造業的服務化。

這與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的想法不謀而合。葉青說:“建議武漢重點發展現代金融業、設計業,和具有革命性技術的創新服務業。”葉青舉例說,比如機器人產業、3D照相館等,這些從零開始的服務業,都將有很好的市場前景。(本版資料來源:新華社、湖北日報、長江日報、荊楚網、經營與管理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