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打窝是钓鱼时渔获的必要保障之一,打窝了不一定有好的渔获,但是不打窝鱼窝肯定是不咋样的,所以打窝对我们每一个钓鱼人而言,不仅是必要环节,还得是苦练的基本功,但是秋季作钓时,经常会遇见一些让人比较郁闷的事情,比如明明是看着鱼花鱼泡的动静,在这附近打窝肯定是错不了,可是打下去了不仅没有聚鱼,反而鱼全跑了,鱼花鱼泡统统都没有了;又比如打窝后明明窝底有鱼,但是死活没有口,又是什么情况呢?再比如,窝子打了,鱼也来了,没多会鱼就散了,又该怎么处理呢?且容咱们一一分析之后,好好讨论一二。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一种,看准鱼星鱼花,打窝后反而没动静了

打窝的目的就是聚鱼,野钓时因为水域环境一般都不会有人投放饵料,所以野外水域的鱼群理论上不怎么挑嘴的,基本上味型不太离谱的饵料都有很好的聚鱼诱鱼效果,唯独两种情况例外,第一种是打窝动静太大,饵团太大,抛到水中动静特别大,而且还是连续投料,基本上把鱼群都惊吓跑了;第二种则是窝料太香、太腥、太浓,最常见的就是小药和药酒的比例按照钓黑坑的配方来配,但是在野钓的时候,野钓水域的鱼群完全不吃这一套,闻到味道后反而死窝了。那么第一种情况,打窝一定是要动作轻,打窝打重窝是指在长期守钓的情况下才会打重窝,正常情况下我们打窝动作和续窝的时机是有讲究的。第二种,野钓窝料不宜浓、不宜腥,尽可能贴近本味,可添加药酒,但是小药则能不添加就不添加,避免因香浓导致死窝。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二种,打窝后鱼也聚了,但是死活没啥口,其实这也是打窝后比较常见的情况之一,原因说多也多,但是提炼一下无非就那么几种情况: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一类,淤泥层太厚太软,饵料基本上都陷入泥浆里,加之鱼群进窝后四处翻滚找食,导致水底浑浊,鱼群即找不到食,光闻着味了,自然不会开口;处理意见,可在出现无口或者口慢的时候仔细观察水面动静,如果水底明显淤泥层翻涌,则说明符合这种猜测,可以考虑是否略钓离底,多逗引鱼群进食。

第二类,天气闷热、天气寒冷,钓点前一夜刮大风了,这类比较极端的天气都容易导致水中含氧量发生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鱼群错层,底层无鱼,鱼层都乱了自然没什么鱼口;解决方法,重新找鱼层。

第三类,窝料太腥太浓或者饵不对鱼,一般窝料太浓太腥,自然水域中的鱼都会抱很大的警惕性,会反复试探后才会开口,如遇到这种情况在确定不是小鱼闹窝的前提下,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点漂就说明饵料的味型问题;如果不是则有可能饵料不对味,比如打的窝料鲤鱼饵,却无意间把鲫鱼群吸引过来了,饵料不对味自然有鱼游曳而无鱼开口。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四类,窝料中的颗粒物太多,沉底雾化后鱼群都在吞食窝料,吃饱了,这种情况几乎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少钓友更改配方,认为颗粒物越多越容易留鱼聚鱼,结果颗粒物太多,鱼群光吃窝料自然就能吃饱,自然不可能开口吃钓饵。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五类,滑鱼逗窝,一般野外水域中,体型稍大一些的鱼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滑口鱼,应对垂钓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会反复,不停的反复逗窝,一般在确定不是小鱼闹窝的前提,基本上都可以认定为滑鱼逗窝,除了钓钝、钓跑铅,没啥更好的办法,滑鱼有自己固定的游曳场所,一般要么你走,要么把滑鱼钓起来。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三种,聚鱼后没多会就停口了,再打窝又能聚鱼,但是没多会又没口了;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称为散窝,意思就是鱼窝因为某种原因散掉了,而散窝的情况也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打窝前没有精准找底,窝料打到坡上了,水底一般都不会是平整的,找底时没有探查周围地形,随便找了个坡状的水底就开始打窝,饵料进水后只有很少的一点点留存在钓点,大部分都随着坡度滑到水底了,自然不怎么能留鱼。处理意见,重新找底,找到实底。

野钓时,瞅准鱼花打的窝,打窝后反而没有鱼了是什么情况

第二种,起鱼动静太大,比如用硬竿飞鱼,导致窝点的鱼群被惊吓走了。不少钓黑坑的钓友转去野钓时,因为钓具和钓鱼的习惯没有转换,喜欢飞鱼,结果动静太大了,导致进窝的鱼群全被吓走了。

第三种,窝料味型不持久,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般多发生在自制窝料的时候,浸泡时间不够,药酒数量不足,导致饵料进水后没多久味道就消散了,导致鱼群诱来之后,没多久吃不到喜欢的味型饵料自然就散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