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唯獨此人每周可吃兩次肉,津貼是朱老總三倍,他是誰?

大家都知道,戰爭年代我軍的物質條件是很艱苦的。紅軍時期剛參軍的戰士多數沒有槍支,要靠自己從敵人手裡奪。抗戰時期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也是小米加步槍。

作戰方面條件如此艱苦,更別說生活了。可是抗戰時期在延安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很特殊,每星期可以吃兩次肉,津貼甚至是朱老總的三倍。這樣的待遇,當時在延安簡直找不出第二個來。

抗戰時,唯獨此人每週可吃兩次肉,津貼是朱老總三倍,他是誰?

此人究竟是誰呢?那就是冼星海。

在戰爭年代,冼星海是和聶耳一樣出名的音樂家。一個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一個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這兩首歌曲為鼓舞前線戰士的鬥志,以及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殊不知盛名之下,冼星海的經歷則是十分艱辛。

冼星海出生於澳門,祖籍是廣東,後來還曾到新加坡上過學。一般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經歷和華僑家庭十分相似,而冼星海則是一個例外,他是貧苦人家出身。

在隨母親到新加坡謀生的時候,冼星海在當地一家學校讀書。成績並不突出,可是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引起了一位老師的注意。在老師幫助下,冼星海加入了學校軍樂隊。

抗戰時,唯獨此人每週可吃兩次肉,津貼是朱老總三倍,他是誰?

老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歷史上為了孩子的教育,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那時候雖然家裡窮,可是冼星海的母親很有遠見,為了能讓冼星海接受更好的教育,幾年後又回到了廣州。

皇天不負苦心人,冼星海也沒有讓母親失望。

13歲的時候,冼星海考入了嶺南大學學習小提琴;21歲的時候考進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29歲的時候又考進了巴黎音樂學院。

歷史上,冼星海是該校第一名中國學生,也接受了不少歐洲音樂大師的指點。可是如此風光之下,冼星海的生活卻一直十分艱苦。

在國內讀書的時候,為了學費生活費和補貼家用,他每天都要擺地攤售賣一些書籍。在巴黎的時候,他靠在餐館跑堂、在理髮店做雜役等維持生活。

抗戰時,唯獨此人每週可吃兩次肉,津貼是朱老總三倍,他是誰?

為了表彰這位優秀的中國新生,當時巴黎音樂學院准許冼星海提出一個物質方面的條件,冼星海就說了兩個字,那就是飯票。

由此可見,冼星海求學路上是何其艱苦。更讓人佩服的是,留洋歸國後,明明可以享受優越的生活,可是冼星海卻捨棄這一切來到了延安。

當時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冼星海是音樂系主任。雖然根據地條件艱苦,可對於知識人才還是給以了特殊待遇。

舉個例子,抗戰時候,朱老總是八路軍總司令,可他一個月的生活津貼只有五塊錢。而在魯藝,助教一個月津貼6塊錢,教員則有12元。身為系主任,冼星海自然更高一級,一個月津貼15元。由於他身體不好,還破例一週可以吃兩次肉,當時在延安,這可是獨一份兒。

抗戰時,唯獨此人每週可吃兩次肉,津貼是朱老總三倍,他是誰?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當時八路軍對優秀人才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延安也成了當時無數進步青年心中的聖地。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冼星海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等優秀作品。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因為長期勞累,冼星海積勞成疾。在蘇聯期間,又因為蘇德戰爭的爆發供給困難,營養不良,1945年就英年早逝,當時他才4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