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反超周黑鸭背后的逻辑 企业价格策略要适应消费市场变化

“吃涪陵榨菜,喝二锅头,上拼多多”,似乎正在成为2018年消费的主流。

尽管对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个问题时有争论,但事实摆在这。

按照今年涪陵榨菜发布半年报数据,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现净利润3.05亿元,同比更是增长77.52%。

榨菜的热销,显然得益于再次火爆起来的方便面市场有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公众看来因为市场衰退就要退出市场的康师傅,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股价居然重回20元区间,又回到了千亿俱乐部。要知道,去年6月,康师傅的股价一度跌到6港元。

看似低端的消费品今年上半年,随着拼多多的火,被看做是消费降级了。

绝味反超周黑鸭背后的逻辑 企业价格策略要适应消费市场变化


消费、投资与出口,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不争的事实是,今年消费的增速开始放缓。7月14日公布的5月份消费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不仅远远低于预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甚至比2018年金融危机时候7月份8.8%的社会零售总额增速还要低。

当然,这似乎只是个表面现象,不能反映本质。

甚至有朋友认为,中国居民手里是有钱的。

但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数据是,我国居民财富中占绝大多数比重的是房地产资产。《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数据显示,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99%,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北京、上海,应该有很多拥有1000多万元固定财富的家庭,实际上住的可能只是几十平米的房子,还有超过数百万元的贷款。或许,很多家庭每月有七八成的收入用于还房贷。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过紧日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面对新的消费形势调整战略,否则经营可能会受到大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度市场占有率排在首位的周黑鸭,目前被绝味鸭脖追了上来。

据中泰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截至目前,绝味鸭脖的市场份额为8.9%,周黑鸭为5.5%,紫燕为2.7%,煌上煌为2.6%,久久丫为1.3%,其他占79%。

周黑鸭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期内实现收益15.97亿元,同比减少1.3%;毛利润9.55亿元,同比降低3.1%;股东应占溢利为3.32亿元,同比下滑17.3%。

同为鸭卤制品的绝味食品和煌上煌在中期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其中,绝味食品上半年营收20.85亿元,同比增长12.62%,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31.28%;煌上煌在上半年实现营收10.33亿元,同比增长42.39%,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42.39%。

猫财经分析认为,面对新的消费形势,有些企业选择跟随提价,为的是转嫁风险;而有些企业则会让利给消费者,用牺牲一定的毛利率来换取市场。周黑鸭便是前者,绝味食品应该属于后者(因绝味食品并未披露上半年的客单价,但根据市场的消费均价估算可以发现,绝味食品的客单均价变动不算明显。)

尽管期内周黑鸭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1.06%至为59.86%,但周黑鸭还是选择了涨价来让自己“解脱”。

不过,有数据分析,也不能简单的理解目前的消费形势,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比如,除了衣食,居民的教育、健康消费今年是有大幅度增长的。

郑重认为,这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消费升级。因为,正因为要过紧日子,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来不会过苦日子。这也是健康消费增加的一个原因。

我们来看传统滋补品阿胶市场。

近年来,阿胶大幅度提价,短短几年时间每500克阿胶的价格从2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

市场的反应呢?大部分阿胶企业的销量是下降的。阿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销量下降,继续提价以保证利润增长。

这对于阿胶行业来说,显然是个洗牌的机会。比如,7月17日上线运营的驴帮拼阿娇商城,一上线即以平价阿胶为发力点,已经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市场对价格的波动是敏感的。在如此大环境下,大家还是很愿意泡碗方便面,搭点儿榨菜、火腿,喝口二锅头,再豪气的啃口鸭脖的。

不是鸭脖没有市场,而是“消费降级”的无耐之下,连啃个鸭脖都要看是不是奢侈品了,更何况阿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