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今年房地产的情况更像是慢慢回到了以住为主而不是用来炒作的定位上来,不管是市场还是调控方向、或是购房者也好,他们的对于在预期的变化都是很明显。所以在接下来,作为真正要买房的刚需不妨在合适的时机果断买;而作为想拿房子来作为渠道进行投资的“伪”刚需们,就请看好形式的变化莫再用以往的思维来思考,认定房价是还会涨的,希望转手再次卖出的形式可能在现在会变得行不通了。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认知的,那就是在今后的日子里买房的压力会慢慢减少,因为价格便宜了。

在说到房价高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是短时间的话题了,楼市起起伏伏的这10年间,更多的普通阶层人员是买不起房的,因为这个负担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了,为了升级住房却使得消费被降级了,是这几年来大家都普遍面临的情况。跟随着调整的脚部,似乎今年楼市的涨跌已经到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当本该在“金九银十”就销售掉的房屋在现在却成了库存的积压般存在,再加上现在下跌的房价。房说君想认真的问一句,难道我们现在就真的是缺房居住的房子吗?

社科院《报告》分析指出房价应该下跌,可惜楼市的情况总是让他们失望。

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对于我们的习俗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买房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居住的地方就意味着有家的存在感,这是不论在过去的还是在未来都不会改变这份对房子的依赖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份依赖感改变的,变得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本来是“家”的房子当作了投资盈利的方式。

房说君在近日看到社科院发布出的一份《中国住房市场发展阅读分析报告》,它里面做的是对一些城市在近期的房价走向的预测。这次它们的说法是三四线城市上涨的幅度是较少了,而一二线城市就是真的降价了,甚至有虚高价格的城市将可能进入到风险释放区。结论是否准确先不谈,先来看看社科院每次发布的《报告》准确性如何。从2007年至2016这十年间,社科院每一年都根据当时的情况都有发布过预测,然而10战却是10败。每一年的楼市都没有按照他们预测的那样前行反而是一路的高歌猛进直到了今年,我们熟悉的素有“敢言”之称的任志强反而成为了预测房价的标杆,他所预测房价会一直涨到我们买不起的情况却是慢慢的走进了现实。或许今年他们会相互换位,在面临房价下跌、积压库存困扰则开发商们的当下,会更符合社科院的预测。是,房价是到了应该下跌的时候了,今年任志强的预测或许会失败。

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到底我们是缺乏住房还是房子太多了?从调控、市场、房贷来等角度来讨论。

房价是便宜还是贵,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有不同的答案,在家庭环境好的人群就认为价格适中,他们可以同时买下几套;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或许它是很贵,买一套房再加上每月的还贷会让他们感到很吃力,甚至会造成他们升级了住房却降级了自己的日常消费力。为了能让更多的职工阶层的人群减少来自买房上的负担,降低房价似乎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要人为的对市场进行干预并让房价下降,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几方面的配合。调控是最初的方式,这些年以来都没有少过对楼市的调整,近来这段时间有人说将要开始在限购、限价等放松,虽然在时候都被澄清了这些小道消息但是调控是不可能会有放松的,甚至在未来的1——2年里都会有愈加增强的趋势,这会知道房价是真正稳定的那一天为止;然后就是市场,任何买或者卖都是无法脱离市场的环境而单独存在的,市场的氛围始终影响着住房的价格,市场的火热就会导致涨房价而市场的冷清也会直接带动房价的冷清。

今年的9、10月可以视作是这个强弱转化的拐点,本该在这2个月就售出的房子因为市场的冷清而成了积压的库存,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开发商们的资金周转的情况,这也就解释通了在进入10月份以来各大楼盘都纷纷以薄利多销的形式来做促销的原因;最后就是通过收紧房贷来对用房投资的人进行约束,最近接连不断上浮的利率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直接增加了这些人的运作成本如果不出售,随着时间的加长持有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再加上市场的冷清,还想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这将会是无法出售的。大家只是从众的心理来对待买房这件事,其实我们的身边根本不缺乏住房而相反恰恰是房子太多了,到处被空置的房屋其实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情况的。

楼市涨跌十字路口:积压的库存、下跌的房价,难道我们缺房住吗?

房说君有话说:随着调控的加深、市场的冷淡以及房贷的压力,现在的楼市已经是处在涨跌的十字路口了,前进的上涨之路已经是亮起了红灯,等待它的唯有走左拐下跌的绿灯。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根本就不缺房住而相反是因为太多房子了,导致了这么多的人进入来用房子进行投资盈利,房子是我们对家的依赖感而不是用来盈利的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