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概況

福清市是福州市轄的一個縣級市,福清簡稱"融",雅稱玉融,名取自山自永福裡,"水自清源裡,來會於治所"一語中的"永福" 、"清源"二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地處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和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南翼,福清素有"文獻名邦"之稱譽。

截至2009年,福清市共有通過新辦法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22家,企業技術中心21個;上市企業17家;中國名牌產品、馳名商標8項,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107項。

福清市2010年12月31日公安部門登記戶籍總人口為1275016人,同2000年12月31日公安部門登記戶籍總人口的119577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9246人,增長6.22%。

自然地理

福清市

福建省福清市概況

前身為福清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地理座標為北緯25°18′-25°52′,東經119°03′-119°42′。北與長樂市、閩侯縣、永泰縣交界,西與莆田市毗鄰,東隔海壇海峽與平潭縣相望,南瀕興化灣與莆田市南日島遙對,為福州市轄縣級市。

福清簡稱“融”,雅稱玉融,名取自「山自永福裡,水自清源裡,來會於治所」一語中的 「永福」(今福建省永泰縣)、「清源」(今福建省莆田市)二詞。地處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和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南翼,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是全國首批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村鎮建設試點縣市,是全國著名僑鄉,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之稱譽,漢族外,也有不少回族、蒙古族、畲族。也是一座得益於改革開放而興起的新興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1990年撤縣建市,現轄17鎮7街475個村(社區),市域總面積2430平方公里,其中陸域1519平方公里,海域911平方公里,現有戶籍人口123萬(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福清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地理座標為北緯25°18′-25°52′,東經119°03′-119°42′。北與長樂市、閩侯縣永泰縣交界,西與莆田市毗鄰,東隔海壇海峽與平潭縣相望,南瀕興化灣與莆田市南日島遙對,為福州市轄縣級市。

摺疊

地形地貌

福清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長樂——南澳大斷裂帶大致經融城至漁溪斜貫中部。西北部屬戴雲山脈東向支脈,多低山丘陵,山間谷地有洪積——沖積平原,全市最高峰古崖山尾海拔1000米;東南部以臺地、低丘為主,融城——海口,及江鏡、漁溪為沖積——海積平原;南部龍高半島楔入福清灣、興化灣中。海岸為具有沙泥灘的回升侵蝕漏斗型低丘、臺地巖岸,島嶼100多個,港灣眾多。福清城市市區所轄範圍,主要為低山丘陵,適宜建設用地集中於谷內洪積-沖積平原。

摺疊

氣候條件

福清縣南近北迴歸線,屬南亞熱帶氣候帶,季風氣候顯著。全年受西風帶及副熱帶環流交互影響,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因三面臨海,海洋性氣候尤為突出。夏長而無酷署,較內陸涼爽;冬短且少嚴寒,又暖於內陸。城關地區全年各候平均氣溫在10~29攝氏度之間,候平均氣溫極端值出現在1980年,是年2月第二候(6~10日)平均氣溫僅4.2攝氏度;7月第五候(21~25日)平均氣溫達30.3攝氏度。歷年只有一候候溫大於30攝氏度的酷暑期。年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均在0攝氏度以上,霜日極少,沿海地區幾乎無霜日,雪更是數年難得見一次。

福建省福清市概況

若以候平均氣溫小於10攝氏度為冬季,大於22攝氏度為夏季,介於兩者之間為春秋季,則福清春夏交接時間一般在5月中旬,入秋時間一般在10月中旬。夏季長達5個月,冬季短暫且不連續。每年平均只有六候候溫小於10攝氏度,一般出現在一二月份。有些年份幾乎沒有冬季,1960年,城關地區全年各候平均氣溫均達10攝氏度以上。

