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迎來新掌門人!青島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這樣說……

今年120週歲的北京大學

在昨天迎來新校長

原黨委書記郝平接任北大校長

大家可能不知道

這位新校長是咱青島人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北京大學新任校長郝平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官網)

北大新校長郝平簡歷

郝平,男,漢族,1959年9月生,山東青島人,1982年6月入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

1978年至1982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學生。

1982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校長辦公室等校機關工作。

1986年至1991年,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

1991年至1992年,美國東西方中心訪問學者。

1992年至1995年,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1995年至2001年,北京大學外事處處長、校長助理(1997.04)、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1998.09)、黨委常委(1999.02)(其間:1995-1999年在職攻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1年至2005年,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其間:2004-2005年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

2005年至2009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2009年,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

2016年12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北京大學西校門,新華網

其實新任校長郝平

不僅是咱青島老鄉

還是青島四十四中校友

2015年

母校建校五十週年之際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郝平

還為母校獻上了一篇文章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滑動查看內容)

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會期間,接到了我的母校——青島第四十四中學張青濤校長的電話,親切而熟悉的鄉音從話筒中傳來,才使我意識到,今年是母校——青島第四十四中學建校50週年。對於一所學校來說,五十年的歷史不算久長,即便是在青島市,擁有百年曆史的中學也有好幾所。但是在我們校友眼裡,四十四中是最美的,她給予我們的慈母般無私的關愛,時隔多年仍溫熱如昔。

母校的魅力首先在於她的艱苦創業精神。四十四中創建於1965年,物資匱乏、條件艱苦可想而知。而許多人也許不知道,這所學校是劈山而建的,是前輩們憑著一腔對教育的渴求與執著,從荒山野嶺中開鑿出了一方知識的綠茵。來到這樣一所學校執教的年輕老師們,也自然而然地秉承了這種艱苦奮鬥的品格。

當年來這裡教書的老師,大多是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工學院和曲阜師範學院等院校的畢業生,三十出頭,朝氣蓬勃,滿懷熱情。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的高中班主任宋偉和一些青年教師住在學校東南角一排低矮的平房裡,房間侷促傢俱簡陋自然不用說了,生火做飯洗衣晾曬都在家門口,批改作業備課加班也都擠在這十幾平方米的小平房裡。當時,全校只有兩部電話,一部在傳達室,一部在校長的辦公室。許多老師家在外地,與家人聯繫就靠傳達室那部電話,接電話的梁大爺是個大嗓門,哪位老師家裡來電話了,喊得整個校園都能聽得到。

老師們雖然生活清苦,但是,艱苦的環境並沒有影響他們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解惑,他們帶給我們的總是燦爛的笑容和親切真誠的關愛。

還記得1973年我進入四十四中學讀初中時,和街坊鄰里的小夥伴們一起歡天喜地的情景。那是一種簡單質樸的快樂。我們與母校“血濃於水”的深情,正緣於這是一所建立在鄰里百家中的“社區中學”。她既不靠山又不臨海,沒有漂亮的景觀。然而,植根於居民社區,服務於周邊百姓是她的鮮明特色。

四十四中被圍在一些國營企業和海軍家屬宿舍之中,學校的那座4層教學樓就成了這一帶靚麗的風景。和許多家庭一樣,我的兩個姐姐也在這所學校學習,潛移默化中,四十四中學已經成為了我心目中的嚮往和必然的選擇。雖然她不像青島一中、二中、九中和三十九中那樣赫赫有名,但當時的我們,沒人會過多地關注學校裡有多少位特級教師,沒人會擔憂進入這樣一所普通中學究竟能學到多少知識,更沒人會因為沒有進“名校”而苦惱。

那時大家的想法簡單而純樸,“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愛學習,在哪都一樣,更何況是在家門口的近水樓臺。

也許正因為四十四中學是這樣一所“社區中學”,來自同一片社區的同學們從小一起長大,彼此熟悉,很容易形成和睦互助的良好氛圍與友誼。四十四中學名副其實地承擔起了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的教育功能。讓這個社區的孩子們在實現受教育這個基本權利的同時,也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從初中到高中的五年時光,我除了每日三餐和睡覺在家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學校對於我們,不僅僅是一個上課學習的場所,還是我們共同的快樂家園。五年的歡笑與淚水、夢想與憧憬,編織出細密溫柔的回憶,至今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能讓我觸景生情。

每當回憶起母校,腦海裡最先浮現出的總是那些老師們。我時常有種衝動,想用“最可愛的人”來形容他們。因為年輕的他們,在四十四中這樣一所年輕的學校裡,無私而快樂地奉獻出了完整的青春,塑造了今天的學校和今天的我們。

