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非洲大草原上,一隻羚羊正在低頭吃草,不時抬頭環顧四周,耳朵也轉來轉去,時刻警惕著捕食者。不遠處一頭獵豹已經盯上了它,這頭豹子已經餓了三天了,飢腸轆轆,它必須拼盡全力抓到這隻羚羊。獵豹匍匐前進,不斷地接近羚羊,突然,它找準時機起身飛奔,向羚羊發起了攻擊,羚羊發現了捕食者,撒腿就跑。一場漫長的追逐後,幾乎毫無懸念,羚羊成了獵豹的食物。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有形的壓力

這樣的場景,在動物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食草動物們每天都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一個是吃,壓力來自自身,沒有食物吃就得餓死;另一個是被吃,壓力來自捕食者,不時刻提防它們就要被吃。

食肉動物也面臨上述兩方面的壓力,但是兩者的感受完全不同。草很豐富,也不會跑,食草動物主要的擔心是被吃;而食肉動物呢?處於食物鏈更高一級的它們,可能對被吃的擔心較食草動物要小一些,它們最擔心的應該是吃,因為食物會跑,必須不斷地捕食。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無形的壓力

作為最高等動物的人類,早已遠離了茹毛飲血的年代,壓力也遠不是吃和被吃這麼簡單。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使得其動物屬性被社會屬性所掩蓋,這造就了更復雜更多變的壓力。想一想,一生之中無憂無慮的時期有多久? 可能也就是出生後的那幾年。上學之後就要面臨學習上的壓力,上班了有工作壓力,結婚了又要承擔生活上的壓力,而且現在就連出生後那幾年無憂無慮的時光也在縮短,起跑線的說法害得多少孩子要承受與之年齡不相稱的壓力。

與動物不同,人類面臨的壓力通常是無形的,而動物的壓力不是肉就是草,都是實物,都是有形的。有一種說法是斑馬不會得胃潰瘍,因為它們從不會胡思亂想,面對食肉動物時,不是戰鬥就是逃跑,一旦逃脫追捕就又開始悠閒地吃草了。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無形的壓力比有形的壓力殺傷力更大。人類之所以能夠在自然界中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完全是因為其發達的大腦。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人有七情六慾,會不自覺地胡思亂想,產生無盡的煩惱,這些都是大腦指導人類探索發現和發明創造之餘的附贈品,無形的壓力就來源於此。

已有研究發現,人類的壓力會引發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還會引起胃炎、胃潰瘍、腸炎、腸易激綜合徵等消化道疾病。在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中,性格偏內向的人群所佔的比例很大。他們不愛積極主動與人交往,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什麼事都窩在心裡,還很要強,總是默默地承受著各種壓力。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各位讀者,請反觀一下自己,如果具備上面的性格特徵或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你是否也經常出現反酸、胃疼、消化不良、上廁所次數偏多或便秘、晚上睡眠不好的情況呢?

壓力使人變胖?

本文一開始描述的獵豹捕食的場景把食物、運動和壓力這三者的關係作了形象的說明,食物會轉化為壓力,引起動物運動行為變化,演變成一場追逐。食物鏈的良性循環已經向我們展示出適當的壓力所產生的運動行為使得動物更加健壯,最近的一項研究則把三者之間的關係作了完美的詮釋。

來自瑞典的科學家拿一種鱸魚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了食物、運動和壓力三者的關係,以及它們對動物身體的影響。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在一個大魚缸裡,有豐美的水草和充足的食物,鱸魚們活得悠然自得,它們活動不多,慢悠悠地浮上浮下,生活很是愜意。當把捕食者,一種梭子魚放入魚缸時,形勢陡然變了。捕食者的加入,給鱸魚們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它們需要時刻提防著被梭子魚吃掉。它們在進食時,速度比原來更快,同時吃得也更多,運動也隨之大幅提升,很少再去水面上遊戲,而是更多地待在水底,最終,它們的體型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比沒有捕食者的時候,鱸魚的體型至少增大了20% !這種體型的增加,主要是壓力和運動引起的。對於鱸魚來說,面對捕食者,它們不得不靠多運動來逃避追殺,另外,它們又不得不提高生長速率,迅速增大體型,來獲得跟捕食者抗衡的能力。

同樣,人在面臨壓力時,在飲食方面也會有所改變,大腦指示人體補充更多能量以應對外界給予的巨大壓力。在這個時期,人會吃得更多,同時嗜好更多高糖、高鹽、高脂的垃圾食品,可是卻不需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必須增加運動以應對捕食者的襲擊。那麼,人的能量補充上來了,運動卻沒有跟上,其結果呢?就是人越來越胖,而不是越來越壯。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壓力大的人喜歡運動,而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機會運動,長此以往,最終,都改變了體型,變成了“大胖子”,就跟鱸魚一樣體型變得更大。不同的是,人家魚因為必須運動,長出來的都是瘦肉,而人呢,像“養豬”一樣,光吃不動,長的是肥肉。這就證明了,並不是沒心沒肺,能吃能睡的人才胖,那些壓力大的人,由於壓力導致飲食改變,運動又沒跟上,最終,也會改變體型,變成胖子。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為了能在規定時間把書稿交給出版社,我不得不白天工作,晚上寫書,熬夜成了家常便飯。過年放假期間,因為有了難得的大段時間,更是如此。在這期間,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食慾特別好,雖然,每天朋友圈裡的運動步數只有幾百,但總覺得吃不飽,桌子上擺放的水果、乾果等,都會忍不住不停往嘴裡放。結果可想而知,僅在過年的幾天假期裡,我的體重差不多增加了10 斤,肚子又大了一圈。

