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稱霸中原後秦國終於「紅眼」,於是,他就做出個尷尬的舉動

他是誰?秦穆公;什麼舉動那麼尷尬,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晉國稱霸中原後秦國終於“紅眼”,於是,他就做出個尷尬的舉動

求親

在秦穆公時期,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他率先促成秦晉之好,也是他,率先破壞了這種局面。

秦穆公繼位之初,秦晉兩國曆經秦宣公、秦成公兩朝,已經打了十幾年的仗,雖然大都小打小鬧,但耐不住年深日久,兩國都有點吃不住勁兒,於是秦穆公率先打破僵局,向晉獻公求親,並於穆公五年,即公元前655年迎娶晉獻公長女穆姬,兩國由此結成秦晉之好。

秦穆公成了晉國的女婿,對秦國而言是有利無弊的,一來獲得喘息的機會;二來借晉國為跳板,可以理直氣壯地干涉中原事務,為秦國爭霸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

也可以這樣說,秦國曆代君王東出的願望在秦穆公時期徹底實現,於此而言,秦穆公對秦國的貢獻是相當巨大的,其後晉國內亂,秦穆公便借用晉獻公女婿的身份屢次干涉晉國內政,經"三置晉君"之後,終於給晉國扶持了一位很有為的君主——晉文公。

秦穆公"三置晉君",本意還是為了更好的掌握晉國,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晉文公居然非常賢明,繼位之後任命狐偃、趙衰、先軫、魏犨(念"醜")等一干賢臣穩定朝局,實施大刀闊斧的軍政改革,很快一改晉國江河日下的局面,就在秦國隔壁又蒸蒸日上起來。

晉國逐步強大,讓秦穆公嚐到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滋味,最明顯的一次是:

穆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繼位的第二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被亂臣趕到鄭國的周襄王無計可施,只能無奈的向各諸侯國求援。

周室其時雖然衰微,但還是天下共主,更何況,當年的齊桓公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才理直氣壯的得到中原諸侯支持,成為春秋首霸。

由此可知,這個王在政治上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曹操的發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就深深的明白這一點。

所以當秦國得知周襄王號召勤王的時候,無論百里奚還是蹇叔,都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秦國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只要取得這項大功,秦國代齊國成為天下霸主的日子就為時不遠了。

眼看宏圖大業就要完成,秦穆公當然也很開心,但當他發兵到黃河岸邊的時候,晉文公派人來勸阻他們說:

周室內亂是姬家人的家事,有晉國出馬就可以了,不用你們秦國辛辛苦苦的趟這趟渾水。

晉國這麼說,明顯不讓他們渡河,秦穆公能怎麼辦?

不走晉國他又飛不過去,只好強忍不滿將這場大功讓給晉國。

周室內亂平定之後,晉文公的聲望空前高漲,從此順理成章的開始爭霸天下的偉業,秦穆公能甘心嗎,然而不甘心又能怎麼地。

正因為晉文公有平定周室內亂的大功,中原諸侯紛紛背棄楚國,投奔晉國。

不久之後,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大敗楚軍,執中原之牛耳已成定局,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中原後,秦國什麼反應?

晉國稱霸中原後秦國終於“紅眼”,於是,他就做出個尷尬的舉動

形勢圖

秦國終於"紅眼"了,但"紅眼"了又能怎樣,好端端的機會就因為自己的"好心"這麼白白錯過,秦穆公有苦也無處去訴,只能變不利為有利,很不情願的跟晉國搞好關係,希圖能跟著晉文公分一杯羹,也從他的霸業中撈一點好處。

日子就這麼不鹹不淡的過著,直到這一天的來臨,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打破了表面上的平靜,讓秦穆公做出個非常尷尬的舉動。

穆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一向騎牆的鄭國越來越傾向楚國,終於引起晉文公不滿,決定出兵討伐鄭國,然而鄭國後面還有一個楚國,楚國雖然吃了場敗仗,但國力還在,晉文公依舊不敢單獨跟他作戰。

鄭國是阻礙楚國進入中原的屏障,歷來就有得鄭國即得中原,失鄭國即失中原的說法,楚國惹不起,但鄭國又不能不伐。

左思右想之下,晉文公給秦穆公發出邀請,邀請一起出兵伐鄭,好處是:平分鄭國的土地。

天上突然掉下這樣的好事,秦穆公當然很開心,便愉快的答應了晉文公的要求。

很快一起包圍了鄭國國都,秦國在東城,晉國在西城,兩個大國合擊,鄭國能有什麼辦法,局勢自然危如累卵。

然而就在這樣危急的時刻,鄭國出了個老臣燭之武 ,燭之武很有見地,對秦晉兩國的矛盾洞若觀火,知道秦穆公早已對晉國不滿,於是槌城夜出,去東城求見了秦穆公,對他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滅亡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我怎敢冒昧地來驚動您。

可事實是,秦國距離鄭國有千里之遙,中間還隔著個晉國,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收為秦國所有,您知道是做不到的。

鄭國滅亡後,土地必然全部劃歸晉國。

秦晉兩國勢力均衡,這時候晉國吞併鄭國,他的勢力必然增加,你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費盡力氣幫敵國增加勢力,這是聰明的君主都不會去做的。

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鄭國就將替您充當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你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像驛站一樣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河內五城。 可是晉惠公早上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

從歷史上看,晉國一向貪心不足,現在東邊得到鄭國以後,必然還會向西邊擴張,而向西邊發展,不找你秦國的麻煩還會去找誰呢?

您好好想想,如果秦晉一旦發生戰事,秦國能打得過已經強大起來的晉國嗎。所以說幫助晉國覆滅鄭國對您沒半點好處,希望您認真考慮這件事!"

燭之武果然厲害,一番話挑動秦穆公的心事,秦穆公也覺得,自己對晉國幫助太大,如今不能再慣著他了。

於是,他就做出個尷尬的舉動,這個舉動與一代明君的身份太不相符,

晉國稱霸中原後秦國終於“紅眼”,於是,他就做出個尷尬的舉動

撤軍

即:出爾反爾。

答應跟晉國一起討伐鄭國,事到臨頭,又私下裡和鄭國簽訂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後,連個招呼都不打,很不地道的撤軍了。

話說秦穆公撤軍就撤軍,還派兵戍守鄭國幹嘛,真為了以後在東方的道路上多個旅店嗎?

不是,主要原因是:

秦國軍隊戍守鄭國,晉國再攻打鄭國,勢必要跟秦軍開戰,這就等於率先向秦國挑釁,秦國自然可以理直氣壯地攻打他了,也就是說,秦穆公派兵戍守鄭國,其實就是在向晉文公挑釁,言下意思很是明白:

咱倆的好日子到頭了。

晉文公對這一點當然心知肚明,但他又不願跟秦國開戰,所以手下以背盟為由,勸晉文公攻擊秦穆公時,晉文公拒絕了,說:

"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這次伐鄭之役就這麼無功而返,秦晉兩國就因為秦穆公這個尷尬的舉動出現裂痕,秦晉之好終成過去,從此後,關係越來越差,最終成不可調和的敵人了。

秦穆公有個發明,嬴政差點毀掉,幸虧沒成功,否則秦哪會統一天下

秦國的戰書只有三句話,晉人看後直接哀嘆:我們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