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創業到底靠不靠譜?

1

“傳統媒體人轉型創業靠不靠譜”?

這個話題是我在參加一場足球賽的時候,與一幫有媒體工作經歷的哥們聊起來的。賽後,大家一身臭汗地坐在了場邊,忘記是誰開啟了這個話題。

一個出身傳統媒體的隊員說:“沒什麼不靠譜,像創業做陌陌的唐巖、做雪球財經的方三文,之前都是幹傳統媒體的,也可以做得很大。”

“不靠譜,傳統媒體人太懶散了,創業要求強大的紀律和自律。”一個正在從事體育創業、並非媒體人出身的隊員說。

“對,我也認為幹媒體就是比較自由,所以我知道自己不能創業。”在《南方週末》當過多年記者,目前在一家國有大型新聞網站任職的隊員這樣接過了話茬。

一個隊員寫了好些年時事評論,轉型後,他輾轉進入一家朝氣蓬勃的創業公司當副總裁,大家都認為他前途遠大,他卻覺得自己陷入了困境:“讓我在外面跑跑,找人談還可以,但我不想帶團隊,也不想坐班,我都跟老大說要離職了,他們勸我留下,說你不用每天來,所以我現在每週去兩天。”

“剛開始創業時非常痛苦,因為光跟自己身上的自由散漫做鬥爭就花了兩年時間。”一位有著5年創業經歷的新聞界“老兵”說。他已年過不惑,創業時,一度強迫自己必須每天晚上12點前睡覺,早上7點起床,以擺脫晚上熬夜、白天睡覺的老毛病。但這並沒能拯救他的創業項目,後來他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獨角獸互聯網公司擔任高管,

傳統媒體人喜歡熬夜,跟傳統媒體的工作節奏有很大關係。像日報,一般晚上才截稿,走完編輯、排版、校對、付印等流程,回家就凌晨了。再加上記者這個工作有很大的個體勞動者特徵,行動起來像獨行俠一般,傳統媒體也沒有幾家坐班的,“自由散漫”確實是個很大的通病,這跟創業所要求的紀律性、規範化是相沖突的。

而誰能夠對抗這一點,誰就隔創業的本質要求更近一點。

“反面”案例是羅振宇,他做邏輯思維,每天早上6點多鐘發出來。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我每天早上6點半發60秒鐘(羅輯思維微信),最大的難處不在於這個內容講多好,而是在於到今天為止3年1000多天我一天沒耽誤過。有一天我把頭天聲音發出去,還有一次我睡過了,8點半發的,就出現過這兩次小事故。” “很多人說羅振宇現在有600多萬用戶等等,那是哥們吃苦吃出來的。你們跟我一樣每天早上6點起床,堅持三年,先把苦吃了再談其他。”

所以,媒體人並非不能創業,創業也並不是不靠譜,只是在媒體時養成的某些習慣需要改變。

2

那麼,媒體人創業有優勢嗎?

前不久,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前《新京報》總編輯王躍春時,她脫口而出:“當然有優勢。”

這位轉型做投資人的傑出女報人是這麼理解的:“做媒體就是在做價值發現,媒體人要去判斷一個事情是否有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我覺得做投資或者創業也是在做價值發現,無論是面對一個領域,還是面對一個項目,你要去發現它的商業價值在哪裡。兩者的路徑是一樣的。”

她的這番話,在一個前媒體人身上能夠得到印證。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曾在《中國青年報》攝影部擔任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他曾這樣告訴我創業做圖片交易平臺的緣起:上世紀90年代末,中青報是全國記者心中的聖地,中青報的攝影部也是大腕雲集,全國各地的圖片作者都希望把自己的作品發來,謀求在中青報發表的機會,柴繼軍也因此每天都能收到很多專遞寄來的圖片。

但是,由於報紙的版面終究有限,寄來的圖片大部分都會被捨棄,能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這時候,柴繼軍開始思考,這些中青報不能用的圖片,不代表其他媒體不能用呀,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個圖片數據庫,讓圖片作者和圖片需求機構之間自由匹配?

