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1878—1947)字子貞,回族,曾任濟南鎮守使,山東省省長,陸學混成旅第47旅旅長。在近代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他在任職期間,曾因鎮壓抗日學生而被稱為“回民的敗類”、“儈子手”,但他對於中國近代武術的傳播卻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中國第一所官辦武術學校—山東武術講習所就是他在1917年2月倡辦的。該校招收18-25歲高小以上畢業生,學制2年,1925年

停辦,共畢業四屆730餘名學生,為中國武術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在他的影響和支持下,南京 等地也紛紛成立武術學校,造就了一大批武術人才。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2004年6月,筆者在濟南市中山公園舊書堆中有幸淘得民國七年(1918)馬良印製的《棍術圖說》一書,該書有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副大總統馮國璋題辭,總理段祺瑞作序,梁啟超作序,還有當時社會賢達,書法名家等多人題字,就此一斑,便可看到馬良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馬良的新武術包括四科:《拳腳》、《率角》(摔跤)、《棍術》、《劍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中華新武術發起教育者山東濟南鎮守使、陸軍混成第四十七旅旅長馬良,他在“發起總說”中說,師承“敬一平老先生宗尚少林派,系傳自直隸南宮孟家橋孟六老先生”。編寫此書的目的是決心考究我國數千年來武術,編定武術教科書,以振吾中華尚武之風。作者已從當時的時局中看到國家將面臨的危局,倡布振興新武書,可以說有良苦用心。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水竹上人在序中說:“馬生棍術之所以從出實呼之為白蠟杆子,習之者首貴騰躍、矯捷,必精拳術而後習棍法,益綿密而無間,則亦少林宗派之無上況也”。

黎元洪題“技擊餘風”,馮國璋題,“制挺可韃”,段祺瑞作《棍術圖說序》

梁啟超先生在序中說:“隋大業末,天下亂。流賊萬人將近少林寺,寺僧將散走。有老頭陀持短棍衛賊鋒,當之者皆闢,易不敢入寺。乃選少壯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徵王世充,用俗眾以棍破之,敘其首功,十三人封賞有差,用棍禦敵,此為確證明”。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年青時看過紅極一時的電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正是說的這件事。

此書另有曾毓雋題“五華奇勢”,陸軍部軍學司司長齊曉山先生序、 胡玉蓀先生序、師嵐峰先生序等。

馬良自題:“棍乃諸藝之宗,為近世男女生存之必要。”

我不懂棍術,但對其敘述的棍的選擇頗感興趣:“就山東省而言,就有黃蠟杆、白蠟杆、青蠟杆三種,白蠟杆以曲阜縣馬棚鎮產者為最良,重量大於水,故入水即沉,黃蠟杆······較軟,此兩種最為便利。青蠟杆之產於章邱縣,其彈力較以上二種為小。然後又談到即墨縣之青蠟杆, 壽張、陽穀二縣之白蠟杆的特點。 。

馬良與中國新武術

對於一根細杆子的選擇就有這麼多講究,真叫我大開眼界,可見武術家的用心。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黃蠟杆”之說,濟南人大都知道“白蠟杆兒”、“白蠟條兒”,但我僅在這本書裡聽說“黃蠟杆”,於是特地請人從泗水帶回一枝,以滿足好奇心。

此書還有一個特點:前面用白棉紙,後面用黃紙。白棉紙主要刊刻題辭與序,黃紙部分為正文。

(本文原寫於2004年7月,2012年5月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