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全文共4482

阅读大约需 18分钟

近来,山东、海南一南一北两个省份向媒体“求监督”,“吹响了鼓励舆论监督的号角”,中央和各地党媒在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方面也频有“大动作”。从大众日报聚焦当地“一次办好”改革,派出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到人民网暗访曝光黑龙江鸡西、鹤岗两座煤城洗煤废水排放河流、粉煤灰不当存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再到浙江日报开出“一线调查”专栏,持续聚焦省内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决策部署不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随着舆论监督报道的密集推出,监督报道做什么、怎么做,也成为了传媒圈的焦点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而舆论监督报道要做到建设性,就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从而推进社会治理。

舆论监督不等同于负面报道,不是仅仅报道某个社会负面现象,让公众看完骂一通就算了,而是要通过媒体的力量,切实促进问题的解决,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更茁壮地成长。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1

以推进社会治理为目标 舆论监督需要“持续跑”

8月8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开设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通过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采访,推动相关问题解决。第一期聚焦上虞余姚交界处的非法砂场为何关不掉,通过连续两天的追踪,该非法砂场最终被查封,获得了当地村民的广泛好评。

和浙江日报一样,近年来不少省市级媒体都在纸媒端开设了舆论监督专栏,定期推出相关报道。大众日报自7月26日起推出舆论监督专栏《大众调查·聚焦难点痛点堵点》,首篇聚焦“一次办好”改革,刊发报道《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17路记者端出的这份“麻辣烫”让这些政务中心感受了一把“辣”味;解放日报7月16日启动2018年“解放热线·夏令行动”,这是该报连续第16年推出这个品牌栏目,今年联手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上海新闻广播,直通申城16个区的区长,紧密结合大调研,通过摸排梳理,聚焦各区民生问题的痛点和难点,推出相关调查报道;南方都市报自2015年起就推出了舆论监督类栏目《马上办》,每周见报3至4期,每期篇幅至少一个版,现已推出500多篇报道,该栏目还会推出年终盘点,聚焦一年来解决问题的数据等情况。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而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持续跑”。以推进社会治理为目标,舆论监督报道显然不是把问题曝光就完事了,也不是帮助老百姓解决眼下的问题就完事了,更要促成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问题再发生。

解放日报的“解放热线·夏令行动”的监督报道,在曝光问题的同时,都会配发一个区领导访谈稿件,请当地区长直接给出问题解决方案;还有很多媒体都会在舆论监督报道发布后,持续关注事态变化,后续、追踪报道逐步常态化。持续的关注,常常能够促成媒体与政府部门间的积极互动,在推进社会治理方面实现“1+1>2”的效果。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7月19日,湖南日报以“沅江不动产过户收取测绘费合理吗”为题,报道了一名群众在沅江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房产过户时,被收取400元测绘费。8月13日的后续报道中,沅江市国土资源局表示已对所有涉及收费的项目开展全面清理。本文开头提及的人民网关于黑龙江煤城环境问题的监督报道,更是撬动了黑龙江整个煤炭行业的大整改。这其实是公众、媒体、政府都愿意看到的三赢结果。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舆论监督不是捅“马蜂窝”,而是要安全摘掉“马蜂窝”。但“马蜂窝”摘不掉或是政府部门不配合怎么办?此时的“持续跑”就需要媒体拿出更大的决心来。

最近,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对杭州西湖九溪景区旅游厕所存在“脏乱差”现象做了报道,景区随即开展厕所专项整治。次日,浙江日报对整改内容做了跟进报道。一次正常的建设性舆论监督原本也就收官了,但采写上述报道的记者后来却发现,自己竟在整改报道见报当日,被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记者群的管理员移出了微信群,原来的媒体联系人也不再回复记者任何微信。于是,一篇题为《西湖景区,风度何在》的短评出现在了8月24日浙报头版“今日说”栏目中,把政府部门不配合的态度放到了台面上,让用户一致叫好。这样一种“找麻烦”的方式,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也绝非是负面的,相反,正是因为这些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增进了政务能见度,更能帮助痛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最终推动社会善治,增益公众信任。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2

舆论监督形态创新 加强社会治理多向互动

为了让舆论监督报道更具“建设性”,对社会治理产生积极作用,有的媒体还会选择通过采访专家学者,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在稿件呈现上,南方日报在刊发监督报道时常会在边栏配发专家观点,二者相辅相成,在曝光问题的同时,也给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而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报道的形式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一张报纸版面上,近年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巡视利剑》等正风反腐专题片公开播出后广受好评,主流媒体充分运用了新媒体手段让舆论监督报道形式更加立体丰富,老百姓的各类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表达,让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公众、媒体、政府部门的多向互动。

不少媒体在网站或客户端上推出了监督专题页或问政平台,搭建公众表达与政府回应平台,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客户端与相关部门交流。如津云客户端的问政页面,用户除了可以提问互动还可以查看天津各区、委办局的整体满意度情况、问题数量、回复率等;重庆客户端的问政平台功能更加细分,用户除了通过媒体留言,还可以直接联系部委联络人提出问题,查看每周网络问政综述等内容;四川日报网在首页显著位置推出问政专区,无论是多么辛辣的问题,用户都可以直接留言,并且重点问题还会被加粗显示在专区头条或二条,让政府部门回复问题时更加谨慎认真。该网还根据领域和类别对留言进行集纳,将相同类型的问题“打包”呈现,给政府部门提醒,促进这一类问题的全线解决,更直接地对社会治理起到促进作用。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除了推出问政平台,不少媒体会邀请自媒体大V进驻客户端,一起进行舆论监督,如吉刻客户端邀请了40名新浪微博粉丝超过10万的本土大V,通过客户端进行爆料。