正是這一發現,成就了一家上市公司。

成功帶領兩家公司上市的李學凌,也曾在早期參與視覺中國的創辦。在《中國青年報》做記者時,2000年前後,他跟柴繼軍一起搭檔做過一系列關於新興互聯網人物的報道,採訪對象有張朝陽、王志東、方興東等,這組報道在一個名為“IT時代的數字英雄”專欄中刊出。

也正是在做這組報道期間,一次在單位食堂吃飯時,柴繼軍提出了攝影師和圖片需求機構之間建一個服務平臺的想法,結果兩人一拍即合,立刻開始寫商業計劃書,找融資,開始創業。

後來,李學凌又陸續創辦出了歡聚時代和虎牙兩家上市公司,是媒體人轉型創業的傑出代表。在談到媒體人轉型的問題上,他也曾在接受採訪時給出過一些建議。他認為,媒體人見多識廣,能聽到各方面不同的聲音,而且有比較寬廣的視野,學習能力也很強,這些都是媒體人創業的優勢。

把媒體經驗當做優勢的,還有陌陌的創始人唐巖,雖然在創業之前一直在門戶網站網易工作,但他做的也是媒體業務,“在創業過程中,媒體工作給我很大訓練”,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媒體從業經驗對創業的幫助非常大,從事媒體行業,每天可以接觸大量的信息,通過自己的判斷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從而形成自己更加準確的邏輯判斷。”

“媒體人創業沒什麼新鮮的,可能過去對技術需求大,創業家中IT背景的更多,但現在IT資源並不稀缺,各行各業只要有勇氣有想法,都可以到互聯網創業環境中來。”唐巖對於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加入到互聯網創業行列中來,也沒覺得有多意外。

3

但媒體人要轉型成功,談何容易。

在央視工作了18年的張泉靈,由主持人轉型創辦紫牛基金後,多次演講中坦誠自己“活得‘像狗’,還說創業半年,“自己一個人偷偷哭過的時間,比我之前十年加起來都要多”。

她說,原來碰到坑,作為整個系統中的一環,有偷懶的心態,就想繞著走。“但現在怎麼辦?有坑怎麼辦,你不跳誰跳,你跳了之後路才是平的,別人才能走過去。你帶一個團隊,做一個創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是見坑就得往下跳,填平了,讓你的團隊走過去,然後你再爬出來,去填下一個坑。”

2017年8月,創業黑馬上市,從《中國企業家》總編輯任上離職創業的牛文文,也被視為媒體人轉型又一個成功的代表,但背後的艱辛卻不足為外人道。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這樣回憶創業黑馬舉辦第一次黑馬大賽時的一個細節:會場很冷清,我在現場看到,一整天時間,就牛文文一個人,在那個會場上狂歡尖叫,其他人也不叫,整個啦啦隊就他一個人,既是隊長也是隊員,從頭到尾在嗨。 “我當時在旁邊想,老牛你真牛,但下來心裡在暗中流淚啊,做個創業家真不容易。因為你要想把一個事業撐起來,把一個場景撐起來,真的很難很難。”

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也是媒體人出身,他創辦易車網後,曾遭遇巨大波折。2002年前後,投資人撤資,公司員工數從80人銳減至7人,為節省開支,辦公室也被迫搬到一個沒有電梯的平民公寓,團隊幾個月發不出工資……

對於媒體人來說,轉型創業的這種難,堪比“跨越山河大海”。

而“跨越山河大海”,正是我們要舉辦的“媒體人轉型創業大會”的主題。從20世紀初開始,就有一群媒體人嗅到了互聯網浪潮的席捲而來的新氣息,勇敢邁出了轉型創業的步伐,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成就了輝煌的事業。

移動互聯網出現後,加速了整個新聞傳播業的變革,正如王躍春在一次發言中所總結的——“如今整個新聞與傳播行業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的家道中落,古典的焦灼應戰,新興的一片混沌。”很多人因此改行了,投身於風起雲湧的創業大潮中,成了這個時代創業大軍中,帶有鮮明身份特徵的一支部隊。

媒體人轉型創業,不論怎麼變,但媒體人曾經的底色和基因很難完全改變,甚至在很多創業媒體人身上,曾經投身媒體時所懷抱的理想和情懷,也依然在閃耀,還有很多人,會把在做媒體時堅守的一些東西,作為砥礪前行的力量源泉。

毫無疑問,做媒體不易,創業更艱難。從媒體人到創業者,身份角色的轉變,不止需要他們“越過山丘”,轉變心態和調整狀態;更要“跨越山河大海”,面對創業途中的各種艱難險阻。

而在創業道路上負重前行的前媒體人,會怎樣回望自己的媒體生涯,會怎樣看待自己的初心和理想,會怎樣重塑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們會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10月30日,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刺蝟公社將攜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跨越山河大海”媒體人轉型創業大會,柴繼軍、喻華峰、趙何娟、遲宇宙、馬昌博、徐詩、青音、趙凌、張悅、韓牧等由媒體人轉型的創業者,講述轉型創業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