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没信仰?这真是坏事么?

历来有人念叨,说中国人缺乏信仰——这说法其实大错特错,说这话的,多半没接触过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这代人之前,中国百姓历来信各种东西,信得非常非常杂,岂止是信,简直是什么都信。所以,中国人信奉的是:儒释道+民间巫术+民间传说结合起来的本土扩散宗教。

那些念叨中国人没信仰的,只因为中国人不像欧洲、印度、日本那样,笃信制度宗教,不至于因为信个教,就严重影响到世俗生活——中国人一向是信归信,日子照过的。

在我看来,不笃信制度宗教,反而是18世纪之前的中国足以领先东亚的缘由之一呢。

扩散宗教和制度宗教的说法,来自于涂尔干先生。现在我们说宗教,基本元素是:教义、教仪、教团。

涂尔干先生认为宗教按教团组织方式,可分为制度宗教和扩散宗教

所谓制度宗教,就是狭义宗教:有一套神学理念、人事制度和仪式,你入了教,啥都得听我的,你跟世俗就不同了!具体就得管这管那,从日常生活到柴米油盐,甚至可以财政独立、掀起战争,如欧洲与中东历史上各色征伐,如日本石山本愿寺那些带枪僧侣,都厉害得很。

这种东西,中国人民就不信了。

所谓扩散宗教,也可算广义宗教:与社会制度、血缘、地域密不可分,比较接地气,管得也没那么严。中国人民一向信这个:比如老年间,各地民间还有拜观音菩萨的、拜土地娘娘的、拜如来佛和太上老君的、拜吕洞宾的、拜狐狸大仙的——但这些其实都不太严谨,各地有各地的规矩。

如果追根溯源,则中国人民上古是信一些巫术神怪,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的天命论与泛灵论,影响中国人很深的。虽然许多中国人未必能意识到,但谈论老天爷、谈论土地庙、山神、河神,祭祀祖宗,这都是儒教概念。所以历朝朝廷会有儒教典礼,比如封禅、郊祀、祭祖等等等等,都算是尊奉儒教。

但中国从来也没让神学真正凌驾世俗生活,这点很好。

南北朝到唐,一度很流行信佛,但皇权对此当然比较敏感。三武灭佛之后,宗教团体再也没能成气候。像宋明时期,中国佛教比较世俗化:寺院虽然承担一些祭祀功能,但也有素斋、旅游、社交等活动,僧侣地位,远不及欧陆的祭司。而儒教重视礼仪却没那么复杂的神学理念,所以中国民间信的,是一个混合玩意:

儒释道+民间传说+巫术夹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扩散宗教。所以中国民间会把玉皇大帝老天爷、佛祖、太上老君、狐狸大仙、土地娘娘一起拜:这就很体现泛灵论了。

信这种野路子扩散宗教的坏处是:没啥理论基础,信众比较松散。所以许多人说中国人没信仰,说白了就是,不会扎堆在一起做弥撒听忏悔之类。

但好处是,中国历史上,从来很少出狂信徒,很少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撒泼打滚。纵然偶有黄巾、白莲、方腊、韩山童之类,也不太成气候。历来掌握话语权的朝廷士大夫,一直很注意,不让这类东西让老百姓迷了心。

这却也不意外:当年东罗马皇帝利奥,就是从抑制了宗教,才让君士坦丁堡在7世纪重新强大起来;英国也是摆脱了罗马的控制,才开始日不落的历程;拿破仑从教皇手里拿过冠来给自己加冕的瞬间,意思很明白了:他根本就不想让罗马的权威,凌驾于他这个人间皇帝之上。

绝大多数制度宗教,都有极强的凝聚力,靠教义教仪教团圈拢大众;但因为其非世俗化的特征,很容易故步自封。所以久而久之,很容易不说人话、不干人事、形成森严的阶级,妨碍世俗的发展进步。

中国百姓,历来信奉乱七八糟本土加工过的扩散宗教,却不跟随森严琐碎的制度宗教。所以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没有欧陆中东那些为了教义就打仗的惨痛经历。

如果非要在没有信仰的世俗化生活,和一脑门子信仰的狂信徒生活之间选择,我觉得,还是前者好一点。

就以我们长辈而言,您说,是让我们的奶奶外婆们一点都不虔诚,偶尔目的性十足地拜拜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狐狸大仙,“保佑我们小孙子考上好大学娶个好老婆”比较好?

还是让她们一门心思信奉制度宗教,吃喝都禁忌,一回家就一脸庄严地给你传教,“不信就不是我家人”比较好呢?

答案一目了然嘛!

至于念叨有信仰可以挽救道德的诸位,应该明白一个基本道理:社会道德的维持,靠的是道理教化与完备法度。至于靠信仰神灵、赌咒发誓来挽救道德,类似“有违此誓,让我下阿鼻地狱”,那是中世纪做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