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人物|傅瑩: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來了,來了。”

……

身邊人的這句竊竊私語,終於結束了人們這一次焦急的等待。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當滿頭銀髮、面帶微笑的傅瑩,優雅地走進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的陽光廳,原本安靜的空間立刻響起了熱浪般的掌聲。這是9月13日下午,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在由北京大學和中信出版集團主辦的《我的對面是你:新聞發佈會背後的故事》新書首發會的現場看到的一幕,而早在發佈會開始半個小時前,很多學生與老師們就已經在這裡安然守候。

這一次,傅瑩帶著自己的新書前來。

在甜蜜的期待中,舔出“小熊 ”

“回想這五年,1825個日日夜夜,我從外交崗位轉向聚焦國內問題的立法機關;從參與雙邊和多邊談判,到了解、認識和回應國內民生和社會問題;從親歷國與國之間的斡旋博弈,到學習和參與人大的立法與監督,這個轉型並非坦途,我始終都懷著敬畏職責、敬畏人民之心,攀山一般的學習,努力適應這份重任與使命。”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新書的封底,傅瑩如此寫道。

這五年,是傅瑩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至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的時間。她在前言中回憶,2013年3月4日第一次進入新聞發佈會現場時的惶恐,2017年3月4日離開新聞發佈會現場時的豁然開朗。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書中的第一部分,前幾頁即是她從2013年到2017年之間的一些工作照片,無論是與他人的合影,還是自己的單人照片,都是人們印象中的模樣,優雅知性,溫柔莊重,意氣風發。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我的對面是你》也正是從“解構2017年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開始,至“新聞發佈會背後的故事”以及“新聞發佈會之外的故事”結束。在那些文字裡,傅瑩時而犀利,時而感性,“重現”了自己如何在發佈會上回應各方關切,如何將自己“煉”成一位發言人的過程,和她參加一些國際論壇的體會以及與國外媒體打交道的經歷。

傅瑩把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比喻成“母熊舔崽”——

“據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曾這樣描繪,寫詩猶如‘母熊舔崽’,慢慢舔出寶寶的模樣。我的這本書,從2015年12月開始醞釀,到2018年1月收筆,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我和我的團隊也經歷了猶如舔出小熊一般的過程,在甜蜜的期待中艱苦努力,甚是煎熬。”

如今,在甜蜜的期待與煎熬中,這本書終於有了熊寶寶的模樣。

這是傅瑩今年出版的第二本書,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26萬字的體量,傅瑩在這本書裡向讀者講述了她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如何與中外媒體交流和溝通,也講述了作為一名外交官,面對國際上的各種誤解和成見,如何向外部世界客觀平和地介紹中國。

豐滿的道理和骨感的現實

雖然,這是做過三十多年外交官的傅瑩,寫下的一本關於做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全新體驗的書,但在字裡行間,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多面的傅瑩,是作為新聞發言人的傅瑩,外交官的傅瑩,駐外大使的傅瑩,還有作為一個女兒以及一個母親的傅瑩。

新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母親包立茹”。

在書中,傅瑩也曾回憶起有關女兒的點滴。

“我雖然平日陪女兒的時間不是很多,但是對她細緻入微的關心她是能體會到的。我對女兒的學習和專業選擇,對她的成長和性格培養都很上心,她的人生大事我絕不會錯過。”“女兒高考那天,我正在與印度外交部來訪官員進行雙邊磋商。這兩件事都很重要,早上我和丈夫一道把女兒送入考場,就趕回外交部開始會談。快到中午時,我要求休會兩小時。”傅瑩說,雖然這個要求很突兀,但是當印度同事聽說她是要陪參加高考的女兒吃午飯時,表示非常理解,欣然應允。

對傅瑩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平衡,不過能夠如此“完美”解決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她說,在駐外的那些歲月,只要孩子一放假就會到使館來,一家人一起生活、旅行、朝夕相處。“這對分離是一種彌補,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及時瞭解彼此,我作為家長也能跟上孩子的變化。”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家庭與事業,職業女性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