在推出舆论监督报道时,不少媒体还会在客户端上推出互动征集页面,让用户可以作为直接参与人,加入到监督报道中。7月9日,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联合重庆日报、华龙网启动了“你点名我监督”活动;新锐大众客户端则在近日开通“审批服务便民化问题线索征集平台”,根据该省推出的“一次办好”主题,邀请用户进行爆料。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媒体将监督权直接交给了用户,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寻求信息,可以按照个人意愿请媒体和有关部门监督自己关注的问题。这样的形式让用户深度参与到了舆论监督报道中。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一些媒体还会将舆论监督的进展和结果制作成可视化产品,清晰地梳理关键点,让用户可以快速get监督情况。新锐大众客户端在充分搜集用户提出的关于“一次办好”的问题后,推出可视化产品《这8大案例戳中了“一次办好”的痛点》,将痛点进行归纳总结;红网则每月都会将问政大数据做成图解,对回复情况、市州留言办理排名等内容逐一进行盘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及时给予用户反馈,也可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互动评论数都超过100。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3

“电视问政”常态化 创造社会协同治理新格局

说到电视问政,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通过让普通群众和政府官员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监督方式,为群众反映问题畅通了渠道,也为干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正因为搭建了一座互动的桥梁,这一类型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用户的关注和期待,该模式也被多地复制借鉴,四川、武汉、湖北等地都有相关电视栏目。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浙江的媒体对于“问政”也多有探索,比如温岭“民主恳谈”、乐清“人民听证”等机制,把各种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真刀真枪地摆到台面上来,让官员直面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和解决社会痛点和具体问题。如今,“问政”被搬到了更大的屏幕——电视和互联网上,让更多人可以通过直播参与到政务监督中来。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各大主流媒体推出电视问政节目的周期有所不同。比如天津卫视《百姓问政》栏目于2018年2月推出,目前已推出3季,每季根据情况按天或按周播出;衢州广电推出的电视问政节目《请人民阅卷》则以月播的频率推出。每到年中或年末,不少媒体还会推出“年中考”“期末考”等特别节目。

这类节目的形式大多是调查视频+现场问答,通过暗访等形式提前调查好相关情况做成视频,在节目现场播放,并由观众和政府代表交流互动,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作为媒体,除了为普通老百姓和政府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还要在节目之外监督促进政府部门解决问题,让此类节目在百姓心中“扎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问政互动形式,让政府部门意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这不仅不会损害政府形象,反而在推动问题解决和完善社会治理的同时,给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加分。

这方面,由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问政栏目《问政时刻》做得比较好。《问政时刻》于2016年4月8日首播,此后每个月8日一期节目,至今已播出20多期,屡屡创下收视高峰,曾被央视新闻、《东方时空》等关注报道。

《问政时刻》在形式上同样采用了暗访+现场问答,但在节目开始之前,栏目组会先在西安网、“问政时刻”微信公众号、无限西安客户端上开通专题页,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报名参加节目,提前了解当期节目主题、嘉宾,此外还开通了网络调查和网络投票,让用户深度参与节目。有意思的是,《问政时刻》还让用户提前进行投票,可以在现场对问政单位送出戒尺、墨镜、垃圾袋等“礼物”,这对于问政单位来说,可以说是一件有“特殊”鞭策意义的礼物。

该节目与西安市政府的合作也更加深入,西安市专门成立了由13家单位组成的电视问政领导小组,直接在电视台设立办公室。西安市纪委特别设计了“群众投诉问题交办函”“对曝光问题问责追责督办函”,相关单位纪检部门派人全程参与,对曝光的问题进行核实和责任人追责问责。西安电视问政已建立纪委追责、督查室督查、媒体监督的立体式跟踪整治效果的模式,更好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自节目开播以来,曝光具体问题近300个,向两办督查室移交问题线索600多条,问责干部近千人,构建了党委主导、媒体聚焦、群众参与、督查督办、执纪问责“五方联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通过电视问政这样一种舆论监督方式,西安形成了政府部门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了政府公职人员执政理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痛点难点问题,赢得了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过去,老百姓与政府机关只能通过书面或者电话往来沟通,答非所问或者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更期待能够有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电视问政节目、新媒体的参与就给用户提供了这样一个互动平台。我们不妨将舆论监督报道作为一个品牌栏目进行打造,通过选择正确合适的主题,对舆论监督报道进行合理的策划,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同时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后续报道,提高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来源 | 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来看看这几张欧美报纸是怎样摆脱“广告依赖症”的

当纸媒编辑更多地向新媒体融合,会结出怎样的果

传统媒体搏击“社群化”运作的优势何在

《我站立的地方》火了,它火,有它的道理

内容 技术 价值观,都需要极致地去追求

数据新闻: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讲好故事

“财新”的数据新闻怎么能做到”拿奖拿到手软”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