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从九月底开始,奇葩说的两个选手董婧和傅首尔因互撕事件而频频上热搜,陈年旧事马薇薇等老奇葩抱团怼姜思达也被翻带回热,更奇特的是还带出了董婧暗恋邱晨、邱晨写诗拒绝这样的文艺剧情……what?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选手私人恩怨孰是孰非,我们不做判断也无从判断(但必须趁机表白姜思达是小愚最喜欢的一个选手哦),也不想带个人情感做过多的妄测。今天,小愚只是针对节目本身与大家做些探讨。事实上,在本季奇葩说开播之前,马东就在微博分享一则“奇葩说病人”面临绝症是否要放弃治疗的视频,而马东本人转发后的评语则是“奇葩说还做不做?这是个问题……“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一向情绪稳定、判断笃定,人称“老狐狸”的马东怎么言语中也露出一丝怀疑和疲惫呢?或许从4月份《奇葩大会》的突然下线,我们似乎也能窥嗅出这季《奇葩说》能够最终成功上线的波折和不易。即便《奇葩说》是热闹聒噪的群魔乱舞,也难免是在刀尖上跳舞狂欢的命运。

而如今第五季已播出了10期,从目前播出的效果来看,它是真的违背了初衷而只顾点击量吗?是真的弃疗前的苟延残喘吗?到底是《奇葩说》真的变了,还是我们并未自己想的那么叛逆而包容呢?

不要忘记奇葩这个名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节目前两期新老奇葩已经悉数亮相,新奇葩涵盖了各行各业各色人物,其中“村花大姐”赵美蓉、抖音网红野红梅、说唱歌手3bangz、清华学霸赵英男以及川普小伙李思恒引起较多的关注以及争议。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很多人说,奇葩说自降身段,为了吸睛,连赵美蓉这种没有什么文化素养、连“辩论”是什么都不懂、只凭嗓门大能吼叫的农村妇女,野红梅这种逻辑无法自洽、只是扮可爱装傻充楞的网红都可以来参赛了。

但,有了身段的奇葩说还是奇葩说吗?奇葩说一直倡导的不就是包容性、多元性和趣味性吗?

马东甚至说过“《奇葩说》不是一个辩论节目——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娱乐节目,只是用了辩论的形式”。

奇葩说的魅力正在于没有偏见、没有门槛、没有形式、甚至没有规则,就在刚过去不久的第8期马东就在高晓松的提议下不顾制片人的意见当场改了赛制规则。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我们总是诉求自由,但当我们是旁观者时,却又谴责别人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那一套来,到底我们追寻的是人人皆而平等皆可选择的自由?还是只是符合自己设定的自由——来参赛的人必须符合标准,表达方式必须正常,那样的辩题更有价值而这样的辩题太过轻巧……哦,原来,我们要的还是“整齐划一”呀,只不过那个“一”是我们自己的标准~而已。

事实上,马东不仅一次强调过奇葩说的意义——丰富性、包容性、不做评判、不下结论、提供角度、自由思考是他频繁提到的词。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无论我们把奇葩说当做是辩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无论我们是想从中获得思考还是纯属放松娱乐,无论从接纳角度还是观赏角度,我想,我们都需要奇葩选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参差不齐性。

残酷带来一些真实

其中一个争议选手野红梅,一出场从外形上来说就是吸引眼球的——丰满的身材、娇俏的表情、可爱的丸子头、身着破产姐妹中同样身材火辣的max服装。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一上来对阵老奇葩颜如晶,浑身无法掩饰的紧张,但仍然发挥了自己作为短视频博主的职业素养,模仿了李诞、大张伟,精准的抓住了他们的特点而使场子迅速热了起来。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还有这种“那是因为你熬得不够,你要大熬特熬”“早起不影响我熬夜”之类灵光一闪的金句,观众很难不被这种冲击吸引,直呼“太可爱”,以至于那一期的标题都是——“新奇葩剑走偏锋压制如晶”。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她的所有论点并不是严丝合缝的,逻辑上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很多说法也多是网络流行语,但她就是惹人注目、讨人喜欢,就是差点压制住了连看《延禧攻略》都在研究辩论技巧“同理反求”的专业辩手如晶(敲黑板了,对此感兴趣没看过的同学请移步本季奇葩说第9期最后大概1小时17分55秒左右,膜拜下什么叫做“专业性”)。

由此,我还想到了近几年对章子怡演技的神级吹捧,除了舆论导向的作用,是不是还有个普遍的心理原因:我们真的很愿意相信一个人只要通过努力刻苦就可以达到某种程度,实现某种成功,而不愿意正视天赋、运气、漂亮、可爱在某些时刻所发挥的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并不是世间规律就是如此,而是我们需要相信这样的规律以求得内心的自洽:若有些人凭着“这些”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那我们的努力算什么?

就如电影《赛末点》里说的——Hard work is mandatory, but I think everybody's afraid to admit what a big part luck plays。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赛末点》中还有一句台词:“没有降生,或许是对所有人最好的恩惠”。放在这里我们可以解读为,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残酷,无一例外。即便“幸运儿”也有“幸运”带来的烦恼,也有他们要面对的残酷:名不副实带来的不安、局促,鸡立鹤群的自卑、惶恐,即便他们暂时得了便宜得了好处,也如站在高处的台阶边上,紧抓地面又随时做好仰面摔的准备,在那一刻来临之前“享受”转瞬即逝、“煎熬”却常在心中。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变了”吗?

小愚不知道奇葩说从内核上是否真的变了,但却模模糊糊感受到了作为节目吉祥物“马东”的细微变化。

变得绝情了、变得没那么有耐心了。

10号,傅首尔正式出来与董婧互撕,11号,奇葩说官微发布傅首尔、董婧将不再录制奇葩说的声明(那些说是节目自己炒作博热度的请动动脑子),看似是一种惩罚,更像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撇清,为何如此谨小慎微,因为得来不易。

导师阵容里加了经济学家薛兆丰,除了官方说的“学术担当”,很难说有没有“平安符”的意味,但不管你懂不懂薛教授讲的经济学,作为观众,我们都应该庆幸,幸亏多的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情感学家。

第六期,学员整体发挥较差,第八期,马薇薇发挥失常,嬉笑怒骂惯了的马东,少有的表现出了不满意和不耐烦。

这种努力想笑、眼神疲惫的马东很少见吧?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马东曾为姜思达的节目《透明人》提过这样的建议:节目可以更娱乐化商业化。不仅仅为了流量,它是一个系统安全性的问题。

他说人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面作战,都是在两难当中,需要权衡出最佳效果。别觉得任何事情你只要往一个方向使劲就一定会有用。如果只往一个方向发力,是不会长的。(来自于《人物杂志》2018年第2期,迄今为止看到的写马东最好的文章)

做,做成了,做长了,是最重要的。

就如马东曾在节目里说过的那段很火的话: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我们不知道青山,何时所始、又何时所终,但不耽误青山在我们心中的美。四年前,奇葩说携带着一群五颜六色的妖魔鬼怪平地起惊雷,如今我们不知道它是否还会有下一季,不知道它何时所终,也不确定它是否真的变了,只是——

王小波说:凭良心说,我喜欢千奇百怪的结果。

凭良心说,我也喜欢千奇百怪的奇葩和奇葩说。

“奇葩说”真的变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