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发庆: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 23岁已拿4个冠军

《球报》独家报道:

赵发庆,1964年1月3日出生于大连,前著名国脚,现为足球教练。1982年底,赵发庆进入了辽宁省队,开始了自己足球生涯中辉煌的第一步,后来作为队长带领辽足获得十年冠,并率队首夺亚俱杯冠军。《球报》继续为您追踪老辽足十连冠成员的近况,本期为您带来赵发庆的独家专访。在采访赵发庆的过程中,无论是谈及工作还是生活,话题永远离不开足球,赵导已将足球融进自己的骨髓。

专访赵发庆: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 23岁已拿4个冠军

球报:辽沈球迷非常关心老辽足球员的近况,赵导您最近在忙什么?赵发庆:年初在中甲的呼和浩特队执教,中期球队的领队、教练全部进行了更换。之前呼和浩特队内有一些困难,中期体育局接手队伍。联赛进行中,把领队、教练都换了,这在中国足坛也算是一件新鲜事。球报:赵导带队经历了今年的中甲联赛,怎么看今年中甲的形势?赵发庆:今年中甲的形势比较混乱,无论是冲超还是保级。冲超球队现在是40多分,保级球队也有20多分。从现在来看,今年中甲保级还得需要30多分,比以往可能要高一些。以前中甲财力好一些的俱乐部可以引进3名外援,那么实力会更强大。今年中甲的规则跟往年不一样,只允许上2个外援。相对而言,这对小俱乐部球队会有利一些。球报:如果跟赵导踢球的年代相比,目前的中超、中甲联赛大概是一个什么水平?赵发庆:我那时候踢球还是甲A、甲B时代,现在中国职业联赛的激烈程度要比以前要强,但是技术含量不如以前。

专访赵发庆: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 23岁已拿4个冠军

中甲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打外援,各队就是比拼外援的实力。现在中超的整体水平是提高了,但主要原因是引进了高水平外援。现在中超有了高水平外援,关键是国内球员怎么去跟高水平外援去学,这个问题很关键。现在踢比赛,拿球就给外援,让他们去处理。一到国家队比赛,你还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球报:现在中国球员的整体水平,是不是也跟老辽足也相差了一大截?赵发庆:这个不太好比较,因为年代不同。我们现在看世界杯啊,欧冠啊,五大联赛啊等等,有很多的球星,以前也有很多著名的球星。生在不同的年代不一样,所以不太好比较。球报:目前辽沈足球、大连足球的成绩和水平与老辽足、老万达相比差距明显,赵导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赵发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选择上哪去选?以前街边到处是踢球的孩子,现在呢?没有人踢球,还选什么球员啊?!现在是找不到人踢球啊,要是现在所有的孩子从心里喜欢足球,喜欢踢的话,那情况肯定不一样啊。大连的孩子对足球的认知要比其他城市的孩子要很多,身体上也有优势,但现在没有踢球的,包括辽宁其他城市也是一样,现在踢球的孩子很少。球报:中国职业联赛已经开展了20多年,球员的收入比您踢球的时代好了太多,为什么踢球的人反而少了呢?赵发庆:现在每家都一个孩子,就拿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校园足球为例,除非家庭有特殊情况,更大多数家庭都不愿意让孩子踢球。

