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大热 但别以为它能替代重疾险!

“相互保”大热 但别以为它能替代重疾险!

■廖木兴/图

“0元加入”亮点引发市场青睐,事实上保障效应仍明显不足

从10月16日开售至今,“相互保”就吸引了逾千万人参与,并因其“0元加入”等亮点一直受到市场关注,对其“现象级”的评价也不绝于耳。从形态上看,“相互保”既是一款普惠型互助计划,也是一款保费后置、预定费率为10%的团体重疾产品。但“相互保”也存在保障额度低、期限短等不足之处。因此,这类产品只能作为重疾保障的基础配置,不能替代传统重疾险。事实上,“相互保”大热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重疾保障市场的“供需错配”问题。

■新快报记者 余世鹏

概念

每年支出约100元 享受最高40万保额保障

“相互保”全称为“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其保障范围涵盖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吸引市场关注的,是其“0元加入,先享保额”等形态亮点。

首先,“相互保”无价格门槛(即0元免费加入),以芝麻分达到650分以上的标准健康体为加入条件(符合条件者还可添加未成年子女进入)。“相互保”的保障额度分两个档次计算,以初次确诊时的年龄计算(重疾险一般在投保时就确定保额),40周岁以下为40万元,已满40周岁则降为10万元。

其次,保障过程中若有成员患病,保障金额则由互助群体一起分摊。具体是,包括10%的管理费(用以理赔审核、诉讼仲裁等费用支出)在内,每位成员的分摊额度不超过0.1元/次/位,若产生额度缺口则由蚂蚁保险承担。据信美相互人寿社总精算师曾卓公开介绍,预计每人每月会被分摊6.6元,一年支出约为100元。

为保证运行顺畅,“相互保”的理赔案件(包括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将通过蚂蚁保险平台进行公示(每月有两次公示日),并接受互助成员监督举报,理赔案件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得到保障金。

令消费者倍感新鲜的,还有相互保险公司。该类险企其实是一种合作性保险组织,其被保险人同时也是保险人。

在寿险业务中,保单持有人在取得保单后即成为公司股东,可享受公司运营的结余分红,或以摊收保费承担亏损。虽然国内只有三家相互保险公司(信美相互、众惠相互、汇友建工相互),但在国际市场却已成主流保险形式。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群体至9.2亿人。

比一比

所需费用:与互助平台不相上下

在目前市场上,“相互保”有两个对比标的,一个是网络互助平台,一个是传统重疾险。

“相互保”的产品形态与互助平台基本一致,只不过“相互保”的产品主体信美相互人寿,属于具有保险牌照资质的保险公司,而互助平台则定位为公益慈善平台,不属于商业保险范畴。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互助平台崛起于2016年前后,在资本介入后数量迅猛发展,但因不实宣传遭监管批评和倒闭潮后,目前存在主体依然有200家左右。其中,因风险管控工具相对缺乏,为稳健运行,有个别互助平台只针对恶性肿瘤展开互助保障,且分摊费用和“相互保”不相上下。

广州白领俞先生去年7月为其父亲加入了某互助平台的抗癌互助计划(老年版)。据俞先生介绍,该平台的月均分摊额度约为13元,与平台数据显示的每年每人分摊136.28元-157.74元大致吻合。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互助平台运行4年之余,保障人数目前约330万人。

“互助平台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坚持做好抗癌保障,不盲目跟风扩大范围。但现在谈‘相互保是否会取代互助平台’还太早。”某互助平台的CEO对新快报记者表示,“相互保”的走俏主要在于支付宝的流量优势,“但用户在意的不是叫什么名字,而是产品本身,因为‘相互保’和互助平台一样,都能切中需求痛点。”

保障时长:“相互保”只能保到60岁

与传统重疾险相比,“相互保”的保障效应则明显不足。

首先,“相互保”的保障范围只限于100种重疾,但缺乏轻症、多次赔付、保费豁免等多层次保障。对此,“相互保”产品负责人方勇对新快报记者直言,“相互保”是一项普惠型低门槛的健康保障服务,旨在以低成本提供大病保障。其次,“相互保”的保额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在60岁要退出“相互保”(重疾发病率的峰值往往在60岁以后),保障终止。还有,若成员少于330万人或出现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导致无法存续,“相互保”计划则可能中途终止。

如此看来,“相互保”与一年期、不保证续保的消费型重疾险更为接近。

有市场人士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年龄结构为基准(在随机样本下,认为“相互保”群体与全国具有类似人口结构的假定,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过往重疾发生率基础上演算了“相互保”的分摊费用。具体是,在基准情形下“相互保”每年人均分摊费用396元。若对其中的20岁-39岁和40岁-59岁这“两端年龄”占比做调整,则分摊费用可减至327元,或上升到676元。

这意味着,在参与人数充足情况下,“相互保”的分摊费用区间为327元-676元,并不比消费型重疾险有优势。以一款保额30万元、保障期一年的消费型重疾为例,30岁和40岁的男性消费者,保费分别为232元和600元。虽然在40岁以后,保费涨至1095元,但“相互保”在40岁以后的保额却下降到10万元,60岁以后则降低为0。

记者手记

低收入者急需重疾保障

保费“普惠预期”何时能实现?

“相互保”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既符合“回归保障”的行业发展趋势,也体现出了“保险科技”的流量威力。但在这些亮点的背后,其实还折射出了国民重疾保障目前仍比较凸显的“供需错配”问题。

重疾保障是风险保障的底层配置,也是人身险经济补偿功能的主要体现。但对具体消费群体而言,保障风险的敞口实际上与收入水平有着莫大关系。

一方面,低收入者对风险保障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但因消费能力约束,这部分人往往难以获得重疾保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万元。这意味着,即便剔除保险意识和认可度因素,目前年缴保费在1万元上下的长期重疾险,对不少人而言依然是“轻奢品”。

另一方面,险企间目前虽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充分竞争,但因定价模式限制与风险管控能力较差,人身险定价对利差依赖过大,保费价格的“普惠预期”少见落地。更多的是,险企在结构转型压力下,纷纷以产品组合策略(如重疾+寿险)聚焦净值客户。如此一来,产品供给端也渐渐把大部分的低收入群体给排除在外。正是如此,轻松筹和e互助等互助平台才因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