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動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業創想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想法來自對第三次互聯網商業化浪潮的判斷

廣告、遊戲、電子商務是中國互聯網的三大傳統盈利模式。2017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不到4000億,且電商廣告佔據了較大份額;網絡遊戲市場規模約2500億,但是網絡零售額達到了空前的7.18萬億。從市場規模角度看,電子商務以網絡零售為先鋒,自2007年起,交易額從561億增至2017年71751億,以10年127倍的迭代速度爆發式增長,主導了互聯網商業浪潮。按照交易客體分析,市場需求沿著找實物商品、找生活服務梯次推進,形成了第一、第二次互聯網商業化浪潮。

圖1:中國網上零售額及增速(2011-2017)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找實物商品”已形成超5萬億網絡零售市場。第一波互聯網大浪潮的主要支撐是“找實物商品”,2017年,我國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達54808億元。在2017年網上零售額中,“吃”類商品增長28.6%,“穿”類商品增長20.3%,“用”類商品增長30.8%。除此之外,B2B電子商務交易額還有約22萬億的交易規模,也是以 “找實物商品”為基本支撐。

“找生活服務”在網上零售額中佔比首次超過20%。第二波互聯浪潮的支撐是“找生活服務”。PC互聯網時代,以攜程、繽客為代表的OTA平臺,以美團點評、Groupon為代表的團購平臺,以58同城、Yelp為代表的生活服務信息平臺,商業模式均以“找服務”為基礎。2011年移動互聯網開始普及,尤其是LBS技術的成熟應用,Airbnb、Uber、滴滴等獨角獸企業構建起新的服務生態。經歷了幾輪洗牌,“找生活服務”在旅遊、出行、餐飲等細分領域已形成頭部企業,既有商業模式及類目的競爭已經呈現出紅海跡象,新模式尚在探索之中。至2017年,我國服務類網上零售額已達1.7萬億元,另有第三方研究機構測算,2017年我國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已達2.7萬億,預計2023年將達8.0萬億。

圖2中國服務類網上零售額及增速(2015-2017)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第三波浪潮將是“找人”。根據霍利斯·錢納裡關於人均收入變動與工業化理論,以1964年的美元來衡量,人均GDP低於100美元時為貧困型消費,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生存型消費比重下降,享受型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參考dollartimes.com的新舊貨幣換算方式,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享受型消費比重就會呈現出上升趨勢。如按另一模型推算,消費轉折點為人均GDP8600美元。

2017年,我國人均GDP已達8643美元。排除城鄉、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中國相當一部分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也已跨越享受型消費上升的消費轉折點。享受型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形式,人在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後.會提出滿足享受和發展的需要。

這類需要具有很明顯的“精神消費”特徵。“精神消費”的革命性表現是“因人而需”,因為有興趣、愛好和審美體驗匹配的人,才會漫射式誘發消費,用戶初始行為是“找人”。例如,有海派文化情結者,想找繼承了老上海剪裁衣缽的師傅,定製襯衫、西服;有二戰情結者,想找在德國呆過二十八年以上的人,導遊東西部柏林;思想上困頓迷茫者,想找超級樂觀的人一起吃頓飯,消解沮喪。

“精神消費”是消費升級之後可探知的大市場,根據美國新聞週刊的報道,早在2014年,美國人接受心理、情感溝通類付費服務的人群佔比高達13%。2016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佔國內生產總值4.14%,比上年提高0.19%。2017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8732億元,增速為12.9%,比全國平均水平提高5.7%。有產業界人士進一步分析認為,中國精神類相關消費市場或將超過10萬億。學者鄒鳳嶺在《精神消費經濟的現在與未來》中,對精神消費類型做了八類總結,分別是:現代型(如科技和現代文明等)、傳統型(如傳統節慶、婚慶典禮等)、文化型、虛幻型、追崇型、人道型、展示型、健康型。

百貨大樓變遷為商貿綜合體,線下商貿的業態形式因精神消費發生了變化。某市大悅城的調查顯示,70%的顧客不是因為購物來的,但其中80%的顧客都順帶購物。人在精神消費經濟中的作用是首要的,人既是精神消費的需求方也是供給方,人既是市場主體(經營者)也是客體(“IP商品”),消費場景和平臺也隨之改變。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場景指向全民經紀人平臺

