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萬失能老人渴望專業護理服務,滿足養老剛需亟待整合資源

9月20日,2018首屆江蘇省老年護理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省老齡產業協會老年護理專業委員會同時宣告成立。隨著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加,現有衛生和社會照護系統受到嚴峻挑戰。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有尊嚴地生活,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本次論壇全面剖析老年護理行業發展現狀,為全省175萬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尋求最佳方案。


175萬失能老人渴望專業護理服務,滿足養老剛需亟待整合資源


省民政廳副廳長沙維偉介紹,截至去年底,全省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56萬,佔總人口的22.51%。老年人口中10%屬於失能半失能老人,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成為這一龐大群體養老“剛需”。

目前,我省及13個設區市均出臺支持醫養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或實施細則。在需求和政策雙重刺激下,全省已建成護理型養老床位16萬張,老年護理院135家,為全國最多。此外,全省還有474家護理型養老機構,2萬多家與醫療護理相關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

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每個設區市至少建1-2所安寧療護中心或有安寧療護功能的醫療機構,每個縣(市、區)建有1所以上護理院或康復醫院,全省老年護理院達到200所以上,護理型床位佔養老床位比例達50%以上。

“養老服務行業急需進行精細化分工,為有護理需求老人提供更專業的醫療、康復、養護照顧服務。”沙維偉表示,養老護理行業發展方向是品牌化、連鎖化、專業化。以市場化運營的朗詩常青藤養老為例,其推廣的“就近養老”,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在5年內得以迅速複製。目前該模式已進入南京、蘇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逐步實現規模化、連鎖化戰略佈局。政府和市場都在尋求適合國情的醫養護理方案,為老年人提供全週期、全方位健康服務。

當前,江蘇養老護理行業發展整體位列全國前列,多元力量開始紛紛進入。河海大學教授黃健元通過樣本調查發現,不僅傳統養老院已廣泛涉足專業護理,民營醫院也開始轉向這一領域。他觀察的常州兩家民營醫院轉型就很成功,專業醫院提供養老護理服務,首先在醫療資源上有了質的提升,比如鼻飼、血透、氣管切開等醫療技術可直接為養老服務。

“需要這些服務的重度失能老人,在三甲醫院一天可能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但在護理院,也許只要幾百元。”黃健元認為,護理院的大量湧現,填補醫療和養老之間的空白地帶,緩解大醫院“一床難求”現狀,為整個社會節約醫院資源和醫保資金。

不過,養老護理行業要想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省級機關醫院院長許家仁呼籲,應建立全省統一的養老護理機構信息平臺。“當前的衛生系統信息平臺建設已經走了彎路,導致管理成本高、資源浪費和服務能力滯後。護理院方興未艾,當前最大成本是人力和管理成本。如果民政、衛計和社保部門能聯合開發省級層面養老護理信息平臺,就能減少護理機構信息化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推動建成全省醫養聯合體。”

養老護理服務是否專業,主要看護理員隊伍。數據顯示,全省養老機構專業護理人才目前有3萬人。到2030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比例將超30%,養老服務崗位將達80萬個以上。可以預期,專業護理人才缺口在未來幾年內會越來越大。

許家仁認為,應在薪酬上體現護理員的職業價值,“在我們護理院,護理員薪資可能比護士還高,因為他們付出更多,精神壓力更大。”

當前除了護理人才短缺、護理機構數量不足外,還有高齡失能老人支付能力不夠的掣肘。黃健元建議,儘快建立省級層面的護理保險制度。目前省內已有蘇州、南通和徐州市區開展養老護理保險試點,但其本質上還是護理補貼,且三地補貼範圍、標準也不一樣。蘇州標準為入住護理院的老人每人每天補貼83元,重度失能老人再加26元;徐州標準是市區重度失能老人每人每天補貼48元。

黃健元認為,鑑於當前老人傳統觀念、消費意識和經濟實力等客觀現實,養老護理市場雖然巨大,但實際消費和支付能力還有待開發。只有建立起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護理保險等多元支付體系,整合老人、家庭、政府、社會多方力量,養老“剛需”才能得到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