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通商貿易篇·古道】

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金潔珺/文 林雲龍/攝 詹程開/音頻

2001年,沉睡水底40餘年的遂安老縣城獅城,終於迎來了第一波探訪者。

這次探訪,讓潛水員們驚訝於這個水下古城的完好,雕欄玉砌猶在,那氣勢宏偉的拱形西城門還能開合,上面的鉚釘和鐵環清晰可見。

也讓許多老獅城人的記憶,被拉回了那個人人稱為“浙西小天府”的當年。

想當年,獅城商鋪林立、人聲鼎沸,南門碼頭貨物川流不息,北門城樓下人馬絡繹不絕。

對於周邊山區的人們來說,這裡是外出淘金的第一站。

山裡地少,日子苦。想要活得好,無外乎三條路:要麼老老實實守著一畝三分地在家務農;要麼勤勤懇懇讀書一心求取功名;還有一種,便是把自己“往外一丟”,經商。

浙皖邊界綿延100多公里的白際山脈裡,雖鳥道縈紆,但走得最多的還屬官道。

上行二十里、平行二十里、下行二十里,六十里的連嶺,就是其中的著名古道。

古道悠長,如今人們說這裡的山水木石,都曾見證過朱元璋的壯志豪言,可是,日常裡使用最多的,可能就是附近的山野村民、徽州的販夫走卒,他們的一步一腳印,真正牽起了偏僻山區與外面世界的往來通道。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出連嶺古道,人們會根據需要發散開去,條條大路通獅城,有人選擇走郭村、康塘一線,那裡多平原,感覺離縣城最近;有人選擇繞道百畝畈,從遂安第一村,人丁興盛的毛家稍事停留,再度啟程;而更多的人向著如今浪川方向的詹家村直奔而去。

那裡有座山,名新嶺,秀麗山水間,藏著一條去往獅城的捷徑,從那裡至獅城,只要1個多時辰。老人們說,它不僅是連嶺下來的商客,也是汾口、中洲等地百姓來往獅城的首選。

儘管是不少人的首選,然而,關於這條古道的故事,卻出乎意料得少。

也許,這條古道不過14里長,在車馬慢的年代裡,它可以算是漫漫長路抵達終點前的“最後一公里”。因為是衝刺階段,所以人們只欣然享受著它的便利,低頭趕路時,錯過了它美麗的身影。

也可能因為人們想到它的,只有往來便捷,所以當淳安縣更便捷的公路鋪開後,它被遺忘也如此順理成章。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1942年5月至7月,為防日軍入境,遂安縣政府奉命破壞遂安大小道路,包括山野小道樵徑,這條古道竟然漏網。

新嶺古道,總是有些寂寞的,它勤勤懇懇地服務了很長時間,然後默默地被遺忘。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八月的豔陽天,我從浪川鄉的詹家村成片的農田地後面,找到了進山的入口。

一眼可見的長條石板,讓人瞬間感受到了古時官道的氣派。有懂行的人介紹著,你看這中間是大石板,兩邊是大小不等的石塊,不僅美觀,還有幫助道路排水的功能。另外你仔細看,大石板很寬,幫助拉低了山地的陡坡感,提升了行走舒適度。

進入古道,倒是沒察覺出來這條路的荒廢。詹家村的人告訴我,這山裡以前有采石場,後面有鐵皮石斛的養殖基地,平時也有人走這路進山,只是不再會翻過嶺頂。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一處涼亭的牆上刻著滿滿的功德碑,上面都是那些曾經捐資修路的人名,有自願惠澤鄉里的商家,有樂於積德行善的富戶,也有省吃儉用的百姓。不少字跡模糊了,不過還能看出捐贈的銀兩裡寫著“鷹洋”,這表明起碼在民國時期,這裡還是要道,人們還格外看中它,善待它。

