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做羣衆需要的人

今年58歲的馬善祥,是重慶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調研員、“老馬工作室”負責人,在今年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他獲評“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從事基層人民調解工作和群眾思想工作27年來,“琢磨”出了148本、5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總結了60多種群眾工作方法,接待和處理了大量信訪上訪、徵地矛盾、醫患糾紛、鄰里家庭矛盾等2000餘起。

從不把群眾當外人 讓群眾感受到尊嚴和溫暖

12月4日上午9點,馬善祥剛到辦公室,就聽到外面吵吵嚷嚷來了十幾個人,出來一問,原來是一起工傷事故,雙方因賠償問題產生了矛盾。

馬善祥面帶笑容把他們迎進“老馬工作室”,讓座倒水,傾聽記錄,瞭解情況後開始進行調解。經過馬善祥於法有據、入情入理的調解,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當天下午就在調解協議上籤了字。來不及休息,又趕赴下一場關於拆遷賠償的調解。

緊張忙碌,馬不停蹄,是馬善祥工作的常態;群眾帶著怨氣來,帶著滿意走,是馬善祥工作的目標。

“父親對外人比對家人好。”馬善祥的兒子馬仁駒曾經一度對父親不理解,每當這時,馬善祥總是告訴兒子:“那不是外人,是群眾。”正如馬善祥所說,他從來不把群眾當外人。

人民調解工作就是跟老百姓打交道,馬善祥從幹上這一行開始,就給自己立下了接待群眾的24字規矩——起立迎接,請坐倒水,傾聽記錄,交流引導,解決問題,出門相送。

不僅如此。在馬善祥的辦公室,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凍得發抖的群眾穿走了他的衣服、戴走了他的圍巾;病了的、餓了的、迷路了的群眾從他這裡“借”走了錢、拿走了他桌上的常備藥,吃光了他剛從食堂打來的午餐……

來找馬善祥的群眾都說,他是發自內心地尊重我們,讓我們感受到尊嚴和溫暖。

520餘萬字工作筆記 總結出60多種群眾工作方法

馬善祥有個觀點:在基層,一名群眾往往一輩子就找幹部辦一件事,這件事辦好了,群眾就可能一輩子記黨和政府好;這件事辦得不好,群眾就可能一輩子記黨和政府不好。

20多年來,馬善祥習慣於通過寫工作筆記思考工作、琢磨事情。就這樣,馬善祥“琢磨”出了148本、5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總結了60多種群眾工作方法。在“老馬工作室”,書櫃裡擺著滿滿一層的筆記本,每本上面都標明瞭時間和序號。

“這其中既有對自身修養的感悟,也有對工作的思考,還有對解決各種具體矛盾糾紛的總結。”馬善祥說,比如對婆媳矛盾,他總結出了“堅持尊老愛幼、保持適當距離”的調解原則;對醫患糾紛,他總結了“傾聽患者痛苦、理智判斷真相、著眼今後生活”的處理方法;對於利益糾紛的調解,他總結了“不滿意、能接受”的處置原則。

“做群眾需要的人,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馬善祥說,他已經58歲了,雖不敢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卻敢說只要群眾遇到困難,問誰是“老馬”的時候,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告訴他:“我,就是老馬!”

最近,馬善祥更忙了。近兩個多月來,除了在“老馬工作室”調解糾紛,馬善祥在重慶市司法局開展的“人民調解萬人大培訓”活動中,正挨個前往各個區縣向“小馬”們授課,讓更多“小馬”帶著“老馬工作法”服務基層。(文章轉自:國家信訪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