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由于种种内在原因或外在条件的限制,天然红豆杉的繁殖能力很弱,因而利用天然条件繁殖红豆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人工栽培红豆杉就成了利用红豆杉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只要红豆杉栽培成功,它的后期管理就相当简便,因为红豆杉二次代谢产物的作用,使得其后天的生长几乎不会有病虫害的侵扰。

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红豆杉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苗木快速繁育技术是保护和发展红豆杉的关键。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对红豆杉种子发育、种子休眠、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幼苗生长、人工造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几种常用的红豆杉栽培方法,这为保护和发展红豆杉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先育种植法 先育种植法即集中将植物种子培育出苗木后,进行幼苗的单独栽培管理。

用红豆杉种子繁育苗木,要注意种子的储存方式,要沙种混藏或控温处理,这对越冬后出芽和打破休眠习性,具有很好的效果。播种前要搓伤种皮、温水浸种、药剂激素处理。出苗后遮荫是育苗的关健,可防止苗木高温灼烧,保持湿润,透光度在40%为宜。东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出苗率均可达到70%-80%,要求出苗温度高于15℃。

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实生苗幼苗的动态生长情况是:实生苗的株高和茎粗在出苗的前两年生长缓慢,株高一般年生长10cm左右,移裁1年以后生长加快。3-5年年增长可达20-~30cm。

2.组织培养繁育法 组织培养繁育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可克隆性这一特点,将红豆杉植株的嫩茎、针叶、树皮、形成层、假种皮、胚等作为植体进行培养,以获得植株苗。

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选用红豆杉的优良品种,如东北红豆杉的优质器官(紫杉醇含量较高的)作为外植体,接种在培养基中,经过愈伤组织形成、生根、幼苗芽丛形成等步骤,在实验室可获得大量的组织培养苗,再经过基质移栽、拣苗、检查防疫后可成为生产用苗。

红豆杉愈伤组织形成的迟早比率,在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不同植株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时与外植体类型、取样部位及采集季节、光照条件、培养基种类等因素有关。在诱导培养基上,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均能形成愈伤组织,不过形成情况因红豆杉种类及植株的不同有所差异。

组织培养繁育法的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水解络蛋白能促进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的愈伤组织生长。但当水解络蛋白的浓度大于0.5%时不利于紫杉醇的形成和积累,而当水解络蛋白的浓度大于1%时既能促进愈伤组织的愈合和形成新的生长点,又不影响紫杉醇的积累。不论是细胞悬浮培养还是诱导愈伤组织细胞生长以及紫杉醇含量的形成,黑暗条件下要好于光照条件下。部非景时组织培养繁育的方式无论用红豆杉的什么品种和部位,都要选择植体中增殖能力旺盛的中层细胞组成部分(因表层细胞含大量的淀粉颗粒,中心细胞无核,容易出现分化的管状分子),这样有利于形成细胞间的细胞链丝,有利于细胞间小物质的信息传递,从而形成大的细胞团,进一步产生功能性细胞机体,并促进细胞团区域化和细胞功能分化。这是紫杉醇形成和积累的前提。

3.人工扦插繁育法 人工扦插繁育栽种红豆杉,是目前解决红豆杉资源短缺并加快红豆杉药用材建设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

红豆杉的扦插繁育,春季以嫩枝为好,秋季以硬枝为好。般扦插时要做低棚遮荫处理,遮阳率不低于60%,扦插基部要做谨慎的生根处理,湿度开始时要间歇保持在75%~85%,避免通强风造成失水,如此扦插成活率可达70%以上而常规的扦插成活率只有3%~20%。

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有树龄、温度、药剂处理浓度、基质、季节、湿度、品种和其他人为因素等。有资料表明,红豆杉扦插成活率的品种依次为东北红豆杉(95%)、南方红豆杉(95%)、云南红豆杉(90%)、中国红豆杉(86%)。

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

扦插苗在第一年生根过程中,地上部分生长缓慢,但生根迅速,侧根发达。第二年移栽后,需作进一步遮阳处理、苗床管理,保证相应的环境条件则生长加快。以夏季生长速度最快,冬季和春季缓慢。此时应注意温度的变化,长期的千燥可造成生长抑制或猝死。但幼苗在苗床扶壮后,红豆梯的造林成活率是非常高的,极少死亡,并生长迅速。

想要获取更多相关的绿植知识,欢迎点击关注“南林打绿植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