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因為一片如夢如幻的粉黛亂子草,

五山公園成了這個秋天的“網紅”。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在徐州,

近幾年新建的公園、綠地越來越多,

泰山西坡山體公園、梨園路公園、沙虎山公園等的建成,

讓周邊居民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目前我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84%,

擁有城市公園83個,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

作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園林建設不僅體現在公園多、綠地大,“海綿型”、“園林生物質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科技理念也正在推廣實施。

2018年,東南西北4個方向都有新公園

家住錦繡濱湖的郭先生,去年剛退休,五山公園中的廣山公園建成開放後,他每天都跟老伴一起帶著兩歲多的孫子去逛公園, “推著嬰兒車,10分鐘就到了。公園有花有草,還有適合孩子玩的遊樂場,有沙子、滑梯,孫子每天吃完早飯就嚷著去公園。”

五山公園位於三環東路以東、城東大道以北,廣山、楊山、金陵山及廣山周邊的區域。僅一期工程就有5個雲龍公園大小,惠及周邊居民。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五山公園在規劃設計上體現4大特色:護山、留水、激活、呼吸。激活,是合理佈局運動健身、休閒等設施,讓市民在這裡“樂活”。呼吸,是營造自然生態的城市綠島,成為天然氧吧

除了城東的五山公園,今年我市東南西北4個方向都有新公園在建或者籌建。

城西還有3座公園剛剛開工,分別是泉潤公園、臥牛山公園和桃花源溼地公園。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泉潤公園也是以“海綿城市”理念為引導的公園項目,位於西三環以西、徐商公路以南,佔地約780畝,利用塌陷地建設休閒、健身公園;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綠色慢行系統。去年下半年,泉潤公園已通過PPP實施方案論證,預計在今年內建成。

臥牛山公園與泉潤公園距離不遠,位於臥牛山小學與西三環之間,南至老徐蕭公路。

桃花源溼地公園,一座佔地1500畝的超大型公園,位於故黃河南岸三環西路至丁樓閘段,集休閒、娛樂、溼地、公園等功能於一體,將按照“海綿城市”的技術要求,建設海綿園林、節約園林、綠色慢行系統、智慧園林管理系統等。

九里山+九里湖,將成為城北一道怡人的山水景觀。2017年底,九里湖升級成為國家級溼地公園,是徐州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九里山山體生態修復工程也列入徐州2018年度城建重點工程計劃,襄王路宕口修復等工程將最先啟動。未來的九里山,將在厚重的文化底蘊之上附加輕盈的生態外衣,成為一處值得細細賞玩的徐州勝景。

城南的拖龍山山體公園也在籌建中,項目位於長安路以東、迎賓大道以西、彭祖大道以北,結合黃河快速路隧道建設,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

城市公園83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襄王路公園)

依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我市每年制定年度綠地建設計劃,納入徐州市城建重點工程計劃,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指導思想,圍繞補缺(公園綠地)補短(生態短板),優先考慮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的薄弱區域和城市生態修復項目。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泰山西坡公園)

最近兩年,我市先後建設或在建項目有泰山西坡山體公園、城東環狀公園(二期)、欣欣路街頭綠地、梨園路公園、沙虎山公園一期、五山公園一期、泉潤公園、金奎公園、新淮海路遊園綠地、礦山路遊園綠地等,對故黃河上游泉山區段、下游新城區段濱河進行綠化,實施了九里湖西湖提升工程,並對市民廣場、小南湖景區等老舊綠地進行提升;


徐州已有83個城市公園!更棒的是,今年我市東南西北都會有新公園

實施了三環西路高架快速路綠化、三環北路高架快速路綠化、欣欣路綠化、金山路綠化等道路附屬綠地和防護綠地等。

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等各類綠地穩步增長,構建了功能完善、分佈均衡、管護精細的城市園林綠地體系,再現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風貌特色,城市綠地呈現出“自然山水大氣恢弘,園林綠化精緻婉約;兼南秀北雄,顯楚韻漢風”的獨特風貌。

至2017年底,徐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84%, 綠地率 41.06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08㎡/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35%。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為民服務為宗旨,將全市公園廣場逐步實施對市民遊客免費開放,讓市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截止到2017年末,全市城市公園數量83個,其中免費開放的公園81個,城市公園免費開放率為97.6%。

推廣海綿公園,落葉粉粹後用來改良土壤

有心的遊客一定發現了,我市近來的新建的公園、綠地大多都是“海綿型”。所謂海綿公園,就是在公園改造工程中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的“海綿體”,對雨水和地表水進行收集利用。

徐州將建設“海綿城市”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汙染負荷,最大限度節約水資源。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地、公園、道路、廣場、公共建築、住宅小區等都像“海綿”一樣,最大程度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提高排水防澇能力,讓城市與自然共生。

2016年11月竣工開放的襄王路綠地和韓山路綠地工程,為江蘇省首個“海綿城市”園林試點項目。與一般街頭綠地不同的是,為提高雨水利用率,綠地下設置了兩個總體積為1000立方米的海綿蓄水腔體。

為推廣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我市園林部門編制了《淮海經濟區海綿城市(綠地)應用技術導則(試行)》,已經建設了泰山西坡山體公園、襄王路節點綠地、韓山路節點綠地、五山公園一期、梨園路公園等海綿型公園綠地,並推廣透水磚、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等各類透水材料和雨水花園、旱溪、植草溝等海綿技術措施,增強對初期雨水的滯留和地下水的回補能力,發揮綠地的海綿效應。對面積較大的公園綠地,充分利用園內現有水面及毗鄰河流收集雨水,廣泛採用自然水灌溉和造景的設計方式。比如在泰山西坡綠道建設中,充分運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技術手段,並依山就勢保留原有的天然地形、坑塘、溪溝,對其進行清理、疏通和改造,形成自然的集雨坑、雨水花園等,體現節約型園林理念。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科技層面上得到了實現。落葉等園林生物質廢棄物不再當作垃圾掃走、焚燒,而是進行回收利用,各區園林部門均配備枯枝落葉粉碎設備,園林綠化產生的枝、葉等生物質材料,粉粹後作為土壤改良基質,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