福清年雨量充沛,雨季、乾季分明,各季氣候均有明顯特徵。每年3~6月降雨頻繁。春雨季(3~4月)天氣多變化,時有春寒出現;梅雨季(5~6月)陰雨連綿,升溫緩慢,溼度大。這一階段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節。梅雨後期暖溼空氣勢力不斷增強,多雷陣雨 天氣,大雨、暴雨常出現在梅雨高峰期。盛夏熱帶風暴(俗稱颱風)、雷陣雨季(7~9月)以晴熱天氣為主,常出現夏旱,也時有雷陣雨,往往連續三天出現在午後到上半夜,俗稱“三晡雨”。影響福清的颱風大部分出現在這一季節,颱風帶來的大風、暴雨常造成災害。但颱風降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乃至解除夏秋旱情,少颱風年經常旱情嚴重。10~12月中旬初為從夏到冬的過渡季節,多晴天,溼度小,氣溫高於春季,冷暖宜人,但少雨多旱。12月中旬末至次年2月為冬季風 全盛時期,冷空氣頻繁南下侵襲,強冷空氣影響時沿海一般有大風,並時常伴有短時降水。但因來自北方大陸的冷氣團所含水汽較少,所以雨量不多。冷鋒 過境後,受冷高壓 控制,天氣一般晴冷。從10月到次年2月是少雨季節。

摺疊

水力資源

福清境內河流多獨流入海,主要有龍江:幹流62千米,流域538平方千米,支流太城溪(石*溪)、虎溪(蘆溪)、大北溪、交溪和獲蘆溪支流風跡溪(三叉河),大樟溪流域的一都溪(龍嶼溪)。還有漁溪、逕江、大壩溪、沾澤河。主要湖泊有沁塘湖、佔澤湖;人工湖有東張水庫(水面15平方千米)、建新、東皋、佔壩水庫。

摺疊

土地資源

福清地體多火山岩系構成,山丘起伏,氣溫高,雨量多,但分佈不均勻。植被東南差,西北較好。形成以紅壤、水稻土 、鹽漬土為主的3種土壤類型。其中以紅壤為最多,水稻土次之,再是鹽漬土。紅壤的發育程度不盡相同,又可分為準紅壤和灰化紅壤兩個亞類。水稻土,由於以水分為主的供給情況不同,引起土壤發育上的差異,又可分為瀦育性水稻土和潛育性水稻土兩亞類。此外還有沖積土、黃壤。

摺疊

礦產資源

福清境內耕地3.09萬公頃,有林地6.1萬公頃,林木蓄積量166.8萬立方米,毛竹116.5萬根,森林覆蓋率47%。可利用草場5300公頃。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41萬千瓦,可開發1.42萬千瓦。礦藏有鐵(鐵礦)、含硫的黃鐵礦、銀、銅、錳、鈾、泥炭、鋁土、石棉、石英、雲母、綠泥石、葉臘石、耐火粘土、瑩石、石墨和石灰岩等。海岸線348千米,島岸線84.24千米,海域911.5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2005年末,福清市中心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音西、陽下、宏路、融城等3鎮1街,析出海口鎮8個村委會,整合設立玉屏、龍山、龍江、音西、宏路、石竹、陽下7個街道辦事處。[2]調整後的福清市區總面積244.5平方千米,總人口45.8萬人,共24鎮街。[4]

各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如下:

(1)玉屏街道辦事處: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8.6萬,轄原融城街道辦事處的小橋、一拂、北大、錦雲、小北、西大、金墩、柳池、向高、幸福、西雲、融北、玉屏、西文等14個社區居委會和原音西鎮的石井村委會。玉屏街道辦事處駐江濱路9號

(2)龍山街道辦事處: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原融城街道辦事處的瑞雲、東皋、融東、瑞亭等4個社區居委會和原音西鎮的東劉、龍東、玉峰、玉塘、倪浦等5個村委會及原海口鎮的祥豐、塘頭、北店、柏渡、隆中、坊裡、南宅、先強等8個村委會。龍山街道辦事處駐海城路22號

(3)龍江街道辦事處:面積31.1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原融城街道辦事處的龍江社區居委會和原音西鎮的下梧、松潭、松峰、安民、蒼霞、霞樓、東南、朝陽等8個村委會及原宏路鎮的觀音埔、小南洋2個村委會。龍江街道辦事處駐龍江路118號

