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脫貧路上「夫妻檔」

一對貧困夫妻,丈夫身患尿毒症,妻子將自己的一個腎捐給了丈夫,生命獲重生後的丈夫創辦了家庭農場。依靠扶貧政策支持,夫妻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家庭農場還帶動村裡10多戶貧困戶就近就業。這對夫妻就是樅陽縣藕山鎮白蕩湖村民施祥龍和唐傳雲。

10月12日,記者來到施祥龍的家庭農場,看到施祥龍正在稻田裡察看長勢,唐傳雲則在田埂上收割黃豆。

今年51歲的施祥龍早些年就是村裡的能人,他在家種地兼跑運輸,妻子照顧家庭兼管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其樂融融。然而,11年前,施祥龍因為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尿毒症,四處求醫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醫生告訴唐傳雲,想要保命,必須做腎移植手術,但要找到腎源很難。

“家中的頂樑柱不能倒,他倒下了,這個家就散了。 ”唐傳雲決定用自己的腎挽救丈夫的生命。在檢查完血型後,又做了腎功能檢查,醫生告訴她配對結果較好,希望很大。她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丈夫和家人後,卻遭到了大家一致反對。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後,唐傳雲帶著施祥龍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經過精心檢查和準備,兩人的腎臟移植手術十分成功。但家中也因此欠下十幾萬元外債,施祥龍手術後每個月吃藥還需要花費七八千元。

“2014年,我家被確認為貧困戶,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原來一年10萬餘元的醫藥費,現在每年只要自掏1萬多元,大大減輕了負擔。 ”施祥龍說,扶貧政策很好,但貧困戶不能什麼都依靠政府,他立志要脫貧。

2016年,他從村裡流轉215畝田地種植水稻,創辦了家庭農場。當年種稻收益並不高,僅能維持正常開銷。 2017年底,他嘗試稻蝦混養、循環養殖降低生產成本,今年又承包100畝地,一邊摸索一邊學習,起早貪黑開始養殖龍蝦。

今年5月起,施祥龍家庭農場每天銷售成蝦150公斤以上,日均銷售額達到6000餘元。龍蝦豐產後,嚐到甜頭的他又繼續學習種植新品種——無公害長粒香水稻,繼續採取循環養殖模式,在稻田內養殖50只家鴨,幫助稻田除蟲,既省去了人工除蟲的成本,又不需施用農藥。

施祥龍算起他的脫貧賬:今年龍蝦收益30多萬元,加上種植的綠色生態水稻收益,年底家裡就能脫貧了。如今,施祥龍家庭農場帶動了附近12戶貧困戶就近就業,按照工作小時付給工資,農場務工人員年工資收入1萬至1.5萬元。施祥龍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探索的養殖技術傳授給前來“取經”的貧困戶,希望大家一起早日脫貧。(記者 林春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