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杨利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杨利伟,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具体来讲就是过了“三关”。

航天英雄杨利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一是知识关。杨利伟至今记得所在的飞行部队师长为他送行时说的话:"利伟,到那儿好好干。别的我都不担心,你飞了10年,操作没问题,你遇到最大挑战可能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果然如此,杨利伟后来回忆说:"当时对师长这段话的认识还不深,因为根据这么多年的飞行经历,我以为只是训练会比飞行员跟多一些。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才发现,在基础理论上需要下很大功夫。"要学的课程涉及三十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要难上几十倍。"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杨利伟说。有些战友在这方面明显比他强。那怎么办呢?他的方法很简单:废寝忘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刚刚成为航天员的前两年,他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针对自己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在电话中当陪练。这样一来,英语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而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全优。

航天英雄杨利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二是体能关。太空旅行对人体的体能要求很高,尤其是耐力。杨利伟虽然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长跑不行。杨利伟回忆说:"记得原来在飞行学校的时候,所有的体能项目考试都是优秀,唯独长跑需要'公关'。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我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就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优秀。

航天英雄杨利伟,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三是航天环境适应关。这是航天员训练中最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当离心机加速旋转时,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凸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大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的重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用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下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当然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爱动脑筋,琢磨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的的严格训练变得简单起来。如在飞船模拟器的训练中,为了取得最理想的成绩,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结构拍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张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这样一来,他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店门的位置都清清楚楚印在脑海里;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他马上可以想到他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手册他都能背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他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标准!类似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但杨利伟就是凭着这种敢于挑战困难、不断钻研的精神,在一批优秀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