響應壓力的腸道菌群

菌- 腸- 腦軸的存在會把大腦感受到的壓力傳遞給腸腦,引起腸道微生物的改變。早在1974 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觀察到,如果不給小鼠餵食、喂水,還不讓它們睡覺,過不了多久,它們胃裡、小腸和大腸中乳酸桿菌的量會明顯減少。後來發現,這種現象不光出現在小鼠身上,當有壓力源存在時,其他動物體內也會出現類似的變化。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1999 年,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硬生生地把小獼猴從母猴身邊分開一週後,小獼猴會出現和人類類似的抑鬱症狀,腸道中乳酸桿菌的量也明顯減少,特別是羅伊氏乳桿菌,並且這種減少與獼猴的精神狀態有關。但是,當小獼猴重新回到母猴身邊,迴歸猴群一段時間後,腸道中乳酸桿菌的數量還會恢復回來。類似地,如果在小鼠出生後的14 天裡把它與母鼠分離,小鼠糞便也會出現乳酸桿菌減少。

還有人嘗試了其他的“威脅”方式,他們不停的來回搖動小鼠,等把小鼠搖暈後看它們腸道微生物的變化,結果發現,搖暈後的小鼠腸道中乳酸桿菌的量也減少了。有意思的是,壓力造成的乳酸桿菌減少主要發生在腸黏膜上,而對糞便中的乳酸桿菌數量影響不明顯。這也說明,受影響的實際上是與腸腦最直接接觸的微生物,不直接跟腸道接觸的腸腔中的微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這可能是壓力通過腸黏膜,把大腦感受到的壓力信號傳遞給了生活在腸黏膜中的乳酸桿菌,從而抑制了它們的生長。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壓力應激破壞腸道微生物

雖然,斷食、斷水、強制母子分離等做法給動物造成的壓力是暫時的,發生得比較突然,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但都能對腸道微生物造成影響。

而長時間的、緩慢的壓力對腸道微生物的“殺傷力”可能更強。有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長時間束縛應激刺激,也就是從每天晚上六點鐘開始,把小鼠塞進一個比它身體稍大的圓桶裡,讓它不能動彈,第二天早上八點,再把它們放出來,如此反覆,連續一週。小鼠們在夜間本該是最活躍的時候,一下子被圓桶裹住身子,不讓動彈,並且持續一整個晚上,週而復始,被連續折磨七天,小鼠們慢慢的心理“崩潰”了。這種緩慢、持續的壓力會導致小鼠腸道中兼性厭氧菌過度生長,腸道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樣性都明顯減少,同時,腸道中致病菌的量明顯增加,被病菌感染的概率也大幅增加。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在人類社會,壓力應激的種類很多,吃不飽、穿不暖、感染疾病、遭遇災難等突發意外情況時有發生。短時的應激會對腸道微生物造成影響,而長期慢性的應激,比如患得患失的性格、家庭冷暴力、生活拮据、慢性病痛、情感壓抑等也都有可能對腸道微生物造成類似影響,特別是乳酸桿菌的減少,致病菌的增加,最終,引起各類身心疾病。

此刻,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很符合這樣的情況。多愁善感、敏感而多疑、整日鬱鬱寡歡的林黛玉,她常年疾病纏身,好不容易熬到賈寶玉結婚之時,更是遭受突然的重大打擊,最後淚盡而逝。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林黛玉的一生應該都在承受腸道菌群失調的痛苦,一方面是由於其本身的性格特徵,焦慮抑鬱,並且經常失眠;另一方面,她本身體弱多病,腸道菌群發育不完善,導致身體免疫力低下。有人猜測,她可能最終因為免疫力變差,病菌感染而死於肺結核。而壓力和健康的關係已經非常清晰了,很多經歷過不幸的人,除了精神上遭受打擊,身體也會跟著得病,而這可能源於腸道微生物的改變。在林黛玉17 年的生命中,長期慢性應激和短時的突然打擊過程之中也許少不了腸道微生物的身影。

然而,壓力究竟是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呢?美國得州理工大學的Mark Lyte 博士曾經做過一項開拓性的研究。兒茶酚胺(包括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是一類神經遞質,當把這種激素放在致病性大腸桿菌培養基上時,大腸桿菌的數量增加了1000 倍以上,並且細菌毒素的量也大幅增加。這種激素除了可以增加致病菌,還影響動物口腔和胃腸道中多種微生物的組成。這就說明,人類在緊張焦慮時分泌的激素,本身就能促進腸道有害菌的增長,引起腸道微生物組成的改變。

為什麼壓力一大,你就會不斷地吃吃吃?

(摘自《曉肚知腸:腸菌的小心思》,作者:段雲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