往嶺頂的路上,山風舒爽,山泉冷冽,路旁古木蔥鬱,似乎讓人覺得山林的時空停滯。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然而到了嶺頂,就知道這裡大概太久太久沒人來了。傳聞有個菩薩通靈的舊庵,如今空留兩間房,香火不再,倒成了蜜蜂昆蟲的樂園。民國時期,有一位畫家,因見這裡風光秀美,便長期住在庵內寫生,旁邊有一水池,當地人稱畫家池,現已荒廢。

舊庵前,還有一塊半倒的界碑,當年這邊的詹家村和那頭的李家村為了這條路,曾吵個不休,最後互相妥協,立下界碑為證,如今哪個詹家人和李家人還上山來計較過呢?兩家的分界上曾有巨石堆砌的關隘口,從嶺頂往李家方向下數九個臺階的這邊,屬詹家,如今石頭漆黑,上面的青苔又不知掉落了多少層。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下山的路上,兩間涼亭破敗,甚至都難覓石板。下山的路窄了,路邊齊人高的灌木肆意佔道,石板沿邊青苔溼滑,深一腳、淺一腳,有時還溼一腳,帶著幾分狼狽,走出了古道。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下山,就是如今姜家鎮的新嶺源村。

按照舊時的遂安地圖,從這裡出去,過李家,差不多就到了大路口、九門橋。看到九門橋,離獅城北口就不遠了。

山腳下依舊還住著人家。儘管原先通往獅城的大道變成了碧波千頃,然而問村裡的中年人,他們都會指著靠近龍川灣景區一側的青山,給你描摹起當年從新嶺古道下來通往獅城的山路。

所以,儘管新嶺古道的故事,在白紙黑字裡,猶如天地之一瞬不足道,但在村民“聽我爸爸說”、“聽爺爺說”的口口相傳中,這條古道當時的熱鬧,卻又鮮活起來。

今年42歲的李建更是山腳下的李家村人。

他對於新嶺古道不陌生,“那時候翻過山,數過道上的五個涼亭,就到汾口了。那可是我們這兒的大鎮子,裡面啥都有,趕集什麼的就願意去那。”

“我們這家家戶戶都有根竹扁擔,不壓肩,小時候家裡去汾口,一根竹扁擔,兩個竹籮筐,挑回的東西是各種各樣。”李建更在竹籮筐裡,見過要換出去交易的稻米,換回來的石灰磚瓦,甚至還有煤。

婚喪嫁娶的故事,在李建更的少年時,還在新嶺古道上發生。

“聽爺爺輩說起,古道那兒更熱鬧,那時候道上常遇到趕豬的、賣腐乳的、賣醬的、挑山貨的。他們去獅城賣、去汾口賣,有的還說要去中洲,去安徽屯溪賣,你說說那是多遠的路啊。”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聽著李建更的話,那豬倌趕豬的聲音似猶在耳,又轉瞬即逝了。

古道,總有最性感的聲音。

道無言,但卻能發生最光怪陸離的人間故事;道靜默,卻也能交匯最天南地北的各地方言。

修道艱難,棄一條道,卻也容易。

有時想來,新嶺古道倒是幸運的,它的保存相對完好。

原來通往獅城的古道,或因開山採石,或因戰亂災禍,或因商道修改,都不能倖免,它卻能留存下來,從原來最便捷的獅城通路變成如今的世間唯一。

道,也無常。

「新安文化44」通往水下古城的新嶺古道

●讀散文知新安

如今的淳安,由遂安和淳安兩舊縣組成。

遂安,除了最為知名的獅城,還有四大重鎮,安陽、東亭、郭村和汾口。

然而時移世易,如今獅城、安陽、東亭古鎮都淹沒在水下,汾口保留相對完整,其中郭村的衰落也讓人唏噓。

當時郭村的興盛也與連嶺、歙嶺的古道往來有關。後來遂安縣內公路修建完善,途經郭村的商人、居民減少,後衰落,如今直接併入姜家鎮。

而因古道而興、因公路而亡的繁華商鎮,在遂安,沒落的又何止一個郭村呢。

不過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倒是亙古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