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黄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西部的隆古乡,世界黄姓发源地。是以黄国故城遗址为基础形成的古文化遗址景区。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黄国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该故城主要包括黄国宫城和氏族风情村两大部分:前者以黄国故城遗址为展示内容。黄国故城,建于夏朝初年,历经夏、商、周三代,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距今4000多年。后者是在黄国故城南部老龙埂水库建设的一处以远古氏族生活为主的体验参与场所。我国罕见的春秋古国宫殿遗址“黄宫遗址”、昔日黄国贵族使用的两座莲花井的水源融汇而成的“天池”、“黄国青铜器作坊遗址”等,展现了黄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黄国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共1400多年,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距今四千余年,也是世界黄姓的发源地。黄国故城位于潢川城关西北6公里处,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古国都城遗址,被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遗址城垣周长672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至今高处仍有7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至25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墙厚门阔路基硬,可见当年之巍峨。古城内现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曾出土黄国青铜器74件,其中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等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古黄国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处仍有10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米至25米,城外有护城壕沟。其建筑规模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如今,后人为纪念黄国故城,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黄运庚说,虽然黄国已不复存在,但每年仍有众多海内外黄姓人前来寻根敬祖。史料记载,古黄国为陆终或陆终之后人于夏朝时建立,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据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中的记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史料记载,黄国被夏朝征服后,又多次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到了公元前1600年,殷商部族在汤的领导下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殷商帝国。黄国因参与商灭夏的斗争,且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因此,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的小盟国。周王朝时期,黄国与江、道等诸嬴姓国结成了同盟,并凭借实力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而后,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日益严重。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盟会,第二年又参加了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黄国没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消灭。黄国灭亡后,幸存的黄国族人分散各地,后人从此“以国为氏”。

从血缘历史看,今日的黄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陆终、伯益,再往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少昊,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据史料记载,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皋陶,在虞舜时期担任大理的职务。皋陶的儿子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儿子大廉,被禹封在黄,建立了黄国,他的后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里,并且把黄作为他们的姓氏。潢川的古黄国被楚国灭了之后,黄姓族人中一部分逃亡至各诸侯国避难,为后来著名的淮阳黄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当多的人被迫迁至楚国腹地,分别定居今湖北黄冈、黄石等地。这些地方,据说也均以黄姓遗民迁居至此而得名。有一支族人迁至今武汉江夏区一带,若干年后,其后裔与黄歇被害后逃亡至江夏的黄氏族人融合,发展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

还有一支则内迁至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后来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有一批人迁到广大的江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交融,秦汉时期在湘、鄂、闽、粤、川等地繁衍开来,成为较早到达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姓族人,即南方蛮越地区的黄姓人。有说法称,还有一支黄国遗民,远逃至新罗(今韩国、朝鲜),形成了朝鲜民族中的黄姓。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河南省潢川县 黄国故城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