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假如真的取消高考……

我在《“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原载《南方周末》2004年9月16日)一文中提及对高考的看法,有读者对文中“21世纪内能不能消灭高考”一说感到难以接受。其实只要看过全文,应当能明白我的意思。我的观点是:必须让时下的这种高考模式寿终正寝;至少要改造现行的高考模式。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些读者对这句话特别敏感,立即痛加挞伐。

其实,即使我有“消灭高考”的权力或资格,离“落实”的时间还长着呢,不是说“21世纪内”吗?2099年与我这辈人无关了。纵使我是信口开河,也只能让后世讥我无才无识、判断失误,还不至于要让同辈人气急败坏的。

然而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真的取消了高考,或者说得准确一些,取消了现行的高考模式,社会将会乱成什么样?

有同行说,如果一下子就把奴隶制废除了,你让做惯了奴隶的奴隶往何处去?他将怎样生活?如果没有高考的皮鞭,校园里会乱成什么样?高考是教师的生存线,社会之所以对教师保有些许敬意,很大程度上因为教师有办法把学生送进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以高考为核心,尽管大家厌烦现行的高考模式,但是吃惯了馍,让大家改吃面包,别扭。

如果取消高考,会有相当一批教师会就此失业。在我所知道的一些评比考核中,很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不是所任学科的教学,而变成应对该学科的高考。有位教师诉苦说,他曾连续11年教高三,后来回到高一,不会上课,非常痛苦。因为他只会讲解高考题,不会指导阅读,也不会用正常的方式指导学生作文。

现今有的“名师”说话理直气壮,他们可以全然不知道“课改”“课标”,只会亮出纹了龙虎的膀子,摆开场子“狠抓死揪”,旁边围上一群喝彩的家长。——他们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寻找快感。

有校长私下说,每年都要为高考升学率提心吊胆,平时“狠抓死揪”,考前不惜一切代价套取信息,和高校拉关系,考后忙着算分数,打听其他学校的平均分和升学率……如此周而复始。问他:如果取消现行高考,你高兴吗?校长说:那也不行;如果没有升学率,和一般学校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越感了。——他没说出来的话是:升学率是校长的政绩。

有位同行说得好,高考考出的高分是什么?是爸爸妈妈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奖金,是学校的招生广告和一些教师的家教广告,是校长、局长升官的阶梯……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化,但也是事实。

你以为学生最渴望取消高考?恐怕也未必。许多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竞争方式。如果取消高考,和人家一较高低的机会也就此失去,会有一些学生失落到走投无路。某年高考数学试题比较容易,一些名校的学生考完后站在考场门口失声痛哭,只因为他的优势难以显出来。我看了那一幕后心冷齿寒,永远难忘。

看到有学生在作文中说“这次我终于考了全班第一,出了一口恶气,报了一箭之仇”,我就觉得这种教育只能培养残忍,我无法去爱这样的学生。有一年南京取消小升初考试,本以为全民欢呼,没想到有一群家长愤怒无比,到处告状,原因是为了取得考某名校的资格,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就为孩子请了家教,为了这场考试已经准备了6年……

出版社一资深编辑有孙子上小学,他因孙子作业过多而咒骂学校。但是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荐该出版社的教辅“天天练”“课课练”,为出版社赚了大钱。问他: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后没有这么多教辅书可出,你有什么想法?编辑正色道:“那不行,我们出版社肯定垮掉!”——出版社效益好,靠的就是“宰杀儿童”,否则就得喝西北风。

健康学家在电视台讲营养学,说到吃荤菜,动物越小营养价值越高,最有营养的就是小鱼小虾,我听时走了神,想到了出版界流行的“要发财,吃小孩”。

我对“家教市场”所知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取消高考,家教市场立刻会萎缩下去。如,教师某甲生性愚钝,多年不能正常教书,在家受够太太的教训。后来打入家教市场,如鱼得水,半年致富,现在转而天天在家奚落太太。如取消高考,此公又得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有鉴于是,的确不能取消高考。现在让我们来喊几句口号:

坚决粉碎课改!

坚决拥护现行高考模式!

高考万岁,万万岁!

拓展阅读

从小学到高中即将面临8大变革

“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一位教育观察家发出如此感慨,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透露的一个信息。

作为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的24位委员之一,顾明远明确指出,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经过了10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

除此之外,由中央拍板的小升初、中考,包括高考,整个基础教育界又再面临怎样的变革?