专访赵发庆: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 23岁已拿4个冠军

就像孩子到了中学以后,很多人都不踢了。从以前的甲A、赵发庆:现在每家都一个孩子,就拿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校园足球为例,除非家庭有特殊情况,更大多数家庭都不愿意让孩子踢球。就像孩子到了中学以后,很多人都不踢了。从以前的甲A、甲B联赛来看,全国各地都到辽宁来选材,全国各地都有辽宁籍的球员,而且每个队辽宁籍球员都很多,他们也不可或缺。现在你再看……球报:中国踢球孩子少,这种情况短时间内会有改变吗?赵发庆:肯定会有变化的,现在国家也特别重视足球,对青少年足球的投入力度也很大。球报:教练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吧?赵发庆:从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水平等各方面来讲,一部分基层教练以前对足球也没有什么研究,带孩子能带出高水平吗?教练员最起码得踢过职业联赛,这才是教出好苗子的前提。球报:赵导怎么看中国足协制定的U23政策?赵发庆:作为教练员的角度来讲,都喜欢年轻球员。如果年轻球员的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教练员不可能不用你。现在制定的U23政策,基本上都是凑数。像我们老辽足10连冠的时候,我在20岁的时候拿了第一个全国冠军,到了23岁的时候我已经拿了4个全国冠军了,比我小一点的球员也拿了2-3个冠军。现在的年轻球员还需要政策去保护才能上场比赛,而且上场能真正得到锻炼吗?现在很多年轻球员去了豪门球队,但是得到的锻炼机会很少,年轻球员就应该多打比赛去提高。虽然你到了一支很好的球队,但是你比赛的机会很少,上场就是走过场,你能学到什么呢?19岁、20岁的球员还不如到低级别联赛能打上比赛。实际上现在中乙的水平并不低,中超、中甲是有外援的,还不如到中乙去锻炼,何必在中超首发又被换下来,这是得不到提高的。球报:赵导分析一下U23政策对年轻球员有多大的帮助?赵发庆:作为教练员来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现在中国足协制定了U23政策后,每支球队都必须得有U23球员。如果年轻球员上进心强、自律性强,那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政策给他们这个条件在中超打上比赛,在中超赛场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这个年轻球员上进心不强,但待遇却提高了,他可能没有什么积极性了,因为钱已经足够多了。而且,年轻人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在得到一个好的引导。球报:除了U23政策之外,赵导觉得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年轻球员呢?赵发庆:很多年之前(2015年之前)中乙联赛也是有年龄限制,超过25岁的球员不得超过5个人,其余都是年轻球员。其实按照我的看法,这种政策倒是很好的。现在中乙联赛的水平真不低,现在各个球队对中乙联赛也特别重视,到中乙多打比赛还是很好的。现在U23球员个别的还可以,现在很多人都还打不上比赛。球报:刚刚结束的亚运会男足比赛,U23国家队小组赛3战全胜,淘汰赛第一轮就被沙特淘汰了,这种情况正常吗?赵发庆:还是水平不够,跟对手比还是水平问题。

专访赵发庆:中国踢球的孩子太少 23岁已拿4个冠军

球报:像韦世豪、邓涵文、黄紫昌这样的球员能在中超打上比赛了,为什么还会输给沙特U21呢?赵发庆:像你说的这几个球员,在国内还有几个呢?这个年龄段有多少个这样的球员呢?像我们那个年代,国青队选的队员都是在队中能打上主力的,19、20岁都能在一线队站稳脚跟的。这能一样吗赵发庆:像你说的这几个球员,在国内还有几个呢?这个年龄段有多少个这样的球员呢?像我们那个年代,国青队选的队员都是在队中能打上主力的,19、20岁都能在一线队站稳脚跟的。这能一样吗?现在这些球员还得需要政策去保护。23岁其实已经不小了,打个比方,这个年龄段的球员已经成熟可以摘果实了,在哪个球队也是成年球员了。如果这个球员有潜力,哪个教练会不用啊。球报:辽足去年降级到中甲,今年回到中超也没了希望,赵导怎么看辽足的未来?赵发庆:从现在大环境上看,北方在经济方面差一些。外援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孩子。如果本土球员水平还可以,来了几个外援之后,球队整体实力能很快提高。以前像大连、沈阳后备力量一茬接着一茬,辽足可以靠卖队员去养活球队,卖人也不在乎,因为有球员啊,我有底蕴啊。现在你想卖都没法卖,因为没有人了,根本也没有培养出人。球报:现在中超的外援名额是注册4人上场3人,未来中超外援名额还可能被削减,赵导怎么看到这个问题?赵发庆:从市场发展来看,少一个外援就会给国内球员多一人上场的机会,多一个锻炼的机会。但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见得外援少就对中国足球发展有利,关键看结果。国内球员上场人数更多,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外援少了,也会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球报:国足马上要在阿联酋打亚洲杯了,包括马上要征战2020年世预赛,您怎么看国家队的前景?赵发庆:还是说刚刚结束的亚运会吧,你用U23球员打比赛去锻炼年轻人是可以的。亚运会有超龄球员名额,你把国内24岁、25岁的球员都招去啊,把国内最好的球员组织起来去打比赛锻炼。因为不能用纯U23球员,因为国内没有这么多好的U23球员,超了一岁、两岁好球员就不行了?实际上这种比赛去锻炼,得到的收获会更大一些。球报:赵导对中国足球的未来有哪些期待?赵发庆:这个问题说不好,但我觉得还是首先做好自己,无论以后带什么级别球队,尽自己的全力做事。球报:刚才谈了很多现在的比赛和球员,那么赵导和以前老辽足的队友联系多吗?赵发庆:还可以,我们会经常进行电话交流和沟通,不过聚会之内的就比较少了,因为大家都比较忙。如果带队打比赛或者去外地相互碰面,不管在哪个城市,我们都会在一起聚一聚。球报:赵导刚刚离开呼和浩特队,未来有哪些打算?赵发庆: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看看。像我们这一代老教练找个新工作并不难,关键看这个岗位适不适合自己。我们这一代教练都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做事,得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球队。

球报记者(丁旭)

《球报》独家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