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营销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一、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站在企业主角度,或者消费者群体角度:越优秀的产品、品牌,越被赋予更高的美誉、溢价。越low的产品、品牌,越被赋予更低的评价、定价权利。创业公司要摆脱马太效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综合自身特点,以独特的视角,走一个没有大品牌的品类。

营销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二、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为什么现在电商越来越多地说“满1000减200”而不是“1000元后,打8折”?“满减策略”为什么大行其道?

首先假设这2种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办公室,发现抽奖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800元。

这两种情境下,你觉得哪种情境你会心情更好?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第一种,而实验结果也是这么证明的。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不同的“心理账户”。

修车花费是在我们心里的“意外损失账户”里,这时800和1000差异没有那么大,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痛苦差不多。

而“中奖”是在我们心里的“意外收获账户”里,200元比0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同样,满减策略也是用了这个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和8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200比起0差异很大)。

其次,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

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普遍舍得在哪个帐户上花钱,然后运用情感化设计来突出强调,也就是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从而减少花钱的心理愧疚,促成购买。

例如同样一件标价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觉得贵,舍不得买,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

这是因为用户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衣物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用户会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哎,年年经历双11、双12,感觉现在是啥都懂了,百毒不侵。

但是,剁手依旧!这就是人性啊。

三、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越是容易得到的的东西,人们越认为无所谓。

在营销中:要产生禁果效应,必须在对象需求中创造出“禁果”,然后有唯一的产品满足对象。例如小米起初限量分批次售卖手机。企业还可以减少渠道、提高价格、减少供货、附加购买条件的限购(例如身份、地位等)创造出“禁果”。但要注意一个核心原则:你的产品是市场上唯一能满足需求的。

营销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四、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在完全充分竞争市场,要把复杂的产品做简单,一句话说清你的差异和价值才能成功。相反,在非充分竞争市场,要把简单的产品做复杂,越复杂感知价值越高,价格也越高。

五、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当认知者对某物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物其他方面的特征。

情人眼里出西施;成功人士似乎什么都优秀;爱屋及乌;觉得颜值高的人都不会差;正因为有了晕轮效应,才使品牌、名校毕业、情感偏见具有高溢价能力。人们对某事物有了第一印象后,他们将用这些印象去推论某事物的其他方面。以后产生的第三第四印象,仅仅被人们用来辅助解释第一印象。

营销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所以,新品牌活着新产品上市之初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决定了消费者的后续判断。

往期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