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心,笔有意

如今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太忙了,忙的没时间静下来读一本书,没时间打磨自己的写作的技能。盲目的相信“7天掌握写作技能”、“21天稿费过万”这些课程,白白让自己当了韭菜,浪费了时间。

几百年前荀子就在《劝学》中就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更是如此,需要积累,需要反复打磨。

地基不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很容易被淘汰。

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在1934出版了一本关于读写的书——《文心》,时至今日,依然畅销。这本书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的,说来惭愧,我虽然读到了研究生,但里面很多东西于我,是新知,而且是触及心灵的新知。

文在心,笔有意

两位作者我们并不陌生,语文课本中《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都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另一个作者夏丏尊,是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同时还是叶圣陶先生的亲家,《文心》便是两位老人送人儿女的新婚礼物。

这本书按照学习语文的逻辑顺序写成,由易到难由基础到高阶,正如书中故事的情节,一个老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讲课内容。这个逻辑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顺序。

关于读写,陆游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

文在心,笔有意

对读书我们有个误解,只要读书就是好的。其实不然。叶圣陶先生说,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乱读会浪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而时间和精力是不可再生资源,无论用多少钱都买不回上一分钟。

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就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

我理解触发就是共情,就是读到一句话时所想到的东西。比方说,我在读《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将松子的命运对应到了女作家萧红的身上,她们都是一生追爱而不得的女子。

再比如,当读到“读书贵在新得”时,我在思考,读什么书才能有新得。鼹鼠的土豆曾经说过,想要了解一个领域就去做主题阅读,精读4~5本好书,对这个领域就能了解个七七八八。

《文心》中说,读书时字典最要紧。这放在现在同样适用,尽管我们有百度,但打开百度很可能被其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吸引,等回过神早已忘记查字典这事儿了。

当然也不是说百度完全没有用。如果想要好好地鉴赏一篇文章,预备知识是必要的。这些预备知识,可以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以及其他种种与这作品有关联的事件。有了互联网,查这些信息将毫不费力。

读到这里,我又有了新的触发点。上面提到了触发信息,总是灵光闪现,很快消失,怎么才能记住这些信息呢。写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笔记,最贴近本书观点的就是“摘抄+联想”法,由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最先提出。窍门就是,详细的记录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这些想法将成为写作时不可获取的宝贵素材。

说完了读,我们来说说写。

文在心,笔有意

什么是好文章?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认为,好的文章是具有“知”、“情”、“意”的文章。他们进一步解释到:

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

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

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么处置,这是意的作用。

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与文与意的文。

情义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换句话说,好的文章,是由知识做基础的,依据情感与立意将各处收集来的零散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再将知识与触发点连接,升华形成一篇有逻辑的文章。

评判一篇文章,一般会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多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要终身修养。一般人平常的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与用词的不当。

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注意事项。一是注意起承转合的地方,写文和说话一样,一定要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留心。因为一句话中即使用错了词也只是坏一句话,如果承接的地方错了,那就会把一段话的意思搅和黄了。

二是勤查字典,比方说,形容人少,可以用,门可罗雀、寥寥无几、荒无人烟、凤毛菱角、屈指可数等,那么哪一个词适合什么语境,它们所形容的程度分别是什么?

三是,组织文章要遵守三个原则,“秩序、联络、统一”。

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不怎样好,至少是可以独立的一个单位,至少是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篇”。

总之,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写作的表面上是输出实质上是另一种输入。写作需要调用大脑中的信息和知识,将这些信息和知识,整合起来,用词语串成句子,用句子串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内在逻辑是根基,而内在逻辑又是在对所有信息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所以,选书时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至少是可以触发的书籍。读书时记录下所有的触发点,整理成读书笔记。作文时翻看笔记,二次整理,寻找新的触发,整理成文。

一篇好的文章要用心,有“知”、“情”、“意”。

《劝说》中还说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静下来去沉淀。修炼内心,磨练技能。

读书,作文,贵在坚持,践行《文心》提到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