(4)宏路街道辦事處: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原宏路鎮的宏路社區居委會和圳邊、周店、南峰、金印、大埔、新華、東坪、溪下、宏路、石門等10個村委會。宏路街道辦事處駐清昌大道253號

(5)石竹街道辦事處:面積15.4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原宏路鎮的福耀社區居委會和北前亭、棋山、真豐、躍進、龍塘、高山侖、洋梓、宏興等8個村委會。石竹街道辦事處駐清榮大道191號

(6)音西街道辦事處:面積51.1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原融城街道辦事處的融西、鳳山社區居委會和原音西鎮的融音社區居委會及音西、雲中洋、文樓、龍溪、馬山、瑤峰、珠山、西樓、洋埔等9個村委會、原陽下鎮的埔尾、蘆院2個村委會。音西街道辦事處駐清榮大道55號

(7)陽下街道辦事處: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5.1萬,轄原陽下鎮的洪寬社區居委會和奎嶺、北林、陽下、油樓、玉嶺、新局、溪頭、嶼邊、下壩、東田、作坊、高厝、上亭、中亭、下亭、北亭、北山、上街、漈頭、後坂、西洽、梨莊等22個村委會。

陽下街道辦事處駐聖帝橋6號 各鄉鎮行政區劃如下:

海口鎮:因其雄居福清灣頂部,攬龍江之入海而得名海口。面積73.3平方千米。轄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城頭鎮:面積70.5平方千米。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南嶺鎮:面積34.5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

龍田鎮:位於福清市龍高半島。面積88平方千米。轄有4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

江鏡鎮:面積56.7平方千米。轄26個行政村。

港頭鎮 面積45平方千米,轄31個行政村,海岸線長11.43公里

高山鎮:面積40.5平方千米,海岸線19千米。轄2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沙埔鎮 面積40平方千米,轄22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

三山鎮:面積102.5平方千米。轄35個行政村。

東瀚鎮:面積74平方千米人。轄17個行政村。

漁溪鎮:位於福清西南部。古稱虞陽。面積115.31平方千米。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上逕鎮:面積50平方千米。轄16個行政村。

新厝鎮:面積為73.65平方千米。轄16個行政村。

江陰鎮:面積69.75平方千米。轄23個行政村。

東張鎮:面積128.5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鏡洋鎮:88.6平方千米,轄17個行政村。

一都鎮:轄6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

經濟發展

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31.53億元(按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結果測算口徑,預計全市生產總值達263.88億元,以下括號內數字均為此口徑),五年年均增長12.6%,高於“十五”計劃確定的12%的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7175元(21557元),年均增長12.2%。財政總收入由2000年的8.64億元增長至23.22億元,年均增長2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由5.56億元增長至15.42億元,年均增長22.6%;財政總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32%提高至8.8%。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1.9:57.9:30.2(15:53.7:31.3)。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保持全省三甲之列,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第17位。[3]

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96.87億元,三年年均增長11.8%;財政總收入26.4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82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86%和17.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29.82億元,三年將近翻了一番;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保持全國百強前列,2006年同時入選全省綜合經濟實力十強和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3]

2007年國民經濟量增質升。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3.5億元(預計數,下同),比增12.4%;工業總產值790.5億元,比增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26.7億元,比增18.1%;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達到35.37億元和24.74億元,比增33.9%和47.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由2006年的全國百強第28位上升至第21位。[3]

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435.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909.2億元,財政總收入達51.2億元,“十一五”以來年均增速分別達12%、15.6%和20.2%,縣域經濟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第20位,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縣市第二。[1]

200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5.47億元,增長13.4%。財政總收入51.19億元,增長19.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6.2億元,增長19.3%。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居全國百強縣市第17位,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居全省10強縣市前3強。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為12.7∶55.6∶31.7。農業總產值73.4億元,增長4.1%。工業總產值909.2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50.6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40億元,增長1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