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後大灘百年民俗風情之壓粉、蒸饃、攤米花兒

烏蘭察布後大灘百年民俗風情之壓粉、蒸饃、攤米花兒

作者題記:從地理位置來講,山西雁北區民間通常把烏蘭察布北部一帶山野草地稱為:後大灘。遙想當年,這大片白雲深處的茫茫山野草地,曾是蒙古族察哈爾部逐水草遊牧修養生息的聖地。

大約在晚清時期,山西雁北地區的失地農民,相繼北出口外,在後大灘屯墾種植,此地逐漸形成蒙古族遊牧與漢族農耕融合並存的格局。民國年間,山西境內內擾外患,兵燹頻仍。為逃避戰亂,雁北地區流離失所的難民,紛紛亡命口外,於後大灘屯田養牧,繁衍孳息。於是乎昔日野鳥棲息的山間水畔,狐狼出沒的荒川絕地,次第嫋起縷縷炊煙……

烏蘭察布後大灘百年民俗風情之壓粉、蒸饃、攤米花兒

後大灘人將春節稱為:過大年。舊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一大早開始祭灶。灶臺上貼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擺設供品敬香畢,焚燒黃表。閤家分吃幾片麻糖,禁忌胡言妄語。臘月二十四開始掃除內煙塵積垢,粉涮牆壁。臘月二十五糊剪紙窗花,或拼對紅綠斗方。(民間忌諱二十六糊窗,孕婦有忌生六指的說法)其實,在後大灘民間,一過舊曆臘月二十三,在瑞雪紛飛,鞭炮聲碎中,喜慶的年味兒便愈來愈濃。常言說,女兒要花,小子要炮,老漢買頂新氈帽。又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從祭灶至除夕夜這段日子,閤家男女人等最為忙碌。壓粉蒸饃炸糕炸饊攤米麵花兒剁肉餡兒烙油餅捏餃子,家家開始貯存各色熟食……蓋因從初一至十五,半月間忌諱生米生面下鍋。

且說壓粉條,乃是一個技術活兒。因當年壓粉床是木製器具,和粉面時,先用開花滾水勾兌粉芡,礬與粉面對應比例調和適當,否則粉條出現斷頭,預示來年諸事不順。經驗純熟的老師傅壓制出粉條,絲絲不斷,預示來年好運綿長。主兒家皆大歡喜,盡情款待,自不待言。

烏蘭察布後大灘百年民俗風情之壓粉、蒸饃、攤米花兒

蒸饃也頗講究,多用上好精細的小麥麵粉,捏出各色造型美觀的花鳥魚形狀,且點上紅點兒,以示花鳥吉祥,連年有魚(餘)。

油炸饊子講究式樣精緻,口感香甜酥脆。一般與油炸麻燕兒或密餞雜餜兒等甜點麵食組成拼盤,招待拜年的尊貴客人。

攤米麵花兒,是當地一種特色煎餅。具體做法:用當年新鮮穀米碾成麵粉,和麵發酵後,添加小麥麵粉若干,放入小蘇打白糖加溫水攪成糊狀,然後均勻瀝入火鏊中。這種煎餅香甜可口,乃是當年後大灘人十分喜歡的特色綢年味食品。與蕎麥麵粉煎制的手抓餅相媲美。

當年,後大灘人家有大年初一閤家同吃羊肉餡水餃的習俗。各家精選上好的羊肉剉成肉餡兒,加入旱地蔥白細末,花椒粉姜粉鹽菜籽油(熟)適量。筆者幼少年時代品味母親做工精緻的純羊肉餡兒水餃,鮮香可口,風味獨特,堪稱當地一絕。在當今各類農副產品垃圾化時代,猶存一抹夢迴故土的鄉愁!(未完待續)

烏蘭察布後大灘百年民俗風情之壓粉、蒸饃、攤米花兒

【作者】北山愚公,生於饑荒年代,長於動盪歲月,一身閱盡憂患,半世難主沉浮。八歲啟蒙,方知加減乘除,十五畢業,未解幾何代數。識得三千餘方塊字,寫不了錦繡文章。承包五十畝田園地,道不盡辛酸淒涼。曾經擔任特約記者,採寫過幾則時事新聞,徒有虛名。習作過幾個短篇小說,不落俗套。爭名逐利我無緣,寵辱皆忘自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