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催的大将军:替老皇帝办事,被新皇帝猜疑,无奈下只好造反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一支禁军自开封奔向关中,对外宣称要前往陇右支援被党项人侵扰的回鹘部落,实际上另有重任。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正月初一,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占领开封,各地藩镇纷纷投降,晋出帝“北狩”,后晋亡。两个多月后,耶律德光北归,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势南下,六月份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各地藩镇虽然表面上归顺,但各有各的算盘。首先公然抗命的是邺城的成德节度使杜重威,刘知远花了数月之久才将其平定。紧接着,关西又传来警报。

镇守长安的晋昌节度使赵匡赞父在契丹,凤翔节度使侯益为契丹所任命,二人和朝廷互不信任,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入朝,一面与后蜀联系。刘知远得知后非常担忧,一旦蜀军夺取凤翔、长安,便可直入中原。于是刘知远命右卫大将军王景崇率禁军以接应回鹘部落为名西行,经略关西。临行前刘知远给王景崇下了一道密旨,赋予他便宜行事之权:你到后赵匡赞、侯益已经入朝,就不必再管二人;若是拖延不行,可直接除掉二人。

第一站是长安。赵匡赞幕下有高人指点,已经早早离开长安往开封去了。王景崇到长安后,刚好遇到来接应赵匡赞的蜀军,一番厮杀,将敌人击退。侯益听说后,觉得降蜀并不划算,就将接应自己的蜀军给挡在门外。

稳定长安局势后,王景崇立即赶至凤翔,派禁军接管城门。这时候侯益还没有离开凤翔,部下亲信就劝他按密旨除掉侯益,王景崇也想这样做,但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在他到达凤翔前,刘知远去世了,继位的新皇帝和朝中的宰相们不一定知道自己接受密旨的事,如果就这样杀了侯益,朝廷会不会责怪自己擅杀大将。

侯益听到风声后,派幕僚程渥游说王景崇。程渥和王景崇是同乡旧识,对王景崇说:“侯益手下亲信众多,你冒然杀了他必会遭到报复,这些话不是我看在老朋友的面上,谁会对你说。”因此,王景崇更加犹豫不决,也就放松了对侯益的监视。

侯益抓住机会,没有和王景崇打招呼,丢下家室,逃离凤翔。到达开封后,又贿赂当朝权贵,不但没有被追究私通后蜀的事情,还被任命为开封尹,接下来就是在朝中散播王景崇在地方专横独断的谣言,以引起皇帝和宰相对王景崇的不满。

至此王景崇彻底明白自己被侯益耍了,对朝廷任命侯益为开封尹这件事也是满腹幽怨。另外,王景崇连定长安、凤翔二镇,有安定关西之大功,期望获得凤翔节度使之位。按照唐末以来的风气,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但对他产生猜疑的朝廷只是任命他为邠州留后。

自己为朝廷办事,为朝廷着想,却落得如此待遇。乱世里能有几个忠臣,一连串事件使王景崇下定造反的决心,一个平乱者就这样变成了战乱的发起者。

三月份,朝廷下旨调随王景崇至凤翔的晋昌军牙兵至开封。牙兵心里发慌,主帅赵匡赞被闲置在开封,召自己过去不会是要一网打尽吧。王景崇故意用话激他们,于是这群牙兵到了长安就在军校赵思绾的带领下造反了。

王景崇以讨伐赵思绾为名,检阅凤翔兵马,同时要求邠州军队与自己会合。另外,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也举起反旗,与王景崇、赵思绾相互联络,朝野震惊。王景崇又派人入蜀,请求增援,但仍然未公开造反。七月,新任凤翔节度使赵晖至长安,上表朝廷称王景崇反状已明,请求朝廷出兵,朝廷即命赵晖讨伐。

见最后一张纸捅破,王景崇将侯益在凤翔的家属七十余口统统杀死,以泄心头之愤。十月,王景崇与赵晖战于城西,被赵晖击败,西关失守,于是固守城池不再出战。赵晖安排部下扮作蜀军,骗王景崇出兵接应,派出去的数千人中了埋伏,全部被消灭。

蜀军方面也确实来增援了,但雷声大雨点小。想想几个月前好不容易有机会打进长安,结果却被你王景崇赶了回来,现在你王景崇有事了又想让我们帮忙,谁乐意啊。因此两路蜀军数万人马每次攻下几个营寨后就以缺乏粮草为由撤了回来,蜀主孟昶催促了,就再稍微打一下,始终取得不了实质性突破。

到了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七月,李守贞、赵思绾先后被平定,仅剩王景崇一家,加上蜀军完全撤了回去,处境更加困难,但还是支撑到了冬天。

面对赵晖的连番猛攻,王景崇放弃了。他安排部下公孙辇、赵思练第二天率兵出东门诈降,自己则率牙兵从北门绕至赵晖后面夹击,决一死战。二将照着做了,却发现城中起火,派人打探,说是王景崇和家人在府中自焚了,于是二将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为什么王景崇会这样做呢?也许是觉得自己无法取胜,也许是为了爱与和平,不愿让部下再流血牺牲。

五代的武将哪个不是满手鲜血,王景崇算不上什么良将,但其结局却是个悲剧。没有杀掉侯益,是担心新皇帝的不满,但最后却死于新皇帝和侯益的迫害,这也难怪后汉会成为五代中最短命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