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時間是不是丟在水裡的珍珠,等丟完了,一池子的光芒在提醒著,要過年了。好吧,這日子,又到了2017年的下半年了,一直在荒廢時間的小編髮現這一年又要過去了。於此同時,上躥下跳致力於跳槽的小編不得不哀嘆,又到了國考的時候了。這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國考考完了省考,省考考完了地方考,小半年就在考試中度過了,報名費丟了一百又一百,都沒濺起什麼水花,怎麼不叫小編唉聲嘆氣。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小編雖然要在前面這麼一頓吐槽,還是要幹正事的,今天,就趁著國考報名的最後兩天時間,來八一八這從古至今的科舉考試吧。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科舉考試,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大概意思就是,分科考試,中央取士,其實和如今的省考國考各種考,怎麼都覺得差不多。這一項考試政策可是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的,大概是605年,而最後一科是清朝的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這其中,科舉的正式生命是1300年吶。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隋朝以前,朝廷取士的方式是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九品中正制是什麼意思呢?這可是造就了上品無寒門,下品五世族的現象,魏晉風度才能這麼猖狂。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選擇官員任中正一職,由中正來考察州郡內的人士,將這些候選人評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

這麼說來,大家就明白了。出身寒門的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比如三國裡面的,一些人才的突出,不是舉孝廉,就是需要別人的薦書。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後來了,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不過唐代的取士,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需要名士的推薦。科舉的真正形式的完善還是在唐朝,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時候。武則天創始了殿試和武舉,讓皇帝變成了最後一個把關的人選,一定程度上篩選了一些以錢財打通考試的人。這是女皇武則天的一項重要的舉措。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到了宋朝,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分為三個等級,又三等進士的考試,一等進士及第,二等進士出身,三等同進士出身,三個等級,一級由州舉行的取解士,二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最後一次自然是天子把關的殿試了。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宋朝對科舉的改革頗多,一些防止徇私的做法,比如糊名和譽錄。哈哈,是不是很眼熟,大家參加的高考不是也要將考生的名字裝訂起來,以免閱卷老師看到了。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明時代,科舉考試的形式不僅細緻還多樣化,科舉方式的嚴密也是空前絕後。在如今的各種穿越小說裡面,科舉考試的形式大多是明清時代的痕跡和借鑑。明代的科舉包括鄉試,會試和殿試,而每一個考試資格的獲得,都是及其艱難的。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古言小說中的連中三元,說的就鄉試中第一名,解元,會試中一名,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從來都是佳話,而明代連中三元之人,只有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

大家從語文課本中看到的被批判得口水橫流的八股文,就是出自明朝。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到了清朝,大家也能想象得到,清朝實行的是民族歧視政策。雍正前期採用滿漢分兩榜,以後倒是改為滿漢同試。只不過,到了清代,科舉發展已經沒落了,而科舉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在這1300年中,大家知道科舉狀元誕生最多的是那兩個省嗎?是江蘇省和浙江省,江浙一帶,確實文氣很重。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前幾年,網上沸沸揚揚的出現了"寒門難出貴子"的論道,小編作為底層階級,也沒辦法給與置評。然而,幾千年的科舉考試卻是試圖在打破這樣的禁錮,也有不少讀書人脫穎而出,中國古代的傑出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們,幾乎都是科舉考試產生的,比如文天祥是南宋的一名狀元,祖輩都是長期居於社會底層。科舉考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寒門子弟的際遇。自然,也產生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論調。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其實現在看來,科舉考試無疑是當時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式了,在階級固化的情況下,成為寒門弟子上升的唯一通道。小編想起了現代的高考,其實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科舉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就好像高考也沒有什麼問題一樣,只不過在於時代形式的問題,如果人生對其他路途的觸摸更多,一次考試其實還真算不得什麼了。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小編腦洞打開,映射一下,大家從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再幾年大學的情況下走過來,怕是也只走完了一個省試,參加國考省考什麼的,你才有去有關部門任職的資格啊。

借國考的東風,說說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寒門學子走過的獨木橋

哦,小編還是掙扎的去報名了。看到圖了嗎?小編怕是要成為這烏壓壓的大軍中的一員了,捂著心口問,何時能上岸?

也不知道還要考幾年,我我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