當時,四十四中學是初中高中一貫制的學校。也就是說,許多老師是親眼看著我們從豆蔻年華走過花季雨季,走向十八歲的成熟與擔當。因為對自己學生的瞭解,因為熟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心理、情感上的變化,老師總會在適當的時候給我們恰到好處的指點和幫助,雖然都是平凡小事,但對一個人的成長,卻常常至關重要。

多年後同學聚會,大家的感慨常常是如果當時沒有某某老師的點撥,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有了一定成就的校友李永健每每回憶起老師送給他的一支筆和一個本子,總是記憶猶新。的確,歲月回首,我們都會看到校園裡那個青澀的自己,不遠處總有老師默默關愛的目光,像夜空中的星,像迷霧中的燈,撫平了在成長路上跌撞的淤青,托起了漸漸展翅的夢想。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後,師生們歡欣鼓舞。在王長佐校長的領導下,學校開始了高考的複習準備。當時沒有所謂課外補習班的概念,但我們在課餘任何時間,只要有問題想找老師請教,老師都會樂此不疲地給你解答,直到把問題講明白、講透徹、講放心為止。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如果有哪個學生說想要考大學,老師會比學生本人更熱情澎湃地鋪開教材,竭盡全力地給予輔導,師生連心,沒有比這更真切的了。老師們對學生的關心和耐心,真比我們的家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在學校裡的手把手教學,老師們還經常家訪,那不是形式主義的花哨套路,是實實在在的走家串戶。走到哪兒就交流到哪兒,有時趕上個飯點兒,就像“自家人”一樣,拉個小飯凳,和學生家長一起啃饅頭、吃鹹魚、就鹹菜。可以說,沒有一個學生是老師不瞭解的,沒有一個學生的家庭是老師不熟悉的,既然要“因材施教”,如果不清楚“材”之稟賦性情,如何能教之有方?老師給我們的教育,不是生硬的居高臨下的知識灌輸,而是親切感人的愛的教育。而我們這些學生,包括當時常常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學生,後來都成了老師的好朋友,“忘年交”。

就是這樣,四十四中的教師們,用串串腳印、不倦口舌、一腔誠意,只有付出、不求回報,踐行了中國教育者的大愛情懷。

四十四中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正是出於這種教育理念,學校從來都不是一個“唯有讀書高”的“應試培訓基地”,而是給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課程學音樂、美術、體育等等。我們每年都有盛大的文藝匯演,在音樂教師劉志芳的指導下,大家自己排練節目,從吹拉彈唱到話劇舞劇,一切都出自學生自己的靈感與想象力。教學樓前那個普普通通、水泥剝落的舞臺讓學生有機會展示天賦與才華。

我們學校的排球隊、籃球隊、田徑隊都是青島市最好的,由宋元桐老師帶領的、曲世榮為隊長的校男排還曾與國家青年女排打過對抗賽,而且場面非常激烈,勝負難分。我當時就為自己個子不夠高、跑得不夠快沒有能加入籃球隊和田徑隊而耿耿於懷,抱憾多年。每年的學校運動會都是一個熱鬧非凡的節日,運動員也好,拉拉隊也好,所有的人都樂於參與,樂在其中。記得一次運動會上,教導主任王洪順拿著相機給我們拍照,我們對著鏡頭興奮歡呼雀躍,只聽到相機 “咔嚓”、“咔嚓”的響——後來才知道,其實裡面並沒有膠捲。但這點美麗的遺憾成為大家每次聚會的快樂回憶。

這些充沛的體育鍛煉和藝術修養不僅沒有影響我們的學習成績,反而,激發了同學們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親身經歷讓我覺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絕不能只是一句空話,而要在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中紮根,要融入到一個學校的靈魂與風格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身心健全的未來接班人和建設者。

五十年來,母校默默地將成千上萬的畢業生送入了高等學府和各行各業。1977年,馬偉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著名的青島醫學院,成為四十四中校史中第一位考入大學的學生,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從1978年以後,許多同學從這裡考入了北大、中國科大、山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醫學院、山工、山師和曲師等等名校;還有的進入軍校學習。但無論同學們是否考上大學,還是從事哪種行業,只要相聚在一起,就是那樣的親切如初;只要談起母校,都會滔滔不絕,無不為之自豪驕傲。

