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晝伏宵行經大漠,雲陰月黑風沙惡。沙漠裡氣候惡劣,一般的動植物無法生存,只有耐力足夠強才能生存下來,大自然是神奇的,因為在沙漠裡還是有很多獨特的生物。

奈吉爾·馬文和他的團隊第二站來到了新疆,開啟新一輪自然界探險之旅,第一個目的地是羅布泊。羅布泊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發生過無法解釋的飛機失事、車輛人員失蹤等詭異事件,也被稱作“死亡之海”。

羅布泊駱駝自然保護區距離烏魯木齊2000多里,主要地形是沙漠,在這樣的環境中帶夠充足的食物和水是必須的。儘管剛進沙漠汽車就陷進沙裡,但這並不會太影響心情,畢竟探險是一件足夠奇妙的事。來這裡,他最大的願望是看到戈壁之寶----野生雙峰駝。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在沙漠探險途中的奈吉爾·馬文

羅布泊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佔地33萬平方公里,為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沙漠,氣候環境惡劣,某些地區年降雨量不足10毫米。在這裡團隊先後遇到了白尾地鴉、長耳刺蝟、野驢及野生雙峰駝。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塔克拉瑪干沙漠

最先尋到的是新疆白尾地鴉,白尾地鴉是中國特有鳥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瀕危物種,僅分佈於西部的荒漠省份,可見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塔里木盆地周圍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地鴉常常在荒蕪的大漠中飛速奔跑,但很少飛行,即便偶爾飛行,距離也會非常短,它們有時會在枯樹的枝頭鳴唱,亦會穿梭於荒漠僅有的灌叢之間。地鴉在沙漠這種惡劣環境裡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翻遍樹枝尋找昆蟲及植物種子等食物,它們漂亮的身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白尾地鴉

在晚上驅車前行中,還發現了長耳刺蝟。長耳刺蝟跑的相當快 ,它們喜歡低矮灌木叢的農田,通常在夜間出來覓食,基本上昆蟲、水果之類的都吃;但是也要提防蛇和蜥蜴等天敵。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馬文與長耳刺蝟

經過兩天的沙漠尋找,馬文團隊幸運的遇到了野生雙峰駝,雙峰駝是唯一一種可以依靠飲用鹹水生活的哺乳動物。雙峰駝背上有兩個駝峰,頭小,頸長而且向上彎曲,體色金黃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為最深。在冬季頸部和駝峰叢生長毛,有雙行長長的眼睫毛和耳內毛抵抗沙塵,而縫隙狀的鼻孔在發生沙塵暴時能夠關閉。野生駝比家養的體型較小而輕捷,它的駝峰顯著地小且更接近圓錐形,毛被也較薄。雙峰駝有改變體溫的能力,從而不需要出汗或消耗能量來調節體溫。野生雙峰駝歷史上曾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21世紀仍在野外生存的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國西北一帶,已成為地球上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的野生動物。

由於野生雙峰駝的警覺性和地理環境限制,我們只能看到它模糊而敏捷的身影,但動物園的駱駝我們還是可以仔細觀察的。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戈壁之寶----雙峰駝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動物園圈養的雙峰駝

此外還看到了沙漠裡的野驢。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位於沙漠裡的野驢

路過天山山脈時,找到了只存於此的長尾旱獺。長尾旱獺別名紅旱獺、旱獺,屬於齧齒目、松鼠科、旱獺屬的大型地棲齧齒動物。體軀粗壯,尾長平均為體長的38%,故稱長尾旱獺。長尾旱獺在中國僅見於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主要棲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的地方,多在坡地、山腳小丘附近築洞棲居。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萌萌的長尾旱獺

接下來繼續向北走,來到了克拉瑪依沙漠,先後遇到了毛腿沙雞、狼、沙鼠、沙蟒及長耳跳鼠等動物。

毛腿沙雞是沙雞科、沙雞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7-43cm,大小似家鴿,但尾甚長而尖,翅亦尖長。通體大都呈沙灰色,背部密被黑色橫斑。頭部鏽黃色,腹部具一大形黑斑。腳短、跗踱被羽直到趾。毛腿沙雞主要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常成群活動,不遷徙,但遊蕩,主要以各種野生植物種子、漿果、嫩芽、嫩枝、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毛腿沙雞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沙漠裡的狼

克拉瑪依沙漠裡的沙鼠比蒙古沙鼠大多了,體型幾乎是其二倍多,蒙古沙鼠經常被人們當做寵物飼養。大沙鼠還存在於阿富汗、蒙古、伊朗及巴基斯坦的沙漠等地,它們繁殖能力很強,雌性沙鼠一年能夠產3-14只小沙鼠。沙鼠的巢穴可深入到地下2.5米,裡面冬夏兩季的溫差並不是很明顯;它們經常搬運一些多汁的葉子到地下洞穴,在冬季用來保溼。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可愛的沙鼠

沙蟒是無毒蛇類,靠身體收縮殺死獵物,主要分佈於亞洲沙漠地區。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沙蟒

此行來到天山山脈的目的之一是看到普氏野馬,但是遺憾的是並沒有遇到,但是圈養的馬群讓人更有機會靠近的去觀察。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圈養的馬

長耳跳鼠被稱作“沙漠米老鼠”,體型小,體重約30~40克,耳大而長,尾長几乎是體長的2倍。體背面因地區和亞種不同有淡黃褐色、淺赤褐色或沙灰色等,其餘部位多為純白色;尾背面土黃色,腹面白色;尾末端有長毛形成毛穗,尾穗基部黑色,尖端白色。長耳跳鼠主要在夜間活動,大體上為雜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葉和昆蟲為食,能騰空跳躍1米多高,多棲息於沙漠環境,洞穴構造簡單。

奈吉爾·馬文與你一起探索未被發現的中國——新疆篇

長耳跳鼠

沙漠動物一般具有自身保持水分和抵抗高溫的能力以及適應沙漠生活的形態特徵。例如可利用有機物分解產物的水、減少皮膚呼吸、夜行性、通過發汗和喘氣的氣化熱發散、與沙地相似的體色以及扁平而寬大的腳等。為了躲避高溫和乾旱,大多數沙漠鳥類只在黎明和日落後的幾個小時內活動,大多數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在黃昏以後才出來活動,蝙蝠、一些齧齒類動物晚上才出來活動。

下一集,我們西雙版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