在書中談到女性權益保護的問題時,傅瑩感同身受,以自己在職業與事業中如何選擇平衡為例,予以回答。她認為,女性的社會經歷有一定的國際共性,例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職業女性都面臨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之間關係的難題……

我自己的體會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從時間投入的角度看,做到平衡是很困難的。女人每天也只有24個小時,不比男人的時間多,對於職業婦女,尤其在事業的提升階段,要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是不可能的。”傅瑩說,雖然這是一個分身乏術的難題,是女性面對事業、面對人生,不得不做的一個艱難和不得已的選擇。但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彌補,對家人有愛,有發自內心的關心,無論怎麼缺乏親身陪伴,家人仍能體會得到……

而對於女性就業歧視,傅瑩也在書中回應:“道理可以講得很豐滿,現實可能很骨感。社會生活本身就是這麼矛盾。我認為確實要改變觀念,一定要尊重女性就業的權利,要看到婦女兒童關係到我們國家的未來。”

世界需要更多地聽到中國人的聲音

“懟不是我的本意”

“單打獨鬥?不,我需要一個團隊”

“誰控制朝鮮?”

……

一個個地翻看新書的小標題,每一章幾乎都能感覺到傅瑩的言辭犀利,而面前的她,卻是溫文爾雅、柔聲細語。“寫這本書的意圖,是想說明溝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溝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態度。尤其現在,中國面對的國際輿論環境相當困難和負面,如何去傳播中國信息,如何維護國家形象,對中國人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在以《世界需要更多地聽到中國人的聲音》為題發表的主旨發言中,傅瑩說,“美國不少記者和學者承認,在美國都是美國人在講中國,但是,即便媒體想找中國人採訪,例如找一位專家或學者來確認某個事或者回應一些觀點,也很難找到。美國媒體記者已經習慣於接受來自各種渠道的關於中國的二手信息。許多在美國流傳的說法,在我們看來是不準確甚至是滿懷偏見的,但是因為沒有其他信息去對沖,人們往往篤信不疑。”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她說,這些年美國出版了不少美國人寫的關於中國的書,例如白邦瑞2015年寫的《百年馬拉松》,納瓦羅2011年寫的《致命中國》。雖然充滿了臆測,也沒有嚴肅的學理分析,但據說在美國還挺有市場。普通美國人看了這些書,會對中國產生誤解,甚至是憤怒。“當一個快速成長的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大眾的視野,當許多國家的公眾都希望瞭解中國的時候,我們如何提供及時和充分的信息能不能也拿出同樣生動的書和文章,去滿足世界對中國的信息飢渴?”

該怎樣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關於這個問題,傅瑩認為,“溝通是必要和有用的,只有建立起這樣的信念,才有可能做出努力,讓世界聽到更多中國人的聲音。”

而如何在學習和實踐中掌握溝通的技巧,培養這方面的能力,也正是她這本新書貫徹始終的內容。至於如何溝通,傅瑩把開展對外交流和傳播的態度和方法歸納為“道”與“術”,認為溝通的手段千差萬別,最基本的是坦誠相待,講真話、講實話,用事實去打動人。

傅瑩說,評判溝通效果的依據是結果,不是自己想講什麼、講了什麼,而是對方聽懂了什麼、接受了什麼。“年輕一代將在新的世界平臺上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和國家的復興目標,希望大家學會溝通、善於溝通,這將是跟上國家走向世界步伐的起點。”

兩個小時的時間走近傅瑩,印象最深的是,她就像在發佈會開始時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致辭中所說的那樣:“在中國的外交舞臺上,她溫文爾雅、才思敏捷、剛毅果斷。儘管柔聲細語,但立場清晰堅定,而且讓人聽了覺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場上獨具特色的‘傅瑩方式’,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鍾玲

美編/李凌霄

巾帼人物|傅莹: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