流星狗所描繪的需求場景是:用戶在平臺上找到想要找的人,然後觸發交互和交易,精神消費就是其中可知部分之一。有IP的“人”在平臺上是高度個性化甚至是理想化的“產品”。用戶可以從健身、音樂、電影等興趣愛好特徵找人,也可以從教師、白領、農民等職業特徵找人,更可以按長髮、高鼻樑、小麥膚色等外表特徵複選找人。流星狗所描繪的供給場景是:打造個人IP,把“人名變名人”,打造全民互聯經紀人平臺。因此,流星狗在產品設計中有三個基本邏輯:

記錄和釋放人的價值

建立個人檔案。流星狗把現實中的人搬到平臺上全息擴充,形成個人IP。個人IP在平臺上分享“留痕”,首先是用戶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發佈的專業背景和個人點滴,其次是與平臺上其他用戶的公開交互交易記錄,最後是來自其他用戶的客觀評價。流星狗通過用戶的平臺留痕,發現並記錄人的價值。

用區塊鏈防篡改。在獲得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平臺會將相關數據寫入區塊鏈,形成不可篡改的人物檔案,用於維護平臺誠信環境。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撐下,用戶在平臺上的身份將從虛擬逐步向真實過渡,形成線上線下身份的統一。

打破人際圈層關係侷限

構建“流星系”人際關係。中國的社會關係是以家庭、圈子為核心的。費孝通先生將其定義為差序格局,即“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西方的團體格局也大體一樣,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是通過熟人介紹熟人,即通過圈子來實現。當下,個人時間大多被工作和家庭佔據,內心價值的表達、交互缺少機會和平臺,人際關係斷檔、知音難覓是一種普遍現象。流星狗認為要建立“流星系”人際關係,即突破圈層關係的直連,“瞬間穿越星系,遇見對的人”。傳統社會關係是六度理論,流星狗的世界裡只有跨越星系的兩個人,他們依靠技能、愛好或者價值觀實現陌生匹配。

建立虛擬與現實融合場景。在流星狗平臺上,通過人的價值交互,可以連接到各類線下場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如通過尋找攝影師找到攝影工作室,通過美食達人連接美食店鋪。同時,新技術能夠加速構建“流星系”人際場景,通過VR技術,用戶可以和同樣喜歡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知性少女在亞馬遜河的木船上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也可以和另一個槍械迷在非洲大草原上驅車打獵,虛擬現實技術將“人不在場”的互聯網社交變成“人在場”的同頻共好。

觸發全新消費需求

簡單的物質和生活服務需求只是人的基本需求層次,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消費空間的天花板就會出現。而精神消費需求是沒有天花板的市場。只要找到了用戶想找的人,就很容易觸發一系列與精神相關的物質和服務交易。比如,因為看了電影《芳華》,勾起對越戰老兵的關注,於是想找找有這樣經歷的人,請他講講當年的記憶、分享一些老照片老物件。又比如,偶然去了一趟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勾起了對油畫的興趣,於是找找列賓學院的畫家,給自己畫一幅肖像,掛在他建議的地方。也許是付費,也許是免費;可以是長期朋友,更可能因短期愛好,一切隨著人性延展,為精神需求建立互聯網連接。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流星狗不僅是為精神消費而生

流星狗首批啟動資金已達數千萬,正在沿著“找人”的邏輯加速追尋夢想。平臺用戶大多是有專業技能和興趣愛好的群體,餐飲娛樂及文化教育、醫療健康的從業者更為突出。流星狗為每個人建立專屬檔案,提供從個人包裝、服務對接到最終支付的全流程服務。以首都醫科大學心內科主任王德昭醫生為例,通過流星狗平臺,為友邦保險、京東等企業員工提供義診,成為了平臺上全國聞名的“坐診專家”。也因此,一位88歲高齡的張姓老人得到了王主任的幫助,成功完成了心臟搭橋手術。李東田在流星狗上的IP是時尚教父,但帶火的是東田越南米粉店。用戶去吃米粉,又通過單次消費2000元以上謀求與李東田合影。

雲存儲、智能匹配和關係工具是流星狗雲平臺功能研發重點。一是強調用戶數據的記錄和存儲,為平臺上用戶檔案提供雲存儲;二是基於數據建立每個用戶的生態模型,實現個人生態之間的智能關聯、匹配和推薦;三是作為經紀人,為平臺用戶提供關係管理、服務交易等管理工具。

亿邦动力研究院:流星狗“找人”的商业创想

流星狗的投資人認為,發現和記錄“人”的價值,用“流星系”迭代社會圈層關係,構建點狀閃聯、虛實聯動的“社會”,同時觸發一部分消費需求,流星狗就能實現“找人”的商業構想,掀起以“找人”為場景的第三次互聯網商業化大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