雖然我們離開學校37年了,但心裡始終珍藏著老師的慈愛和音容笑貌。同學們如數家珍,一口氣能說出一連串校長、老師的名字:王長佐、宋偉、鮑瑞梅、曲連勳、於大鈞、王言吉、鍾玉麟、生顯訓、賈鴻基、林立、王常卿、賈淑珍、李長倫、孫春香、徐子傑和徐志超等等。雖然他們中有的已到耄耋之年,但我們腦海裡浮現的總是那些瀟灑講臺的記憶,還有教課時濃濃的煙臺口音。我們也沒有忘記那些已經逝世的老師們:劉樹莊、楊平官、張富治、宋之民、徐誠寬、劉可讀、楊廣哲……

時光飛逝,母校已度過了50個春秋,我們也一轉眼“奔六”。無論我們走得多遠,身上都有著抹不掉的母校印記;無論我們年長几何,身上總流淌著這所中學的“血液”和傳承著她所固有的“基因”。

兩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短文,緬懷劉樹莊書記,他在朦朧晨色中用掃帚打掃校園的“唰、唰、唰”之聲,刻骨銘心。這就是我們四十四中的人,這就是母校留給我們的回憶。

在我心中,四十四中就像一位五十而知天命的母親,深受同學們的愛戴。在我心中,四十四中有著獨特的魅力,是一座永遠的精神豐碑。“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裡聲。”我願用這片初心,用這份摯情,衷心祝福青島第四十四中學這所普普通通的學校,弘揚和延續其不凡的辦學傳統和精神魅力,繼續為莘莘學子譜寫如歌的青春。

(作者郝平,1978年高中畢業生,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

End

校長在咱青島時

高中是怎樣度過的

一起來聽聽

班主任怎麼說

↓↓

在青島44中度過中學生活

“郝平從小就跟別的學生不一樣,熱心腸、領導能力強,算是我們班級的副班主任。”今年76歲的宋偉是郝平的高中班主任,談起自己的這名“得意門生”,宋偉的語氣裡滿是驕傲。

1973年,家住國棉六廠宿舍的郝平,升入了與自己家一牆之隔的第四十四中學讀書,3年後,直升四十四中的高中部,在宋偉的班級裡度過了兩年的高中時光。

“在高中時期,他就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導力。”宋偉說當時很多學生還處於不敢說話的階段,但是郝平卻敢於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當時我就格外留意這個孩子,覺得他不簡單。”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正因為如此,後來在郝平決定人生方向的時候,宋偉也起到了關鍵作用。“郝平的媽媽在國棉六廠上班,高考前正值郝平媽媽快要退休的時候,郝平可以接班。他媽媽不同意郝平參加高考,因為在當時的年代,有工人這個鐵飯碗是很令人羨慕的。”但是在宋偉看來,郝平當工人太可惜了,“於是,我專門去郝平家裡做他父母的工作,希望他們支持郝平讀大學,沒想到這孩子果然沒令人失望。”

等到郝平考取北京大學,甚至工作了之後,他都一直跟宋偉保持聯繫。“我每一年生日,只要他有空都會來看我,過年過節也一直沒斷了聯繫。”在採訪中,宋老師反覆提及自己的60歲生日,那是她做老師這麼多年最榮耀的一刻。當時,工作忙碌的郝平專門從北京飛回青島,帶著一群同學朋友,到黃海飯店給老師祝壽。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2005年,青島四十四中40年校慶,郝平也是專門趕來參加。“在校友發言裡,他不僅感謝學校、老師,甚至還提到了當年看門的老師傅,讓人特別感動。

”在原青島四十四中校長馬鵬業的印象中,榮譽校友郝平特別平易近人。2011年,青島四十四中原校長劉樹莊去世時,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郝平還專門寫了2000多字的文章,緬懷在劉校長庇佑下,他在青島度過的中學時光。

北大歷史上還有一位青島籍校長

其實在北大120年曆史上

還有一位青島籍校長

北京大學第8任校長柯劭愍

是青島膠州人

↓↓

北京大學第8任校長柯劭愍

北大迎来新掌门人!青岛人郝平接棒,他44中的班主任这样说……

北大官網顯示:其字鳳孫,山東膠州人。清光緒進士。1910年9月至1911年11月署理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綜合百度百科顯示:柯劭愍(柯劭忞),字仲勉,又作鳳孫、鳳蓀、鳳笙、奉生等,號蓼園,室名歲寒閣,山東膠州市膠城鎮東關姜行街人。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曾任輔仁大學(北京)董事會董事。1910年9月—1911年11月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相當於現在北京大學校長)。

而在北大歷史上,加上郝平和柯劭愍,共有山東籍校長3位,剛卸任校長的林建華是山東高密人。

四十四中的朋友在哪裡?

還不趕緊為校友打c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