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文:道长

方便请加关注

曾经在我快要临近高考时,高中历史老师曾对我们的一段话,让我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他告诉我们说:“无论去了哪所大学,还请努力成为那一所学校里最优秀的那一个人或者那一部分人。”

当时也许只是听听而已,直到自己真的上了大学,自己经历过一些事情或者观察到了一些景象后,反过来品味这段话时,才突然间明白这段话背后的深刻含义。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那时的自己在参加学校独有的入学教育月活动中,释放出了自己积压已久的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从一个打小不敢上台,上台就轻易面红耳赤的人,变成了一个热爱上台分享的人。

也正是由于这种心态的转变,于是乎,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缺口,把自己过去两年多来所读的书籍,通过上台分享都给表达了出来。所以当次数多了之后,我就似乎成了大众眼中少有的读书人,所以此后关于读书这一模块,仿佛我就建立起了自品牌

只要与之相关的活动形式形式,似乎都少不了自己的身影,举办方也都似乎会想到自己,而且这种状况,只要伴随着自己的持续坚持,就会只多不少。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所以这对我自己而言,不仅让自己过去的努力发挥出了价值,也让自己真切感受了历史老师那句话背后深刻的含义,就是任何组织或者系统都存在头部效应

头部效应,是古典先生的书《跃迁:如何成为一个高手》里面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说:在某一领域里面,不仅能够发挥出优势,最关键的是能够持续性的创造高价值

比方说,我之前提到的阅读,首先在这一领域里面,周边环境不仅有学校每周一要举办的读书沙龙活动,还有周边同学的真切需要,所以它是一个高价值区间,而对于我自己而言,个人优势是两年多长期阅读经典书籍的积累,所以我阴差阳错的就发挥出了自己所处学校,这一组织里面的头部效应

头部效应之所以出现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这个世界是高度不平均的

。举个例子而言,比方说:中国赫赫有名的衡水中学。这所学校,赞扬者有之,批判者有之,这些,我们先不去谈论。

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是什么呢?是衡水中学出现了头部效应。当他以不可抵挡的势能崛起时,虽然也就意味着它将破坏当地农村的教育生态,但它却可能以极低的成本,吸纳了社会各界资源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好的老师,好的学生,都会源源不断的从周边学校中流向衡水,与之相应而来的是政府的教育资助和优良政策,当地企业经济的依赖,各大高校的招生名额的优惠等等,而这些资源的到来,又会进一步推动好老师和好学生的流入。

可以说衡水中学的头部效应,致使其气势越来越磅礴,规模越来越壮大,几乎以“无敌”的姿势横扫中学教育界,虽然有人批评之,但头部效应已经发挥出来,气候也早已成形,所以骂是骂不倒的,除非整个高考体制改革,或许才会出现不一样的景象。

所以无论是从个人而言,还是从一个组织来看,背后实际上都体现出了,头部效应这一伟大道理。但是,古典先生认为在理解这一道理时,我们也得注意几点误区,和坚持几点原则,否则我们还是对头部效应理解的不够彻底。

先来聊聊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

。什么意思呢?就是比方说我很会写作,写得也很不赖,所以自认为自己在自媒体时代,也会玩得特别的顺手。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但实际上,如果你没玩过自媒体,根本不懂这个场景里的游戏规则,那么,这项所谓的优势,可能根本发挥不出来。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没做过,就根本无法验证。

第二个误区,就是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

。我们可能常常会以为自己的优势会一直保持不变,但往往由于时空属性的变换,我们个人优势也随之而变了。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劣势未必是将来的劣势。举个例子而言,那天听一个企业家做分享,他提到自己的故事说:原来自己小时候是个结巴,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但他现在却由于各种机缘努力之下,成为了一位演讲大师,朗诵大师,这就是优势的变迁

第三个误区,就是着急入场,却不思考自己的优势。比方说,别人告诉你,干销售好啊,自己两三下,就赚了很多钱。还有的会跟你说,学编程好啊,未来就能赶上人工智能的时代了等等。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好像很多时候,我们会不断的自我焦虑,好像自己不赶潮流,就会失败一样,这里做一下,那里也来一下,就是不去好好思考,我真的能做吗?

第四个误区,就是关注不属于自己的机会,眼高手低。比方说:去年区块链一词特别火,随便走到马路上都似乎能听到行人嘴里的谈资就是币圈里的活。

但可以想象一下,这真的是属于自己的机会吗?我现在有能力去验证吗?还是只是在听别人忽悠的基础上,自己再去忽悠身边的人?

这是在认清头部效应时,需要极为特别注意的四个误区。那么,既然可能出现误区呢?那我用什么方法避免呢?古典先生,在书中也给我们开出了三个良方,这三个良方几乎可以成为,我们在决定是否要做某件事之前可参考的三个标准。

高手的“头部效应”是啥?

第一个良方,就是从价值出发,而非从优势出发。这乍一听,其实比较奇怪。因为一般人看的书或者说本身固有的思路,就是优势理论。一切从优势出发,为什么他要说从价值出发呢?

举个例子而言,我的优势可能在深度阅读和持续写作上,之前在写作时,完全从个人优势出发,我想把自己看到的经典好书都表达出来,可发表在微信公众号时,周边朋友却少有人读,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表达的不好?理解的不彻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