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跑車接孩子被移出家長羣,父母心窮,就別怪孩子會攀比

這兩天,一則“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竟被老師踢出家長群”的新聞,引發父母們的熱議:

開跑車接孩子被移出家長群,父母心窮,就別怪孩子會攀比

開跑車接孩子被移出家長群,父母心窮,就別怪孩子會攀比

有位家長,家庭條件比較好,於是買了一輛法拉利跑車。

據說,這輛車全辦齊,大概需要400萬人民幣。

這位家長每天用這輛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引起了老師和部分家長的不適,認為“用跑車接送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於教育”,“再有錢也低調一些”。

甚至有家長建議“再買個普通車接送孩子,反正你們也不差錢”。

開跑車接孩子被移出家長群,父母心窮,就別怪孩子會攀比

開跑車的家長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 “錢是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想給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對?”
  • “如果開跑車就是攀比,那你們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
  • “憑什麼要讓我花錢再買車來服務你們(配合你們的心理舒適)呢?”

之後,這位家長竟然被老師移出了家長群,讓他瞠目結舌。

說實話,這位家長的回答有禮有據有節,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站隊開跑車的家長。

  • “很多家長看著人家比自己好,導致的嫉妒心理。”
  • “人家力所能及創造好的生活,為什麼非要去否定?”
  • “有錢是讓人羨慕,但是讓人家故意降低水準遷就普通人,就有點過了。”

也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攀比的不是孩子,明明是那些家長!

也有的家長表示擔憂:

如果開跑車的家長就在自己孩子班上,孩子問起來“為什麼我們家的車不是這樣的?”到底該如何回答才好?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孩子會有攀比心理嗎?

會的。

開跑車接孩子被移出家長群,父母心窮,就別怪孩子會攀比

孩子大約3、4歲開始,在幼兒園裡,或者是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小團體”中,就會出現攀比的心理。

有兩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對話就十分有意思:

  • “我家有奧特曼!”
  • “我家有喜洋洋!”
  • “我家有小汽車!”
  • “我家有大卡車!”
  • “我媽媽頭上有很多小卷!”
  • “我媽媽臉上有很多痘痘!”
  • “我爸爸有手錶!”
  • “我爸爸有6個手指頭!”

比到後面,有點像個笑話了。

其實,孩子本身並沒有攀比的認知。

孩子的攀比,其實都是父母“教會的”。

有這麼一種特別“心疼”孩子的父母,他們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尤其受不了如果別人家孩子擁有比較好的玩具,自己家孩子眼饞的樣子。此種情況下,這一部分父母往往會立刻說:“走,爸爸/媽媽也給你買去。”

這種無理由、快速滿足孩子的方法好不好?

其實,孩子對於別人家的玩具,多數情況下只有兩天的好奇心。父母給孩子買了讓他眼饞的那個玩具後,也會和許多其他玩具的命運一樣,很快被孩子丟到腦後去。

而且,無原則地對孩子進行物質上的滿足,只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別的孩子有的,自己就應該立刻也要有。

更重要的是,父母如果總是以這種舉動去回應孩子,無疑向孩子確認了一種觀點:

別的孩子的玩具,似乎比自己的好;父母給我買了,我心裡才能平衡,沒有買,我就會覺得被別人比下去。

長期以往,這樣的孩子又如何不會攀比?

所以,是孩子真的需要那麼多玩具嗎?

不是的。

是父母自己的自卑、不甘落人後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貌似攀比行為,不過是大人攀比心理的投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