一、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以后的高考、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明显降低中考、高考的考试难度。”

通过中考、高考的强势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纠正目前全国上下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三十年高考实践证明,偏题、怪题选拔的人才上限不高。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摒弃在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早已破坏深重的国家教育生态。

为展现国家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2017年9月新学年开学,全国上下中小学学校教材全都采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以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将不再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宽广、体系越健全而不是越艰深,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

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2017年起,在高考招录中会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即,以后全中国的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改变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

“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

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积累是很难完成的。

“此外,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

举例:

原来参加高考做数学卷子可能所有的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

而这一切将反映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有趣的是,据了解,在北京,原来通过奥数掐尖来的很多知名重点中学,正在前所未有地通过多种办法,去迫不及待地提高那些奥数牛孩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四、中国的“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1)分类考试,不再只用分数选人

以后的新高考、中考不再完全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原来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选人,淘汰了太多本不该淘汰的“精英“,严重导致中国人口众多而成材率却明显偏低。

“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新高考方案中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

一个人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去接受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

但是目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老百姓普遍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他们总感觉职业院校低人一等,所以新高考方案中的分类考试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校从幼升小便要开始注重培养兴趣、特长

中国今后的高考录取将完全改变旧有的录取模式,先取消三本院校,并逐步实施按照专业录取,改变一直持续至今的按照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分数线录取的方式。

2017年先行试点新高考的浙江省,每个学生将可填报80个专业,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每个考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的方向,北京及全国其他地方2020年也已经正式确定采取这样的大学录取方向。

要想给自己的孩子选到最好的专业方向,最大限度确保孩子从“成人”到“成才”再到“成功”,兴趣、特长、爱好的建立必须从小不间断发现、引导和培养,幼升小时就成为开始学校这方面教育培养的起点。

(3)应试教育办学模式将被淘汰

顾明远深刻指出,将来高考制度彻底改革了,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将来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新高考改革最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是管用的”这种观念,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

众所周知,中国的应试教育持续了几十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也培植了以应试教育为起点的多如牛毛的辅导机构,更形成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强烈而顽固的应试教育情节,全社会推崇应试教育的观念、力量、手段目前依然固若金汤。

不过,既然中央最高层下了决心,从幼升小到高考史无前例地不断推出全方位颠覆性的重大变革以对接上教育的规律和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相信即便有最大的挣扎也难撼变革的总方向。

五、降低小升初选拔难度

偏重搞全面素质教育而放弃传统的应试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必然是降低小升初的强选拔性,使小学、初中教育逐步均衡并优质。其中有三大举措目前看是最见效的。

第一,将普通小学纳入优质教育学校或教育集团并实现直升优质教育初中校;

第二,强推贯通培养。不仅小升初有优质初中校直升,初中校的学生也会建立直升优质高中的机制,以北京为例,2018年就会逐步开始推进;

第三,通过“校额到校”机制,让更多普通初中校的学生能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目前山东青岛的校额到校比例已经达到了65%。

六、中国教育体制“迫不及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当时中国各方面人才曾极度匮乏,因此中国教育这40年来亟需“复制”大量人才,这种人才复制的教育培养机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随着自然资源消耗持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深重、GDP迅速回落,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从产出概率来讲远胜我们,应试教育是封闭的教育,封闭的教育难以造就开放的环境从而产生大量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的大变革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了,也时不我待!

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国诚信体系的重建

很多发达国家的孩子学的课本比我们容易,课后玩的时间也比我们多,许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类似我国高考的选拔机制,但并没耽误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获得世界级科技奖的人数远比我们多。

这从一个侧面更印证了应试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不过,当一个制度很公平、看似机会相等的时候,即便它千疮百孔也很难让人舍弃。

其实,大家最担心的是如果真搞了全面素质教育,那就远不像应试教育那样有分数的严格量化标准了,钱权交易怎么办、走后门怎么办、权力寻租怎么办?!

“因此,在我们目前缺乏诚信体系的情况下,搞真正的全面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国家诚信体系的建立。”

在没有完全搞出这些机制前,中国的全面素质教育走向是很独特的,没有照抄照搬任何国家,是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以避免出现不可控的的不公平。

中国搞素质教育是急需,诚信体系建立是渐进,虽有矛盾,但毕竟是大方向,需要我们开始渐变,真的需要转向了!

八、生涯教育规划必将日益重要

全面素质教育内容庞杂,体系众多,远不像应试教育那么单一,既要瞻前顾后又要恰如其分,需要很客观全面的把握和策略。

“顾明远教授在这方面也指出,生涯教育主要是告诉孩子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他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将来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

全面素质教育如果失去了对每个学生学涯教育和生涯教育的规划,很容易偏离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